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熵减》—华为活力之源

发表于

华为大学编著

 第六章 华为之熵,光明之矢

  • 鲁道夫·克劳修斯发现热力学第二定律时,定义了熵。自然社会任何时候都是高温自动向低温转移热量。一个封闭系统最终会达到热平衡,没有了温差,再不能做功。这个过程叫熵增,最后状态就是熵死,也称热寂。
  • 熵原本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概念,却被任总用于研究企业的发展之道,是贯穿任总管理华为的思想精华。
  • 热力学第二定律告诉我们,一个孤立系统的熵一定会随时间推移,达到极大值,系统会达到最无序的平衡态。
  • 任总说,(企业)要想生存就要逆向做功,把能量从低到高抽上来,增加势能,这样就发展了(于是诞生了厚积薄发的华为理念);人的天性就是要休息、舒服,这样企业是无法发展的(于是诞生了以奋斗者为本,长期艰苦奋斗的华为理念)。任总正是通过洞察人性,才得出结论:只有激发出华为人的生命活力和创造力,才能得到持续发展的企业活力。
  • 企业要想长期保持活力,就要建立耗散结构,对内激发活力,对外开放,与外部交换物质和能量,不断提升企业发展势能,不断拓展业务发展的作战空间。
  • 华为的发展理念与很多西方企业相比,最显著的不同在于华为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以企业长期发展为目标。而多数西方企业,一般以股东利益或公司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 在科技研发的势能积累方面,任总经常旗帜鲜明地反对自主创新。在具有可选择性的领域,华为更愿意采用合作伙伴的解决方案,并对合作伙伴持续优胜劣汰、吐故纳新,从而长期保持与业界最优秀的伙伴进行合作。如果华为采取战略结盟的方式,甚至并购合作伙伴,就会失去选择权,失去选择权则意味着临近熵死。
  • 人力资源的水泵:以奋斗者为本 长期艰苦奋斗
  • 人的本性是贪婪懒惰和安逸享乐的,如何让人们长期艰苦奋斗、激发出生命活力?华为的具体做法就是用合理的价值分配,撬动更大的价值创造。
  • 劳动者是价值创造的主体,因此价值分配优先分配给劳动者,让劳动所得与资本所得的比例大致保持在3∶1。这样既能激发劳动者创造价值,也能避免老员工积累过多股票后变得惰怠。
  • 在薪酬分配环节,任总也非常注重拉开差距,华为通过及时提拔和破格提拔优秀者,以冲淡惰怠。这就是他常说的“给火车头加满油”,向奋斗者倾斜、以奋斗者为本的分配结构,充分体现了耗散结构不平衡的特点。

