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经济学》笔记

发表于

叙事经济学:流行短语有何特别之处?

在使用“叙事经济学”这个术语时,我的侧重点有两个:
(1)以故事为载体的观点被人口口相传;
(2)人们努力生成新的可传播故事或是让故事更具传播力。

举例来说,20世纪下半叶的叙事声称自由市场“足够有效率”,不会因为政府干预而进一步改善。这些叙事随之引发了公众对政府监管的反对之声。

比如,特朗普在2016年出人意料地当选为美国总统,而将特朗普描述成强硬聪明的交易商和白手起家的亿万富翁的叙事是导致这一结果的经济叙事的核心所在。

叙事经济学向我们展示了流行故事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从而对经济结果产生影响,这其中不仅包括衰退和萧条,还包括其他重要的经济现象。

归根结底,叙事是文化、时代思潮和经济行为发生快速变化的主要载体。

从非理性繁荣到叙事经济学

本书共四篇。第一篇介绍了引自医学和历史等多个研究领域的基本概念,并列举了读者耳熟能详的两个叙事实例:(1)2009年开始风行的比特币叙事;(2)主要流行于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的拉弗曲线叙事。

第二篇提出了一系列构想,帮助指导我们对经济叙事的思考,并防止我们在思考过程中犯下错误。

第三篇回顾了9个长期叙事,如涉及他人信心、节俭或职业不安全感的叙事,事实证明它们能够影响重要的经济决策。

第四篇展望未来,并对叙事在当下这个历史节点上会带领我们走向何方、未来什么样的研究可以提高我们对叙事的认识等提出了一些看法。第四篇之后的附录将叙事分析与流行病医学理论结合在一起。

第一篇 叙事经济学的缘起

本书开启了一种新的经济变化理论,该理论在驱动经济的传统因素中引入了一个重要的新元素:通过口述、新闻媒体和社交媒体传开的传播性大众故事。

经济叙事指的是有可能改变人们经济决策的传播性故事,这些决策包括:是雇用一名工人还是等待形势好转,在商业上是大胆冒进还是谨小慎微,是从事商业创投还是投资于波动的投机性资产。

比特币的故事就是一个成功的经济叙事实例,因为它有很强的传播力,并已在全球大部分地区带来了重大经济变化。

比特币和泡沫

对比特币的支持者来说,将比特币贴上投机泡沫的标签是一种终极侮辱。比特币支持者经常指出的一点是,公众对比特币的支持与公众对其他很多事物的支持并无本质上的差异。

叙事经济学经常会揭示一些令人意外的关联。沿着历史的长河,比特币背后的这些情绪可以回溯到19世纪无政府主义的兴起。

比特币和无政府主义

Bitcoin.org网站刊载了无政府主义者斯特林·卢汉(Sterlin Lujan)2016年的一段文字:比特币是和平无政府状态与自由的催化剂。它的出现是对腐败政府和金融机构的回击。它的设立不仅仅是为了改善金融科技。但有些人往这个真相里掺了假。事实上,比特币的目的是充当一种货币武器,充当一种有望削弱权力当局的加密货币。

比特币的故事能够格外让人产生共鸣,因为它构成了早先反对无政府主义叙事的反向叙事

充满人情味的比特币叙事

人们喜欢神秘故事,喜欢揭开神秘的面纱,大量丰富多彩的神秘文学也因此问世。比特币的神秘故事被人一再提起,尤其是每当侦探们发现某个人可能是中本聪的时候,就会掀起一阵浪潮。如果没有对神秘谜团的反复宣传,比特币叙事的传播率不会如此之高。

比特币和未来

很多时候,人们购买比特币是因为他们希望参与令人兴奋的新鲜事物,他们希望能够从中学习经验教训。

比特币是世界经济的会员证

那么,我们如何总结比特币大受欢迎的原因呢?归根究底,人们之所以对比特币感兴趣,恰恰是因为其他很多人都对它感兴趣。他们对比特币的新故事感兴趣,是因为他们相信其他人也会对这些故事感兴趣。

