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布斯、禅与投资》–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只有在直面生死的时候才可能知道

发表于

序言 因缘聚合

禅的理论核心是佛陀彻悟的真理——缘起性空,它既无所谓入世,也无所谓出世。

对于我们普通人,工作是最好的修行道场,我们可以在工作中证悟空性。

在我看来,摄影是一门“将心注入”的艺术,按下快门的不是你的手,而是你的心。摄影境界的高低,在于摄影师“将心注入”的能力大小。

一 心生万法,乔布斯、禅与投资

什么是禅?禅是梵语“禅那”的简写,源于印度,意思是静虑,即寂静思虑,指使思虑专注于某一对象,进入寂静状态,并在此状态中进行思维观照。

六祖惠能认为,人人心中都有佛性,通过禅修,一旦明心见性,即可顿悟成佛。

心力造就现实扭曲力场

“我坚定一个信念,那就是‘内心不渴望的东西,它就不可能靠近自己’。亦即,你能实现的,只能是你自己内心渴望的东西,如果内心没有渴望,即使能实现的梦想也实现不了。”

愿力即人生。

人生是不是一场幻象?佛陀证悟后发现,人自身和世间的一切现象都一样,只是一些因缘(条件)的聚合,很不稳定。人一生的际遇,不是自己想怎么样就能怎么样的。我们当下所拥有的健康、美貌、财富、地位等随着条件的改变,也会跟着改变,甚至严重受损。人生沉沉浮浮,动荡不安。因此,人的一生,就像一个幻象。这确实是一个很形象的比喻,但仅仅是一个比喻而已。

佛陀说生命如幻象是提醒我们要用动态的、变化的眼光去看待生命的存在。“真实”或者“幻象”这种概念确实很容易产生文字上的歧义,我认为可以清晰地总结为这样的说法:当下是真实的,过程有如幻象。

佛教所说的“执著”到底是什么意思?

佛教说不要执著,不是说努力工作,有所追求,包括追求世俗意义的成功本身有什么不对,而是说我们所追求的这些东西,如果情况发生变化,尤其是发生不好的变化时,我们不要执著于之前的状态,而是要接受现实并欣然面对。如果执著于之前的状态,无法接受变化,那才是佛教说的执著,才是烦恼的根源。

再强调一次:努力工作,追求成功,和佛教说的执著没什么关系,不能接受改变才叫“执著”,才是烦恼的根源。

普通人最好的修炼道场就是他们的工作生活。

稻盛和夫是DDI电信公司的创始人,是可以持有很多股份的,但是他最终的选择是连一股都不持有,因为他不想掺杂任何私心。个人如何在工作中而不是在深山古庙里修行,稻盛和夫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

你的追求是什么?你的愿力有多大?换一个角度思考,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乔布斯的忠告是:“不要让他人喧嚣的观点掩盖你的内心的声音……最重要的是,你要有勇气去听从你的直觉和心灵的指示——它们在某种程度上知道你想要成为什么样子,所有其他的事情都是次要的。”

强大的心力的基础是高度的专注力。

坐禅的法门是用心全神贯注地关注腹部微小的起伏。过程中可能会遇上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身体可能会出现痒痛感,不必马上去挠它以便得到缓解,要把心念转到不适之处,静静地观察,可能很快地在二三十秒内,这种痒痛感就消失了,然后再将心念移回腹部。还有一种情况更普遍,就是你的精神开小差了,例如忽然想看股票了,或者寻思晚上去哪儿吃饭,你的心要训练到马上就能觉察“我当下正在开小差”的程度,然后默默打上一个标记“妄想”。不必试图马上把心念收回来,而是静静地观察这个妄想,在极短的几秒时间里,这个妄想可能就像肥皂泡一样“啪”的一声消失了,然后你再将心念移回腹部。刚开始妄想很多,但随着不断练习就大幅减少了。

禅修也叫“止观”,止而后能观。内心保持高度的专注后,我们就渐渐进入了“止”的状态,之后,我们就开始进入“观”的阶段。观什么呢?就坐禅而言,“观”就是通过观察身体细微的感受以及各种念头的生灭,从而洞悉一切现象无常无我的本质,进而开启我们的智慧。也就是说,坐禅是一种很好的让我们证悟的方法。