 第七章 熵减 ——激活组织和组织的人

  • 如何进行熵减、保持活力?首先是开放,最重要的也是开放。

 第八章 组织兴亡律与组织变革

  • 究竟什么因素使得华为这个无资本、无技术、无人才、无管理的“小草”能够在过去20多年蓬勃生长,在与西方巨头们的非对称竞争中,追赶乃至超越它们?相当重要的是空间因素:改革开放与全球化。这是华为过往30年最大的优势环境,没有这样一个外部空间,像任总这样的人,尽管拥有巨大的抱负和野心,也不可能揪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
  • 我访谈过一些国内运营商主管,他们都讲到20多年前华为跟西方公司的一个重大区别,西方公司的确技术一流、设备一流、人才一流,但它们在最关键的地方出了问题,就是对客户的傲慢自大。一位邮电局的老局长跟我讲,说当时根本瞧不上华为,但外国公司的产品价格太高,第二是服务跟不上。华为对客户特别好,在产品很烂、技术能力很薄弱的情况下,把服务做到了极致。老局长说,他们的人经常对华为员工表现得不耐烦,动不动就把他们批一通甚至骂一顿,但华为人总是满面笑容,出了问题24小时响应,半夜两三点去机房里修设备是常事。一个把客户真正当作上帝的人,客户可以原谅他、接纳他,愿意给华为公司更多机会,华为也争气,在市场成功的同时,把能赚到的钱都投入到了研发中,所以技术和产品也越来越好。
  • 我们在前边讲了活力是组织之魂,但今天的很多所谓科学管理、理性管理,走向极端的结果就是条条框框过多,大量的规则尤其是规则的烦琐化,扼杀了组织中个体的活力、群体的活力。
  • 我的观察和研究认为,有三种“组织黑洞”值得企业领袖们警惕,这也是任何组织都无法避免的三种负性现象。
    第一个黑洞是腐败,腐败不只是行为上的腐败,还包括思想上的腐败。
    第二个黑洞是山头现象。
    组织的第三个黑洞是组织疲劳症。
  • 一个好的组织,基业长青之道的根本是什么?就是要和组织中的惰怠现象持续进行斗争。
  • 定期地开展中高层干部的民主生活会是很重要的组织自洁机制,就像我们经常要打扫卫生一样。
  • 领导者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权威性,而权威不是建立在你拥有那个职务就拥有那个权威,而是靠你的言行一致所带来的威信累积支撑起来的。
  • 富裕起来后,没有了物质的饥饿感后会如何?马克斯·韦伯曾几次考察美国,最后一次考察时,他有一个很深的忧思是,财富对清教徒来说,本应是轻飘飘的斗篷,随时可以把它扔掉,最后却变成束缚人的铁笼,人们不再奋斗了,不再努力了。
  • 活力是组织之魂,惰怠是组织之癌

 第九章 新挑战,新思维 ——《领导力与新科学》导读(节选)

  • 普利高津发现能量衰减的耗散过程是建立新秩序所必不可少的。他的结论是:“无序可以成为新秩序的源头,成长往往起源于不平衡,而不是平衡。”
  • 大公司在研究上不能采取赌一种选择的方式,那是小公司资源不足的方法,大公司是对多种可能性分别投入一定的资源进行探索性研究。
  • 不过从管理角度来看,场的理论特别适合解释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在企业中的作用。
  • 玛格丽特·惠特利对薛定谔的“猫问题”居然提出了这样的组织和管理解释,应该说,这是有大量的实践支撑的,因此玛格丽特·惠特利讲道,“对领导者来说,深刻理解观察行为的两面性是非常重要的”。
  • 我的经验告诉我:追求组织平衡,必然是死路一条。
  • 恰恰相反,开放系统维持着一种非平衡状态。只有远离平衡,开放系统才能够变化和成长。开放系统是利用不平衡状态来避免自身退化的。