历史和叙事

历史学家拉姆齐·麦克马伦(Ramsay MacMullen,2003)在《感受历史:古代与现代》中指出的那样,要想深刻理解历史,就需要推断出那些历史创造者的想法,也就是说,他们的叙事是什么样的。

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市场营销、心理分析和宗教研究领域的见解

我们发现,在采访监狱囚犯时,当我们请受访者讲述其他囚犯的故事时,一般会得到较好的回应,而这些故事表达的往往不是道德缺失感,而是道德变化感。

文学研究和叙事

罗纳德·托比亚斯(Ronald B.Tobias,1999)认为,所有小说都不外乎20种经典情节:“探寻、探险、追逐、解救、逃跑、复仇、推理故事、对手戏、落魄之人、诱惑、变形记、转变、成长、爱情故事、不伦之恋、牺牲、自我发现之旅、可悲的无节制行为、盛衰沉浮。”

布克(Christopher Booker,2004)则认为故事只有7种基本情节:“斩妖除魔、白手起家、探险、远行回归、喜剧、悲剧和重生。”

神经科学、神经语言学和叙事

人类大脑在构造上似乎会对那些导致类比联想的故事做出反应。

第3章 传播、星座和交汇

在我们着手研究经济叙事如何像病毒般传播之前,可以先思考一下细菌和病毒是如何蔓延传播的。

传染、康复和衰退

通过避免与病人接触降低传染率的做法算不上什么新举措。隔离措施的历史至少可以回溯至1377年,当时,威尼斯在瘟疫期间对海上抵达者实施了30天的隔离期,然后又对陆地旅行者实施了40天的隔离期(“隔离”这个词起源于拉丁语的“四十”)。

传染率下降的另一个原因是易感人群的减少。

在传染率低于康复率和死亡率之和时,疾病并不会立即消失,传染率并不会降至零。

在医学和叙事流行中,我们看到了相同的基本原理:要想让流行蔓延起来,传染率必须超过康复率。

叙事星座和叙事交汇

叙事以星座形式出现的部分原因在于它们的可信度依赖于现存的其他一系列叙事。

人类思维和行动中的叙事自发性

存在主义哲学家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在1938年写道:人总是在讲述故事,他的生活被自己的故事和他人的故事包围,他通过这些故事看到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他尝试着像讲述故事一样过自己的一生。

社会学家在尝试解析社会运动的过程中,开始将叙事的传播视为社会变革的核心因素

叙事的普遍性

人类学家唐纳德·布朗(Donald E.Brown)发现了一种对本书来说至关重要的普遍行为:人们“会使用叙事解释事物的由来,也会使用叙事讲述故事”。事实上,叙事是一种独特的人类现象,其他任何物种都没有这样的行为。有人认为是故事将人类与动物区分开来,甚至还认为我们这一物种应该被称为“叙事人”

能够推动叙事传播的礼貌对话规范也具有普遍性。

在音乐学家安东尼·纽科姆(Anthony Newcomb)看来,古典交响乐实际上是一部“小说”,至少在情感上模糊地讲述了一个故事。

故事和叙事

叙事和故事这两个词经常互换使用。不过,根据韦氏在线词典,叙事是“呈现或解析一种情境或一系列事件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会反映并促成一种特定的观点或一系列价值观”。因此,叙事是故事的一种特定形式,指出了重要元素及它们对接收者的意义。

关于病毒式传播的实验证据

实验证据表明,单个创意作品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人们如何评估观察这一作品的其他人的反应。

历史——包括经济史——并不是用想要弄懂历史或想要达成公众共识的叙事呈现出来的、逻辑有序的系列事件。重大事件之所以发生,或是因为叙事中看似无关紧要的变化(这些变化有着较高的传播率和较低的遗忘率),或是因为先发制人效应使得一组叙事在竞争中拔得头筹。

