华杉讲透《资治通鉴》13---团结是一个人的事情

发表于

卷第一百一十四 晋纪三十六 (公元405年—408年,共4年)

  • 我们对人做出判断和赏罚,总是不自觉地以自己的爱憎好恶为标准,而不是以事实为准绳。
  • 有使者来,先让助手去迎接见面,知道要来谈什么事后,然后再接见。否则如果直接见面,仓促之间,考虑不周全,表了态,就不好改变了。

 卷第一百一十五 晋纪三十七 (公元409年—410年,共2年)

  • 我们平时也有这样的经验,如果你对一个人太好,好得超过了界限,最后就不得不撵他走,因为你养不起他,或者不愿意养他了。
  • 小人难养,不要养小人,更不要做难养的小人。
  • 历史上以死求名的人多得很,我们不断会遇到。人并没有那么珍惜自己的生命,很多东西都愿意拿命去换
  • 决策者可以乾纲独断,自己拿主意,也可以舍己从人,听别人的。但是,一定不要把一个人决策,搞成两个人摇摆决策。

 卷第一百一十六 晋纪三十八 (公元411年—414年,共4年)

  • 不服高人有罪,刘毅就犯了这个死罪。
  • 多读书,多认识往圣先贤和千古英雄,就知道自己啥也不是,不敢低估他人
  • 少想自己“要什么” ,多想自己“凭什么” ;少想别人该给我什么,多想我能为别人带来什么
  • 万事不能势在必得,要学会认输,学会接受失败。
  • 不撒谎的人,不了解撒谎的人什么谎都敢撒,走一步撒一步,走一路撒一路。对这些撒谎成性的人,你既不能听其言,也不能观其行。因为他的行为,也都是走一步,看一步,都是权宜之计,不代表他的任何看法或战略原则。

 卷第一百一十七 晋纪三十九 (公元415年—416年,共2年)

  • 好人不知道坏人有多坏,坏人不知道好人有多好,好人坏人不是一个物种。
  • 天大功劳,自己都要随时归零,更何况是你自以为有功而已,老板不一定认为你有多大功,只是跟着一起成事罢了。
  • 一个人的价值,在于他未来能给组织带来什么,而不是他过去有什么功劳
  • 很多时候就是这样,千战略,万战术,商量来商量去,其实都没有用,因为成败的真因,和战略战术一点关系也没有,是派去的人不行,换一个人就解决了,不用开会讨论新战略。
  • 上兵伐谋,不是说要用计谋,上兵是用实力,计谋没有什么用。伐谋的意思,是伐掉他的念头,或伐掉他的主谋。

 卷第一百一十九 宋纪一 (公元420年—423年,共4年)

  • 学习不是晓得些说法,而是一种行动反射,知行合一,应事接物待人,你按什么标准去行动。
  • 不是你的鬼神,你却要去祭他,就是谄媚。
  • 祭祀,是为了崇德报恩,不是为了求福避祸。
  • 比如你拜佛,那你必是信佛,按佛的话去做,按佛的价值观去行。

 卷第一百二十 宋纪二 (公元424年—427年,共4年)

  • 教育是百年大计,教育始终是第一大事,至少要和创业并列第一,这一点,有多少人能真正知行合一!于国家,第一是办教育;于家族,第一是抓子弟教育;于公司,办企业就是办教育。因为没有教育,就没有传承;没有教育,你干什么都是白干!
  • 要真正提高认识,懂得教育的重要性,就要树立一个理念,你是在为下一代做事,而不是只为自己。
  • 团结不是二十个人的事,甚至两个人的团结,也不是两个人的事,而是一个人的事。没有“大家要团结”这回事,只有一个人去团结大家。这个能团结大家的人,必定自己足够强大,又能够相让,能让到什么程度呢?让到可以让出一个国家。
  • 一般我们说一个人“轻于去就” ,是职场大忌,就是一有不爽就辞职,稍有利诱就跳槽,不能在一个地方扎下根的意思。
  • 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不一样,接收的信息完全不同,思想认识差别可能非常大。人们很容易有一种假设,即自己知道的别人也知道,或者说他“应该”知道,殊不知别人根本不可能,也没途径知道。
  • 人为什么失败,都是因为胜心太重,没有遵守“不败兵法” 。
  • “兵法首先不是战法,而是不战之法;不是战胜之法,而是不败之法。 ”
  • 唯有多读书,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才能修养这些道理,光靠自己是悟不到的。

 卷第一百二十一 宋纪三 (公元428年—430年,共3年)