 第一十章 熵减 ——我们的活力之源

  • 企业的寿命和人类的寿命在过去50年正好形成了一个剪刀差。与50年前相比,人类的寿命大大延长,平均寿命从32岁延长到了现在的55岁。而企业恰恰相反,在过去50年里,企业的平均寿命从55岁变成了32岁。这里人类的平均寿命数据来自世界卫生组织,企业寿命的数据来自美国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情况统计。
  • 我们回溯发现,华为创立30年以来,从管理哲学阐述到各项政策制定,包括业务战略、人才管理等方面,隐约契合着耗散结构的特征,提倡与外界积极开展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开放精神,不断通过多劳多得、破格提拔、人员流动、简化管理来打破平衡态,促使公司实现熵减,克服队伍超稳态、流程冗长、组织臃肿、协同复杂等大企业病,激发活力,走向持续的兴旺。
  • 有次我跟朱广平一起开会,谈到公司新业务时,他说,在他的老家有一句话,要判断一个家族未来是不是有希望,就要听他家院子中有没有婴儿的啼哭。植物发新芽、家中产婴儿这些都是熵减的现象。
  • 你每天去锻炼身体跑步,就是耗散结构。为什么呢?你身体的能量多了,把它耗散了,就变成肌肉,变成坚强的血液循环了。能量消耗掉了,糖尿病也不会有了,肥胖病也不会有了,身材也苗条了,漂亮了,这就是最简单的耗散结构。
  • 荣获2016年诺贝尔医学奖的细胞自噬理论告诉我们,绝不是吃得越多越好。适度的饥饿,能够促使细胞去吞噬那些病变和无用的细胞营养。对企业而言,就是在一定的经营压力下,更有动力去推动变革,清理冗余。
  • 有句话叫“在30岁就死去”,为什么这么说?就是有些人在30岁以后基本上不接受什么新东西了,后面的人生一直是活在30岁之前的状态,后来的他再也走不出那些曾经让青春年少的自己激动的东西了,他到现在还是在为那些东西激动,可这个时代已经向前发展了,而且发展得很快。
  • 当新一代皇帝取代旧主时,他的成本是比较低的,因为前朝的皇子、皇孙形成的庞大的食利家族,已把国家拖得民不聊生。但新的皇帝又会生几十个儿子、女儿,每个子女都有一个王府,以及对王府的供养。他们的子女又在继续繁衍,经过几十代以后,这个庞大的食利家族大到一个国家都不能承受。人民不甘忍受,就又推翻了它,它又重复了前朝的命运。
  • 抓住了战略机会,花多少钱都是胜利;抓不住战略机会,不花钱也是死亡。节约是节约不出华为公司的。
  • 柯达当年在模拟影像产业的辉煌超过了今天的苹果。我们这代人可能对苹果更熟悉,但是柯达鼎盛时占据了全球2/3的市场份额和90%的利润。100多年前,第一台柯达相机研发成功,之后迅速占据行业75%的市场份额,获取了90%的行业利润。但从1997年开始,整个产业遭遇拐点后,它的市值从当时的310亿美元一直下滑到1.75亿美元,蒸发90%以上,以致2012年不得已破产重组。
  • 我们先看看柯达企业文化的三个核心点:1.永远以客户为中心,以诚信为首要;2.永远致力于追求行业最新的科技水平;3.重视人才发展,创立分红,与员工分享利益。很多优秀的领导公司都是这么做的,华为也是这么做的。这三点说得都对,但长期坚持却有些难。2000年,胶片市场迅速萎缩,柯达逐步陷入亏损,但由于既有的利益格局,组织人事烦杂,导致它变革无力,这也是成功大企业的通病。
  • 柯达是从模拟影像时代走向成功的,它的高管、专家很多是化学家,所以第一个问题就是,如果柯达要从模拟转向数码,它就需要把从上到下的技能转为电子技术,这样原来的很多化学人才就都没有用了。所以它要完成的不是简单的业务转型,而是人才技能方面的转型问题,以及不可避免的利益格局调整。
  • 柯达面临的还有一点就是盈利好时所积累的丰厚的员工福利带来的压力。参考网络资料数据,柯达一名在职员工平均要养4名退休员工。华为是没有赖以生存的稀缺资源的公司,所以从来都是充满危机感的,我们从西方公司的前车之鉴已经知道,员工是养不起的,所以华为没有退休福利,公司只给奋斗者保留获取财务投资收益的机会。
  • 有一种企业病叫“变革无力症”,即丧失自我批判能力。
  • 所以,为什么历史上往往是创新小公司打败传统大公司?因为对于新业务,大公司内部有阻碍因素,而创新小公司里面没有阻碍因素,这是两者之间本质的差异。不是说大公司的实力不如新公司,而是它内部有抗药性;不是说小公司跑得多快,而是大公司内部的犹豫和争执,导致它容易被小公司超越。
  • 朱广平就此说过一个金句:一个处于成长期的企业视所有的变化为机会,一个处于衰退期的企业视所有的变化为威胁。
  • 变革无力症,本质是企业丧失自我批判的能力。
  • 投资决策层要长期坚持思想上的艰苦奋斗,持续保持业界洞察,敢于决断,并通过娴熟掌控投资组合管理的理论实践来平衡好“成长与风险”。
  • 华为有位院士说过一句让人如雷贯耳的话:为什么工业革命以来,每个大的产业周期都是50年左右?不是新一代产业技术一定要过50年才能被发明出来,而是要等压制新生事物的一代人老去,新产业才能成长起来。
  • 重大业务变革是一把手工程,再造辉煌需要变革领导力。最新案例就是微软,没有比尔·盖茨的支持,不可能有萨提亚·纳德拉的成功改革。
  • 尽可能在经营状况好的时候主动变革,用传统业务的增量来投新业务,并采用差异化的考核方式,逐步将资源向新业务倾斜配置。
  • 设定政策特区,小股突围,把新业务放在传统业务之外,直接向公司高层汇报,采用为新业务量身定做的人财事管理体系,新环境,新气象。
  • 积极建设好内部人才市场、训战机制等;妥善处理员工关系,合理付出一些裁员补偿。
  • 为什么创新小公司在方法论上无法与大公司比,但是抓机会却高效得多?不是因为小公司跑得快,而是因为大公司跑得慢;不是大公司腿脚软,而是羁绊太多。
  • 关于熵,我们从下面四条规律展开认识。
    第一条是只有开放的系统才能熵减。如果地球没有太阳能量的输入,就不可能有合适的温度、水和生命,也就不可能有熵减的效果。