专注力与佛法里常说的“当下”密切相关。“当下”是指人此刻的状态。佛法里说不要活在过去,也不要活在未来,要活在“当下”,因为过去已经无法挽回,未来尚未到来,当下这一刻是人活着的全部。如何“活在当下”呢?你需要用心专注地觉察到“当下”这一刻“我”在做什么

(1)空性的世界

所谓创新,就是无中生有,包括思想、产品、艺术等,重大的创新我们称之为“颠覆”。

什么叫“空性”?“空性”就是“缘起性空”。

什么叫“缘起性空”呢?“缘起”是指世间一切事物是由一些条件(因缘)聚合在一起而生起的,这种生起,性质是“空”的。“空”是指这些条件都不是稳定的,一旦一些重要的条件发生改变,事物的性质就会跟着发生变化。因此,一切事物都不是可以独立存在的,都不是常住不变的,而是在变化中不断发展的。

《金刚经》说:“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所谓“相”是一个事物的表相,所谓“非相”是指我们不要满足于只了解它的表相,而是要穿透它的表相,弄清楚由什么条件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聚合在一起生成这个事物的,如果做到这一点,我们就明白事物的本质了,智慧觉性也就生起了(“即见如来”)。

乔布斯在一次采访中说:“设计一款产品,你得把5000个问题装在脑子里,必须仔细梳理,尝试各种组合,才能获得想要的结果。”

杯子有什么主要特性?我们能列出好几条,其中一个是它有一个平的底座,这样才能放在桌面上,这个特性是否可以打破?能不能生产一个没有平的底座的杯子呢?真的就有人生产了这样一种杯子,底是尖的,杯子不能直接放在桌子上,但可以放在一个有洞的托架上。为什么要生产这么奇怪的杯子呢?有一些酒吧老板喜欢,他们希望顾客多喝酒,不要老把杯子放在桌子上半天不喝一口。顾客拿着尖底的杯子,放下来不方便,不经意中就会一喝再喝,从而刺激了酒的销售。

(2)将心注入

乔布斯要求设计的MacBook笔记本电脑有一个睡眠指示灯,它闪烁的频率是多少,大家留意过吗?每分钟12次,与成年人正常呼吸的频率是一致的。自从这个笔记本被乔布斯“将心注入”,可以和人“一起呼吸”,它就获得了“灵魂”,而不再是一台冷冰冰的机器了。

iPhone问世的时候,它的质地、线条、色泽,还有你抚摸着它的那种手感,好像有一种无法用语言表达的神秘的魔力,全世界无数人喜欢它乃至为它发狂。生命简约优雅,自成其美,乔布斯将心注入,将他领悟的这种生命之美,通过一款iPhone传达给世人,在那一瞬间,你感受到了,你被深深打动了。你是被什么打动的?是乔布斯的一颗心!

2010年,乔布斯接受日本电视台的采访时谈到创业,他说只为了赚钱而创业很可能不会成功,很多成功的创业者创业的初衷并不是赚钱,而是他们对这个世界有些非常不同的想法,但没人听,他们不得已,只好开家公司,将这些另类的想法“将心注入”他们的产品里,向世界表达。

对乔布斯影响很大的一本书——铃木俊隆在其著作《禅者的初心》中写道:“做任何事,其实都是在展示我们内心的天性。这是我们存在的唯一目的。”

《金刚经》中有一句著名的经文“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六祖惠能听了这句经文因而开悟。什么叫“生其心”?就是我们的心生起一个念头。什么叫“无所住”?就是我们不要被现实的各种条件所束缚,因为所有这些条件、限制都是暂时的、脆弱的,随时可能发生变化甚至消亡,心想久“住”也“住”不下来。

“无所住而生其心”意味着抛开一切成见,打破一切条条框框。所谓创新,正是如此。

要做到“无所住而生其心”,就要敢于质疑甚至否定权威,相信自己内心的判断。

乔布斯说:“不要被教条所限,不要活在别人的观念里。不要让别人的意见左右自己内心的声音。”

现实生活中,常有人说“要用常识思考问题”,这句话对不对呢?既对又不对。说它对,是因为绝大多数的事物的发展都是符合常识的;说它不对,是因为所有的颠覆式创新都必定是打破常识的。所以,当你有一天非常有信心地判断某件事情完全“不符合常识”,或者讥笑别人“没有常识”的时候,要想一想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就是你陷入了某一个顽固的条条框框里不能自拔。