书封和公司徽标

新闻媒体、赞助商和营销人员对叙事的构建也有助于降低遗忘率

选美比赛和尾羽:心智理论如何推动经济叙事

1936年,凯恩斯用“选美比赛”这个比喻将我们现在所说的心智理论引入了经济理论,用它解释股市等投机市场。

病毒式传播的故事基本上是随机的,其随机性类似于进化生物学中的突变。

框架、代表性启发和情绪启发

我和乔治·阿克洛夫查看了对1989年以来的投资者和高收入美国人所做的问卷调查数据。我们发现,人们会高估股市崩盘的风险,而这些评估受到了他们阅读的新闻报道,尤其是头版报道的影响。

类似证据表明,看似无关紧要却具有强烈叙事潜力的事件可能会影响经济或政治结果:世界杯比赛可能会影响经济信心,地方海滩的鲨鱼伤人事件可能会影响当地现任官员的得票数,广告的背景音乐可能会对消费者产生强烈的影响。葡萄酒专卖店发现,如果店里播放的背景音乐是古典音乐而不是音乐排行榜的前40首歌,买家就会购买更昂贵的葡萄酒。

第二篇 叙事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本书的目标是鼓励人们识别那些能够帮助定义重大经济事件(如萧条、衰退或长期停滞)的经济叙事,并将它们纳入思考,从而提高人们预测和处理这些事件的能力

休谟在1742年写道:很大程度上,起源于少数人的往往要归因于机缘巧合,或是神秘未知的缘由;出自大多数人的往往可以通过明确已知的原因得到解释。

对于叙事经济学理论基础的形成来说,至关重要的是了解这些创作传播性新叙事的“少数人”的影响力。

这“少数人”的影响力有时通过创作传播性新叙事实现。

因果关系的走向

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Robert K.Merton)在1948年创造了“自我实现的预言”这一短语,并将这一概念应用于经济波动。

故事在推动人类活动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情感在叙事、经济和其他架构中相当重要,它会在故事中展现出来。

闪光灯记忆

在经济复苏期间,大多数经济学家都没有认识到“9·11”事件的闪光灯性质,这次袭击促成了具有传播性的叙事星座,并有可能已经对美国企业和美国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虚假新闻无处不在

虚假新闻已经存在了数百年、数千年,有鉴于此,它似乎是人间百态的一部分。虚假业绩、虚假故事和虚假英雄无处不在。有些造假是如此别出心裁,以至于我们无法将它们视为基本经济力量的结果。情况正好相反:以虚假叙事为形式的造假会影响经济结果。

构想1 流行趋势可快可慢、可大可小

如果我们认识不到叙事流行有快慢之分,就有可能过度依赖畅销程度评判某一著作的重要性。畅销书排行榜反映的往往是短时间内的销售情况。例如,《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单列出的是当周销量最高的书籍。

较短的时间框架解释了《圣经》和《古兰经》为什么永远不会出现在畅销书榜单上。如果我们看一下过去数十年的《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单,会发现几乎没有一本眼熟的书。其中的大多数都是昙花一现、转瞬即逝。

构想2 重要的经济叙事可能只包含一小部分热门话题

构想3 叙事星座比单一叙事更具影响力

构想4 叙事的经济影响可能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

构想5 真相不足以阻止虚假叙事

研究人员选取的故事经过了6个事实核查网站的核查(snopes.com、politifact.com、factcheck.org、truthorfiction.com、hoax-slayer.com和urbanlegends.about.com)。他们发现,在故事的真假问题上,这些网站能够达到95%~98%的一致。他们也研究了经由300万人传播的126 000条谣言,发现虚假故事在推特上的转发率是真实故事的6倍。

调查结果证明人们“更愿意分享新信息”。

构想6 经济叙事的传播力取决于重复概率

“祝你生日快乐”歌是传播性叙事的一个极佳案例,因为它已经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并传遍世界各地,而且它可能是有史以来最出名的歌曲。它风靡全球的部分原因在于人们每年都要过生日,而不是因为它是人们最喜欢的歌曲。它并不是因为优美或高雅而格外受人欣赏。它的流行纯属意外,但又势不可当。没有哪条政府法令要求人们必须唱这首歌,也没有哪个营销活动承诺,唱这首歌或者听别人唱这首歌的人会终身受人欢迎。数字化统计显示,这首歌的英文版本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就像流行病一样风行一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沉寂了一段时间(当时人们的脑海中想着更重要的事情),然后又再次流行起来。