    第二条是负熵打破平衡,促进熵减。比如说移民机制。从人类历史上看,移民会给一个地方带来活力,中国最有活力的地方是深圳,因为深圳95%以上的人口都是移民。全世界最有活力的地方就是美国,美国聚集着来自全世界的优秀移民。美国最有活力的地方是西海岸,因为那里是新移民最多的地方。

    第三条是引入负熵要适量并且高品质。负熵不是越多越好,负熵的质量很重要。比如,现在欧洲遇到一些问题,如文化冲突、恐怖袭击,社会矛盾变得复杂,这是为什么?如果欧洲吸收一些没有技能也不愿意奋斗的移民,不但产生不了熵减,反而会产生熵增。

    第四条就是熵增和熵减的对抗消长。宇宙、组织、生命的无效和有效都在平行展开,一个事物同时存在熵增和熵减,主要体现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变化。生命可以衰老,也可以焕发新生,主要取决于你对于物质、信息、心理等方面负熵的引入,它们的质量决定了你是熵增还是熵减。
  • 英国可以作为当时全球制度创新的典范。而且我们发现一个现象,凡是被英国殖民统治过的国家和地区,比如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南非、肯尼亚及中国香港等,这些地方都留下了英国的制度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这些制度体系促进这些国家与地区走向现代文明,取得了繁荣发展。为什么华为在巴西的业务经营会连续亏损13年,一个重要原因是巴西混乱的税法体系。
  • 2017年中的4个月,标准普尔指数[插图]的500家上市公司中,5大科技巨头市值上升2600亿美元,其他495家减少了2600亿美元
  • 美国价值观归结到一点,就是肯定价值创造,反映到俗世就是对物质文明财富和精神文明财富的全力创造。
  • 中国人一直对近代史上数次被日本打败耿耿于怀,但我们看一组数据,大家就可能从气愤改为反省了。日本小学入学率在1906年已达到100%,而同期中国的识字率仅为20%左右,中国1986年开始实施义务教育,小学入学率在1999年首次达到99%。也就是说,在教育方面我们比日本落后了一百年。军事、经济实力的差距,只是一个结果。
  • 西方发现中国的科举制度后觉得中国古人太了不起了,一千多年前就有这样的社会活力机制。社会一旦形成阶层固化就将失去活力,而科举制度可以促成阶层穿越,激发活力,所以西方学者称隋文帝为中国历史上最被低估的皇帝,因为西方价值观是导向对制度建设做贡献的历史人物。
  • 现代企业的本质特征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企业的高效组织形态是极简的,只需要两层,代表所有权的资方团队做投资决策(承担投资风险),代表经营权的劳方团队负责经营目标达成(不达标就被问责)。
  • 一个企业的熵增程度,取决于管理层是目光向内,还是目光向外,简单的验证数据只需要看看管理层的时间分配,有多大比例是对内管理,多大比例是对外管理。
  • 《人力资源管理纲要》倡导基于信任的管理。叶晓闻在新高研班交付了一篇优秀论文,深挖了信任的价值:当年科斯凭一句“企业的边界是内部交易成本等于外部交易成本”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那么企业的内部交易成本由什么决定?就是信任。缺乏信任必然导致管理复杂化,进而导致内部交易成本不断升高,企业就触及发展的天花板了。
  • 如果一个公司真正强大,就敢于批评自己,如果是摇摇欲坠的公司根本不敢揭丑。正所谓“惶者生存”,不断有危机感的公司才一定能生存下来。