按当代著名哲学大师冯友兰的说法,中华民族是一个有强烈的哲学情结但是缺乏宗教情结的民族,儒学是主流,民众行为主要受道德约束而不是宗教约束,天性崇尚自由,不喜欢仪式,不喜欢过多的约束,所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特别敢想敢干敢创新,创造了太多的经济奇迹。近些年,以阿里巴巴、腾讯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公司全面崛起,创造了非常多全新的商业模式。事实证明,中华民族确实天生就非常适合创新,这是由它的文化基因所决定的。一个国家的成败与创新力息息相关,就这个意义来说,我对中国的未来感到非常乐观。

乔布斯19岁的时候曾经去印度寻求精神启蒙,若干年后他回顾那趟旅程对他的影响时说:“我回到美国之后感受到的文化冲击,比我去印度时感受到的还要强烈。印度乡间的人与我们不同,我们运用思维,而他们运用直觉,他们的直觉比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要发达得多。直觉是非常强大的,在我看来比思维更加强大。直觉对我的工作有很大的影响。”

禅认为思考问题的时候,不要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而是要深入思考事物成立的各种因缘(条件),而且要对自己独立的思考保持极大的信心。

禅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特别重视直觉力。

禅宗的禅法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强调的就要摆脱文字、语言等的束缚,以心传心,凭直觉直接证悟。

所谓直觉思维其实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它和进行长期精心的知识积累从而拥有的良好知识架构有非常重大的关系。

洞察本质需要直觉力和逻辑能力一起配合来完成。

坐禅是禅修的重要法门。乔布斯介绍过他的坐禅体验:“如果你坐下来静静观察,你会发现自己的心灵有多焦躁。如果你想平静下来,那情况只会更糟,但是时间久了之后总会平静下来,心里就会有空间让你聆听更加微妙的东西——这时你的直觉就开始发展,你看事情会更加透彻,也更能感受现实的环境。你的心灵逐渐平静下来,你的视界会极大地延伸。你能看到之前看不到的东西。”

坐禅于修行者而言,就相当于电脑“重启”了一次,恍若重生。重生之后的心灵,如乔布斯所述,直觉力会有显著的增强。

(2)不二,烦恼即菩提

“不二”的意思是平等而无差别

“不二”是指,一些比较重大的看起来非常对立的观念,在更高的维度看其实是一致的。

以生死为例,两者非常对立,但是在更高的维度看,由于有死,我们才会珍惜生命,才会思考生的意义,没有死,生就味同嚼蜡。同时,旧事物的死去,给新事物的诞生创造机会,死是生的契机,生是死的延续

乔布斯告诉大家,你的梦想是什么,你的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只有在直面生死的时候,你才可能知道。

强与弱天然对立,但在更高的维度上看,强弱实质上只是对立双方力量不断消长的某个时点的现状,暂时占优的一方叫强,暂时处于劣势的一方叫弱。强弱也分全部和局部,强的一方不是各部分全都强,在某些局部它可能比对手弱;弱的一方也不是各部分全都弱,在某些局部它可能比对手强。强弱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所谓“盛极而衰,否极泰来”,说的是强弱到了某一个极限,弱者逐渐转强,强者逐渐转弱。

佛教认为,世间万事万物不是恒常不变的,而是无常的,那么在“无常”中,是否会有“常”的存在呢?答案是一定的,这个“常”,我们一般称为规律。不过,所有规律都是有严格的条件限制的,条件发生改变,这个规律也要调整,甚至不再适用。“常”,从发现,到调整,再至最终消亡,极好地印证了世界的本质是“无常”的,这就是“常与无常不二”。

明白世事无常还远远不够,焦虑仍然如影随形,我们还要努力在无常的世界里找到规律,才能对未来真正产生信心,才能真正免于焦虑。过分强调世事的无常,而不重视探索阶段性的规律以指导实践,就会导致“不可知论”和“努力无用论”。很多人把无常当作自己悲观厌世、懒惰无能和不思进取的借口。

如何在无常中发现规律呢?我觉得可以分为以下两步:

· 第一步,“无所住而生其心”。一般人的头脑受很多成见、规则、习俗、权威意见等的约束,只会把心“住”于一些有限的条件中,极大地约束了想象力和创造力。我们需要做的是打破头脑里的各种条条框框。
· 第二步,心有所住。根据某种方法论,经过各种尝试,选择一些非常重要和关键的条件,然后把心“住”于这些条件里,构建体系并最终用实践来验证。

巴菲特认为低风险和高收益其实是不二的,因为唯有不二,财富的积累才可持续。如果财富的持续获得要依赖高风险,那么财富就有可能在某一个无法预计的大波动中流失,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他的方法是:研究具有强大护城河优势的公司,耐心等待时机,在被市场低估的情况下买入并长期持有,实现低风险和高收益的同时兼得。

佛法中所说的“无分别心”,可能是最被误解的一句话,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要执著于分别,而不是否定这种分别。

有人说,只要心中存在分别,就会比较,就会产生烦恼。其实,你之所以会产生烦恼,不是由于有这种分别,而是你对这种分别非常执着。如果你不执着,你就不会因此烦恼。举个例子,有个被公认为美男子的男演员比我帅,我认识到了,但是我都不在乎,我烦恼什么?某个人投资做得比你好,比你有钱,例如巴菲特,如果你不在意,那你有什么烦恼?

有烦恼不都是坏事,过分强调不要有分别,不想有任何烦恼,认为这样才心安理得,很多时候只是一些不思进取的人给自己找的一个借口。

常听说“人要有平常心”,平常心是什么?我们要分两个层次去理解它。在初级的层次,是指心要保持安静和专注,而不是心浮气躁。对于更高级的层次,唐代著名禅师马祖道一早有开示,他说:“何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也就是说要证得不二。

专注力是一个人心力的基础,可以理解为心的蓄能电池,创新或者洞察本质是非常困难的事情,需要心提供持续的强大的能量才能有所突破,一个人专注力不足,他的创新力或者洞察力却很强,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反过来,当我们的洞察力和创新力越来越强的时候,我们心的专注力也会因这种高强度的思考而得到提升。

重温一下我在“创新力,打破常规,非同凡想”小节给“证悟空性”所下的定义:“一切事物都不是可以独立存在的,都不是常住不变的,而是在变化中不断发展的。所谓‘证悟空性’,是指通过修行,不但在理论上明白这一点,更要在实践中证明这一点。”

在日常实践中,凡是需要洞察本质、总结规律与进行创新之处,无不是可以证悟空性的道场。

心力禅,入世的禅学

在我看来,“佛法”就是佛陀证悟的真理,精髓是“缘起性空”;而“佛教”是弘扬佛法的宗教组织体系,内核是佛法,表象则包括很多独特的仪轨、传说等。

一个人的内心变得越来越有力量的时候,整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都会发生变化,不仅仅是他自己,他身边的亲人朋友都能觉察到。

我做投资喜欢买创始人还在直接管理的公司,公司其实是无中生有的,是创始人凭他强大的心力“心生万法”创造出来的。

去公司调研,我特别重视和创始人的交流,向创始人请教他的价值观和愿景,感受他的愿力和专注力;了解公司新产品的规划,感受他的创新力;请教行业存在的一些大问题,感受他的洞察力;还要和各个层级的员工谈一谈,感受一下创始人的心力是否强大到能够强烈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工作就是普通人最好的修行道场,我们要勇于在工作中证悟空性。

在世间证悟空性是一个螺旋阶梯式的、永无止境的、自我突破的过程。

你对什么动心,或者说你的专注力放在什么地方,你就看到什么东西。也就是说,你以为自己看到的所谓的“客观世界”非常客观,其实它只是你内心由于专注而产生的主观投射

你内心专注什么,你的眼睛就看到什么,每个人看到的都是对的,只要用心把相关研究做到极致,每一种不同的投资理念都能带来成功。

我们在工作中争论的时候会说:“你没有客观认识这个问题。”言下之意是,对这个问题你很主观,而我是客观的。实际上,这个世界确实是不依赖于我们的心而存在的,因此我们说它是客观的,但是,每个人看到这个客观世界后在心里所形成的画面,其实都是我们内心的主观投射,也就是我们的主观认识,哪有什么客观可言。