构想7 叙事大行其道依赖附属元素:人情味、身份认同和爱国情怀

“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句社会主义口号自20世纪中叶以来就被视为出自卡尔·马克思之口。事实上,这句话是社会主义哲学家路易斯·布兰克(Louis Blanc)在1851年提出的,那时马克思几乎还不为人知。《圣经》中也能找到这句话的变体。[插图]在1900年之前,路易斯·布兰克一直比马克思更有名,但如今他已经被大部分人遗忘。因此,这句话在20世纪中叶被归到了马克思的名下,而做出这一改动的是一些不知名人士,他们将这句话贴上一个新的名人标签,从而启动了一次新的流行。

传播力是最关键的要素:如果叙事在人类的交流中得不到复述,它们就会逐渐被人遗忘。如果相关名人因为某件事而名誉扫地,那么无论叙事中的观点是否属实、是否合理,这些叙事都会突然失去传播力。

与经济叙事有关的7个关键构想:
1.流行趋势可快可慢、可大可小。流行趋势的时间表和规模有可能天差地别。
2.重要的经济叙事可能只包含一小部分热门话题。传播率不高的叙事仍可能有其经济上的重要性。
3.叙事星座比单一叙事更具影响力。叙事星座非常重要。
4.叙事的经济影响可能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在叙事随时间演变的时候,不断变化的细节非常重要。
5.真相不足以阻止虚假叙事。真相很重要,但前提是它得显而易见才行。
6.经济叙事的传播力取决于重复概率。反复强化非常重要。
7.叙事大行其道依赖附属元素:人情味、身份认同和爱国情怀。这些元素至关重要。

第三篇 长期经济叙事

叙事触及了当前流行的一些重要议题:机器将取代所有工人并导致大规模失业,回归金本位制将带来更强的货币稳定性,房地产和股市具有特殊价值,企业或工会都是邪恶的。这些与时俱变的叙事会改变大众对经济的认识、对经济现实的看法,并创造出新的观点来阐述什么是有意义的、重要的、道德的,或者提出新的个人行为脚本,从而影响经济行为。

经济叙事如何变异

流感变异有可能引发疾病出现新的传播,其表现类似于先前疫情的表现,同样,经济叙事也会变异。

宣称劳动节约型机器将取代人类工作岗位的叙事(第13章)在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时期催生了一种恐惧感,但同一则叙事在20世纪90年代的网络繁荣期出现了变异(第14章),并催生了一种机会感。这些案例可能让叙事研究人员感到困惑,因为叙事中的某些关键词在搜索中出现的时间跨度要远远长于它们能够解释某一经济现象的时间跨度。

第10章 恐慌与信心

自19世纪初以来,有关信心的一大类叙事影响了经济波动,即人们对银行、商业、彼此以及经济的信心。

银行恐慌叙事,也就是说,我们是否相信银行有能力兑现承诺,是最早的信心叙事之一。

叙事会传播商业亏损流言并降低消费者信心,因此加强叙事自我审查有可能会加剧恐慌,有时也确实出现了这种效果。

当时人们还远远没有意识到:萧条有可能是因为普通人听信宣传并打算把太多钱存入银行造成的。

暗暗示心理学和自我暗示运动

从1921年开始,自我暗示的风行引起了广泛的公众关注。

“自我暗示”吸引了数百万人的关键理念是:我们大多数人之所以没能取得成功,是因为我们不相信自己能够成功。要想取得成功,我们必须反复告诉自己:我们能够成功。

预测天气,预测经济信心

天气预报让人们开始畅想现代科学能实现的成就。

人们似乎自然而然地认为,如果气象学家能够预测风向,那么经济学家就应该能够预测经济衰退。

如果公众相信有关经济繁荣或经济衰退的预测,那么经济预测就可能带有自我实现的预言的元素。

信心可谓是经济晴雨表

在整个20世纪30年代,人们越来越坚定地认为,大萧条是由意见领袖的“口无遮拦”引起的,这些领袖忽视了这种口无遮拦造成的心理影响。但实际上,知名人士似乎很清楚自己所说的话有可能造成的心理冲击,这导致了另一则叙事的生成:意见领袖现在非常担心自己的话会引发恐惧,结果公众普遍开始认为这是错误的乐观主义。换言之,公众认为意见领袖在竭力表现出乐观的态度,而听众必须校正这种过度自信。显而易见,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的预期会波动得厉害。