  • 华为如何实现熵减?最重要的就是惶者生存,保持危机感,坚持自我批判。
  • 一家科技公司的竞争力,要么有技术,要么有成本。要抓好两个主要矛盾,一个是管好业务组合,一个是降低交易成本。
  • 三星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2017年三星一款手机发生事故后,大家都觉得三星要大亏,因为仅一个爆炸事件就造成其70亿美元的损失,结果三星有液晶屏和存储芯片这两个战略控制点,它把这两个东西涨了涨价,在2018年就成了全世界最赚钱的公司。
  •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分析过13个消失的文明。其中有个部落是牧羊文明,把怎么种草、怎么放牧、怎么提升羊的繁殖生长、怎么产肉、怎么剪毛等牧羊技术都做到了极致。后来气候变迁,草地枯死,整个文明就消失了,因为这个部落只会牧羊,不会种地、打猎、捕鱼。
  • 企业的管理体系应该是由业务决定的,要随着业务的演进而优化。
  • 无数案例都证明是业务压力逼迫了能力提升,而不是具备了能力才去作战。
  • 业务方向决策只能是获得70%的信息之前就得做,等拿到90%的信息时,机会窗已经过去了。所以决策的本质就是风险决策,没有风险还需要决策吗?
  • 变革的目的就是要多产粮食(销售收入、利润、优质交付、提升效率、账实相符、“五个一”……),以及增加土地肥力(战略贡献、客户满意、有效管理风险),不能对这两个目的直接和间接做出贡献的流程制度都要逐步简化。
  • 很多大公司死掉,不是管理太差,而是管理太好(管理过度)。曾经有一个学者研究了世界500强企业里面倒闭的公司,发现它们有三个共同特征:第一,都有一个企业博物馆,企业博物馆里面放着公司从成立每一代的每一款产品;第二,每一个岗位都有职位说明书,说这个岗位应该对什么负责,要做什么事情;第三,每个员工都有一本流程操作指导书,讲解在流程中哪个岗位要进行哪些操作。
  • 曾经有人给任总提建议,华为应建一个企业博物馆,把从第一代小交换机开始的产品等都放里面。任总没同意。一家高科技企业,绝不能对历史怀旧,绝不能躺在过去的功劳簿里,因为那样很危险。
  • 如果团队成员之间的实际贡献差异没那么大,我们不能人为拉开激励差距,导致大家觉得不公平,反而伤害了团队战斗力。
  • 为什么讲以客户为中心?因为以自我为中心,以上级为中心,这些是人的本性,不需要教就会,所以我们才要强调以客户为中心。
  • 为什么要讲以奋斗者为本?因为在一个组织里,主管做评价激励天然就容易以裙带关系为本,以论资排辈为本,这个不需要鼓励就会发生。
  • 为什么要讲长期艰苦奋斗?人的弱点是随着年龄增长意志力就会减弱,知识技能会逐步老化。我们讲思想上的艰苦奋斗,就是要终身学习,持续成长。
  • 为什么要坚持自我批判?人的本性就是需要安全感,需要自我保护,不敢把自己真正的弱点暴露在别人面前、说给别人听,甚至把自己保护起来。
  • 参考德勤发布的论述,人类文明的每一次进步,都发端于技术突破,通过个人传导到组织,再渗透改造整个传统社会,然后完成一次文明进阶。那些富有探索精神的人,成为掌握新技术的先进人群;那些拥有先进人群的组织,成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那些运营先进生产力的社会引领着文明的发展。
  • 人类今天可以把宇宙飞船送上天,却还无法造出一个单细胞,这说明一个单细胞的计算量要超过一艘宇宙飞船。

 第一十一章 为什么方向只能大致正确,而组织必须充满活力?