我们看到的在显示屏上不停波动的股票价格,其实只是一个幻象,只不过是无数市场参与者经过激烈博弈后所形成的阶段性的共识,这个共识的形成包含一系列非常脆弱的假设,包括基本面的、宏观面的、资金面的假设等,这些假设随时都可能发生改变,从而不断形成新的价格。

心生万法的四重内涵
■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天下),这个世界是由自己心的感知而形成的,每个人的世界有大有小,我们之所以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为了通过读书行路增加心的感知,从而扩大我们的世界,这是“心生万法”的第一重内涵。
■ 你以为自己看到的所谓的“客观世界”非常客观,其实它只是你内心由于专注而产生的主观投射,这是“心生万法”的第二重内涵。
■ 不同的人看同样的客观世界,由于专注力和洞察力的差异,心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就很不一样,主要体现为深度不同,这是“心生万法”的第三重内涵。
■ 心还能通过分析生起事物的诸多因缘的变化,用它的创新力创造出新的事物,从而改造现有的世界,这是“心生万法”的第四重内涵。

禅的“道”,可以理解成不稳定的、阶段性的一些规律。

只要我们用心洞察本质、总结规律与进行创新,并将心注入,我们也可以自创其道。

要成为一名伟大的艺术家,技巧手法不是说不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他将心注入作品中的自创的独特观念或者哲学。艺术从来就是“将心注入”,但现代艺术则是把“将心注入”推向了登峰造极的高度。理解了如何通过“将心注入”从而自创其道,你就理解了现代艺术之道的精髓。

人生的意义在于我们用心赋予它什么意义,你的心是你的人生意义的总设计师!

不要再困惑于“我的人生意义到底是什么,我要找到它”,而要思考“我到底要把什么意义注入我的人生”。

在佛法的体系里,物质或者精神都不是最基本的,都是由因缘(条件)和合而成的,而且,随着这些和合条件的变化,两者都在持续变化之中。

传统上,如果认为物质决定精神,我们称之为唯物论;如果认为精神决定物质,我们称之为唯心论。从这个意义看,禅既非唯物论,亦非唯心论。

心之体是空性本身,心之用是生起万法。

心力是指心生起万法的能力。

“空性”的另一个认知角度是“自由”,所谓证悟空性,就是打破框框,获得自由。

很多人未能把握这种机会,是由于头脑里有很多根深蒂固的成见,当有新的趋势出现时,未能敏锐地觉察。禅强调回归“初心”,就是要我们放下成见,以初学者的心态接纳一切变化。乔布斯说的“stay hungry,stay foolish”,即“保持既饿又傻”,非常形象地呈现了人回归初心时那种永不满足、虚怀若谷、积极探索的状态。

如果有人问我,我是不是一名价值投资者,我会认为不是,我甚至不认为自己是一名禅的信徒。因为,一旦你给自己打上标签,就会自设囚笼,自我强化。

巴菲特说过,买股票时如果不想持有10年,就不要持有10分钟,但是据统计,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至2008年,有数据可查的,他一共投资了200多只股票,持有超过3年的,只有22只。巴菲特买入的时候确实是想持有10年的,但是形势比人强,一旦发现公司情况不如预期,该处理的就要处理。我们不能抱着买一只股票就要厮守一生的想法来投资。投资变化无常,风险很大,我们要警惕各种执念,我们要勇于随时打破各种执念。

所谓人生境界的高低,其实就是指你在一个什么样大小的笼子里。人生的终极追求,就是把所有的笼子全部打破,迈入一个广阔无垠的空间,获得彻底的自由。

心即世界,世界即心

这个世界,究竟是美丽的还是丑陋的?其实也是由我们的心决定的。你内心的世界是美丽的,那么它便光彩夺目;你内心的世界是丑陋的,那么它便面目可憎。

这个世界是什么状态?如果你的内心平静祥和,那么它便喜悦充盈;如果你的内心焦躁不安,那么它便如沸油翻滚。

捕捉刹那精妙

在你的心的解读下,无情的事物,可以变得有情——花会溅泪,鸟能惊心,蜡烛可替人垂泪到天明。这个解读,禅说是“将心注入”。

四 生命之美,冬泳记

直面恐惧而不是回避,做好准备并坦然接受可能的改变,我们内心的力量就会增长,恐惧亦可化菩提。人生充满了种种不确定性,正因如此,也就充满了无数机遇,就看你有没有勇气克服恐惧去试一试。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