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欧文·费雪在1930年写道:也就是说,主要的危险根本不在于现实情况。危险在于恐惧,在于引发恐慌的恐惧,这种恐惧能从股市蔓延至企业。真正的勇士会承认:“我唯一的恐惧是对恐惧的恐惧”。

第12章 金本位制与金银复本位制

中央银行(加拿大银行除外)仍然拥有黄金,只是黄金不再支持其货币。根据世界黄金协会(World Gold Council)的数据,世界各地的中央银行和财政部共拥有33 000吨黄金,价值约1.4万亿美元。但是,既然黄金并不支持货币,中央银行为什么还要持有黄金呢?

黄金十字架

金银复本位制是一部旨在对货币背后支持体系做出微妙改变的提议,大多数不明就里的人对此所知甚少,就像如今很少有人了解比特币背后的密码学一样。

第13章 劳动节约型机器取代多种工作岗位

认为水力、风力、马力、蒸汽驱动的新型机器或能够更有效利用人力的新型机器有可能取代工人并导致大规模失业的担忧由来已久。这些反复出现的长期叙事改头换面之后在20世纪重新登场,有可能像过去一样成为破坏信心的严重问题。

消费不足、生产过剩和工资购买力理论

在1933年大萧条最严重的时候,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相信了这一叙事,他表示大萧条是技术进步的结果

第14章 自动化和人工智能取代几乎所有工作

1950年的一篇报纸文章断言:有了今年年底形成的乐观共识,预测本身就可以起到促进高消费活动的作用。

工作岗位和史蒂夫·乔布斯

为什么这本有关乔布斯的书会出现病毒式传播?部分原因在于它的出版时机:出版商明智地选择在乔布斯去世数周后将这本书投放市场,这样报道他去世消息的媒体叙事就与这本书引发的话题交织在了一起。

投机和土地泡沫

在20世纪之前的大部分时期,流行叙事宣扬的都是土地投机(农田或新兴城市和纸上城市的空置地段),而不是房屋投机或股票投机。

20世纪20年代的佛罗里达州土地繁荣

土地一直都只是房屋价值的一小部分。莫里斯·戴维斯(Morris A.Davis)和乔纳森·希斯科特(Jonathan Heathcote)估算过,从1976年到2006年,土地价值平均仅占房屋总价值的36%。

购房欲望和社会比较

社会心理学家利昂·费斯廷格(Leon Festinger)将“社会比较过程”称为人类的普遍现象。所有人都会在心里与其他具有相似社会地位的人进行比较,对那些社会阶层远远高于或低于自己的人则远没有那么关注。他们之所以想要一间大房子,是因为这样的话,他们看上去就会像他们经常看到的那些成功人士中的一员。他们在挑选房屋时倾尽全力,因为他们听说过其他人正在倾尽全力的叙事。

房屋所有权的推广史

房地产叙事的另一要素是历史上出现的一连串广告推广,这些推广针对的是房屋所有权本身,而不仅仅是个人财产销售。1914年,房地产经纪人希尔·弗格森(Hill Ferguson)在国家房地产协会(现在的美国房地产经纪人协会的前身)的赞助下发起了“拥有自己的房屋”运动,从而在美国拉开了这些推广活动的帷幕。

“拥有自己的房屋”运动决意要改变一些普遍认知,即借贷是不光彩的或有风险的,人们永远不应欠债,他们应该积攒储蓄,全款购买房屋。

储蓄被视为一种应对疾病或其他不幸的保障措施。

即使到了现在,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的低收入人群也往往拥有一些储蓄,其中大部分都是房屋净值。