  •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是这样定义“决策”的:“决策是一种判断,是若干项方案中的选择。所谓选择,通常不是‘是’与‘非’间的选择,至多只是‘似是’与‘似非’中的选择。”
  • 公司在方向问题上不能保证完全正确,最多只能大致正确,甚至有的阶段还会出现偏差,但我们还要夺取战略胜利,在这个过程中,组织充满活力就分外关键。
  • 战术有千百条,头一条就是肯打,离开了肯打,其他的全是白扯。理论玩得非常漂亮,天花乱坠,离开了肯打,一切皆空。成功最大的敌人,不是没有机会,而是没有立刻行动。对于一个容易犯官僚主义问题的大公司来说,立刻行动、肯打、能打就意味着组织活力。
  • 阿里巴巴集团CEO张勇在阿里巴巴旗下的湖畔大学讲课时坦言:“大部分今天看来成功的所谓战略决策,常常伴随着偶然的被动选择,只不过是决策者、执行者的奋勇向前罢了。”“其实回头来看,我们很多正确的选择都是偶然做出来的。”“战略是打出来的,已经总结出来的战略基本跟你没关系。”
  • 华为总体上靠的是快,学得快、做得快、改得快,快的后面是勤奋,勤奋后面就是组织活力,上上下下的组织活力。任总为什么在公司这么多年特别推崇“熵减”的管理哲学,因为熵减的核心价值就是激活组织和组织中的人。
  • 这就好像一个精英小团队,主官是领导,也是打仗的主力,撸起袖子亲力亲为,是首当其冲的决策执行者,这样带着团队往前奔,才能完成艰巨的挑战任务。
  • 面对战争中的不可预见性,优秀指挥员必备两大要素,这两大要素在和平时期一个也看不出来,但在战争时期绝对管用。第一,即便在最黑暗的时刻也具有能够发现一线微光的慧眼。第二,敢于跟随这一线微光前进的勇气。”

 第一十五章 流程之殇,业务之失

  • 不知道大家发现了没有,华为公司的众多流程几乎为所有的工作输出都定义了质量标准,唯独流程本身是没有质量标准的。当然不只是华为没有,整个流程管理行业都没有质量标准。也不知道流程质量标准问题当真是流程管理界的世纪难题,还是只是这个行当的“潜规则”。
  • 企业经营流主要分为三种:业务流(价值创造流)、资金流和物流。在业务流上构建质量,在资金流上构建内控,在物流上控制成本。
  • 最后,建议选拔适合的人来做流程。老农民和书生都修不了都江堰。流程是实践与智慧的结晶,流程的设计者既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又要有源于实践高于实践、总结提炼融会贯通的智慧与能力,还应有不畏艰辛、不计得失、呕心沥血为万世开太平的“士子情怀”与责任担当。那些夸夸其谈、见风使舵并把流程当作商品来经营的人,就还是不要做流程了。

 第一十七章 跨越马里亚纳海沟 ——企业供应链业务优化,给2B业务带来2C体验

  • 我们初步探索出一套适用于企业业务的细分供应链模式,并把这一套交易信息放在网上,实现订单履行及物流信息的可视,逐步开始为客户提供互联网式的交易体验。透明就是最好的沟通,客户也渐渐喜欢上了线上交易及线上供应服务。

 第一十九章 无路可退, 我们的背后就是莫斯科

  • 华为不是“以人为本”,而是“以奋斗者为本”。

 第二十章 重塑组织信任,降低内部交易成本

  • 没有人喜欢摄像头,但是有了摄像头之后,不管它通没通电,犯罪率都会大幅下降。
  • 高级打工仔,不应该是比自己以前努力一百倍,而是要学会像老板一样思考。我们现在的错位,在于太少人像股东一样对公司的投资结果负责,太多人还是对一段一段的过程指标负责、习惯告诉别人这个业务应该怎么做。主官和主管,说到底最大的区别,是一个对结果负责,一个对过程负责。

 第二十一章 个人活力是组织活力和战斗力的基本保障 ——提升单兵作战能力的思考

  • 金一南将军在《胜者思维》中谈道,战斗力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对技术条件的感知和把握。今天最缺乏的不是理性认识,而是感性认识。缺乏对现代先进装备的感性认识,对枪支,你得摆弄它;对潜艇,你得真跟它走一趟;飞机得坐坐,感觉从空中打击地面、掌控地面的能力。
  • 我们的作训必须贴近实战,金一南将军举过一个例子:为了适应核潜艇长期潜伏水下的要求,保持全球核打击力量的威慑力,核潜艇的官兵从青岛海军潜艇学院日常培养中就改变吃中餐的习惯,开始训练吃汉堡,以适应长期生活在水下封闭空间的能力。