  • 与人相交,最重要的是“忘势” ,忘掉自己和对方的地位和势力,不要因为对方位置比自己高,就卑躬屈膝;更重要的是,不要因为对方地位比自己低,就盛气凌人。
  • 对上有礼,对下有恩,是我们要学到的。还有一个背后的根本,就是不要把人分成“我瞧得起的”和“我瞧不起的” 。
  • 作为领导者,不要以喜怒爱憎为标准来对待他人。不以喜怒爱憎为标准,以什么为标准呢?以是非善恶为标准。这一条为至难!因为所有的决策和行为背后,都有情绪的参与。
  • 作为领导者,在下属面前显示自己的英明,不是一个好习惯。尽量把正确决策的功劳让给下属,不必担心大家不把美誉归之于你。如果你把一切都归功于自己,谁也不敢反驳,但是大家干起来就没意思了。
  • 对身边人尤其要注意,不能偏心,因为你领导的人很多,而能接近你的人很少,如果对身边人偏心,离得远的人就没有盼头了,你就不能有效地领导所有人。
  • 姚耸夫死得冤不冤呢?不冤。为什么?因为他没有站在国家的立场、站在皇帝的立场看问题
  • 金墉城到底跟姚耸夫有没有关系呢?当然有关系!跟国家有关系、跟皇帝有关系,就跟他有关系。这才是正确的立场
  • 面对这些大是大非的关口,不能思考“我该怎么做” ,因为这是一个错误的问题,你必须无我,要思考“国家需要我怎么做” “皇上希望我怎么做” ,那才是正确的问题,才有正确的答案。
  • 《孙子兵法》的核心是两个字——知胜,在发动之前,能预知胜败,有胜算,就打;没有胜算,就不打。
  • “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善于作战的人,先规划好自己,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成为不可战胜的。
  • “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当敌人犯错误,露出败象的时候,不要错过行动的时间窗口。
  • 真正知胜的人,是拓跋焘。他能采纳正确的建议,也能识别错误的意见。所以,对崔浩说得对的,真心感激,因为帮到他了;对崔浩说错的,则不计较,因为误导不了他。这是真正的英主!
  • 士可杀,不可辱。任何时候要注意尊重他人。

 卷第一百二十二 宋纪四 (公元431年—435年,共5年)

  • 我们常说不忘初心,又有一句话叫守住本谋,你本来是怎么想的,你就一以贯之。犹犹豫豫,无法决断的人,就是耳根子软,谁跟他说一句话,他就稀里糊涂地听从了。
  • 这就是常见的会议讨论情形,人们总说怎样是不好的,然后否定方案,却拿不出建设性方案,白白拖延时间,错过时机。说方案不好,却忘了自己根本就没有好的选择,只是在两个坏的选择里面,选一个不是最坏的选择而已。
  • 你向皇帝进言提拔了某人,你不可让别人知道是你建议的,更不能去找某人卖人情。皇帝最痛恨的,就是你卖这样的人情。如果是你提拔的,就是你的人。大家都是国家的人,朝廷的人,皇帝的人,怎么能是你的人呢?
  • 要回报社会,也要纳入国家的体制,不要自己去干,容易犯忌。

 卷第一百二十三 宋纪五 (公元436年—441年,共6年)

  • 人只能凭着大是大非的善恶标准去行事,把结果交给命运和运气,不要妄图把一切都掌握在自己手心里。
  • 做人,最重要的是要随时调整自己的位置,特别是随时调整自己和别人的关系,如果别人的位置超过了自己,不管是因为他上升了,还是自己下降了,都要马上主动调适到新关系,不要老记着当初我比他高的时候,或者我和他差不多的时候。如果你不会做人,别人就要教你做人。
  • 读史的目的是积蓄自己的品德
  • 读史的目的不是研究历史,而是积蓄自己的品德,所以读《资治通鉴》 ,主要是以历史人物为镜鉴,以他们的话为教诲,以他们的失败为教训,修养自己的品德
  • 德鲁克说: “专业人士不应该追求自己的表现。 ”就是说,你解决问题就行,不要追求自己姿势优美。
  • 天下无二道,皇帝不应该既学儒家,又学道家。这一点我体会很深,学习不是为了晓得些道理,而是知行合一,是一种行动反射,面对一件事情,儒家的看法和处理方式,与道家完全不一样,你会怎么做,那就是你的学问。
  • 困难能帮我们认识自己,提升自己
  • 善战者,善于治气,能治自己的气,也能治敌人的气,把自己的士气治得高高的,把敌人的士气治下去。
  • 读书与择友是人生进步两大事。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