 第二十二章 主官是组织导向熵减的关键因素

  • 雇佣军可以打赢一两场战斗,却无法赢得一场战争。雇佣军和正规军最大的差异在于使命感。一个团队的使命感只有靠主官来建立和激发,没有人能够替代。
  • 解放海南岛战役中,在完成了上岛准备后,韩先楚亲自率领主力渡海,发起全面攻击。韩先楚的身先士卒坚定了大家的意志,也为上岛后的战役胜利奠定了基础。关键时刻,说“弟兄们,跟我上”远比说“弟兄们,给我上”更有说服力。
  • 当一个主官开始只关注是否胜利,而不关注如何胜利的时候,我们面临的风险就越来越大了。

 第二十三章 一切管理瞄准熵减

  • 很多人问过我,带一个团队,最先抓什么?我的答案是导向。在一线,代表作为主官,应该是最熟悉市场、最熟悉业务、最了解主要矛盾、最能掌握战机的人。而在一线组织中,代表能否树立正确的导向——导向冲锋、导向选择正确的干部,本质上就是让组织从无序到有序,不断做熵减的过程。

 第二十四章 为业务创新注入新活力

  • “蓝军产品部”的设立构想,就是在公司内部成立一支“不沉迷于现有业务场景,不固执于既得利益,敢于打破条条框框的约束,富有雄心且聚焦于新业务、新产业开拓”的独立部队。为新业务的发展构筑一个“创新场”,用创新的投资模式打造公司“新业务的孵化器”,成为公司在面向数字化时代转型的最前端触角和创新先驱。

 第二十五章 唯有希望,生生不息

  • “员工认为自己在创造价值,积极性就会很高,如果员工认为只是某一个人在创造价值,积极性就会丧失。”(任正非在1999年答新员工问)

 第二十八章 用力跑,朝着相反的方向

  • 系统持续地运转只有一个办法,让它从封闭变成开放,不断地从外面输入能量。

 第二十九章 挣钱难,花钱更难

  • 那如何避免系统陷入熵死的状态呢?有一个叫普利高津的化学家提出了一种理论,叫耗散结构。
  • 耗散结构是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结构,或者说是一个持续处于不平衡、状态里的结构。
    简单地说,一个活的人,才会有饿的感觉,才会有对食物的需求。如果一个人对于食物没需求了,那他就是濒于死亡或者已经死亡了。
  • 饿的状态,其实就是一个不平衡的状态,就是一个渴望开放的、渴望外在能量输入的状态。在耗散结构当中,通过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在耗散过程当中产生了负熵流,系统就从原来的无序状态或者低有序状态转变为有序状态。
  • 如何判断一个企业是否健康?
    第一,它能不能够大量地赚钱?也就是从外界不断地吸纳能量。
    第二,它能不能够大量地花钱,或者说大量地耗散钱?
    如果企业对于钱的耗散机制在逐渐丧失,就意味着企业已经进入到一种亚健康状态。
  • 人类已经进入到因为肥胖死亡的人数大大高于因为饥饿死亡的人数的时代,这就意味着人类面临着一种新的诅咒,企业也是这样。

 第三十章 华为能否走出战略无人区

  • 我们先总结一下华为在过去近30年的成功要素。大体上我们可以概括为五点:
    第一点是香农定理和摩尔定律支撑的清晰战略路径和可持续战略预期;
    第二点是过去十几年全球通信行业作为IT和互联网的底层基础设施出现爆发式增长,拥有需求驱动的时代红利;
    第三点是军事化思想支撑的全球化执行力;
    第四点是制度设计优势支撑的人才创造力;
    第五点是研发驱动的战略红利以及技术溢价。
    画龙点睛之笔也包括通信行业颠覆式模式SingleRAN和分布式基站等创新。
  • 像英特尔、华为、戴尔、联想这样的IT和通信业巨头实际上都是在香农定理和摩尔定律的红利期获得了快速的发展。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