城市土地和叙事

根据标普/凯斯—希勒(S&P/CoreLogic/Case—Shiller)房价指数,在1997年至2005年间,全美房屋实际价格(经过CPI通胀调整)增长了75%,而主要住房租金经CPI通胀调整后仅上涨了8%。

从2012年到2018年,美国实际住房价格又上涨了35%,而实际租金仅上涨了13%。

一则叙事的诞生

在1929年之前,“崩溃”一词与股市并没有太大关联,因此,该词的这个新用法代表了一种不同的经济观点,即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整个股市的表现,因此,股票价格指数被人们视为风向标。“大起大落”(boom and crash)一词在19世纪很流行,但主要用来形容炮火纷飞、惊涛骇浪乃至理查德·瓦格纳(Richard Wagner)的音乐。1929年后,“大起大落”一词像病毒般蔓延开来,这个时候它通常被用来形容股市表现。

与1929年相关的道德叙事

时至今日,认为股市崩盘是天降惩戒的叙事观点仍然存在。

名人与鞋童的叙事

很显然,当鞋童都开始提供股票资讯时,就该是退出市场的时候了。

第17章 杯葛、奸商和邪恶企业

对企业的愤怒会随着时间变化。当消费品价格大幅上涨时,人们可能就会开始觉得企业是邪恶的。叙事将价格上涨归咎于企业的盛气凌人;在通胀结束之后,如果公众认为价格仍然过高的话,那公众的愤怒就有可能会持续下去。愤怒也有可能在企业削减工资的时候被激化。这种愤怒既有可能导致有组织的杯葛(即抵制)活动,也有可能导致民众自发地将消费推迟至价格降低之后。

杯葛叙事

“杯葛”最终将成为它构成的经济叙事的核心。像其他一些叙事一样,它以情感反应为中心,此处指的是对商人的愤怒。

恢复“常态”

一战结束之后,在战后通胀率总计达到100%的情况下,通货紧缩叙事在1920年开始传播。

买还是不买

公众知道战争已经结束,所以拒绝用战时价格购买商品。东西摆在货架上动也不动,因为人们根本不去购物。

牟取暴利和公平工资叙事

知名作家亨利·黑兹利特(Henry Hazlitt)在1920年写道:因此,每个角落都有以正人君子自居的人在谴责这个肮脏世界的暴行和劫掠。屠夫对鞋商的牟取暴利感到震惊;鞋商对戏票倒卖商的厚颜无耻感到震惊;戏票倒卖商又对房东的霸道专横感到震惊;煤炭工人提出的要求让房东无语问天;而屠夫索要的价格又让煤炭工人崩溃。

政府非常重视这样的情绪。1917年,在一战期间,美国对超过1911—1913年水平的利润征收了60%的超额利润税。超额利润税直到1921年10月才被取消,因为民众对企业的愤怒情绪在战争结束后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才消退。超额利润税加剧了1920—1921年的萧条,因为公司纷纷等到这个税目被取消之后才开始盈利。同时,人们之所以推迟购买,并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对自私自利的奸商感到愤怒,还因为人们认为在价格下跌的时候有机会从推迟购买中获益。

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期间的杯葛和奸商

在1932年大萧条跌入谷底的时候,据说有一位查尔斯·福斯特夫人这样告诉一个女性团体:当今美国女性手中最有效的武器之一就是其巨大的购买力。我们得知,美国收入的85%是从她们手上花出去的。如果想更好地推动舆论,推动人们像往常一样支出,有什么比她们亲身示范来得更有效呢?

第18章 工资—物价螺旋式上升和邪恶工会

工资—物价螺旋式上升叙事在20世纪中叶盛行于美国和其他很多国家。它描述了一场由强大工会领导的工人运动,这场运动要求提高工资,管理层的应对之道是推高出售给消费者的最终商品的价格,这样他们的利润就不会受损。然后,劳工以物价上涨为由,要求进一步提高工资。这一过程循环反复,导致通胀失去控制。因此,人们将通胀同时归咎于劳方和资方,有些人可能还会将之归咎于任由通胀加剧的货币政策部门。

艾森豪威尔总统在1957年的国情咨文中提到了工资—物价的螺旋式上升:国家利益必须优先于短期利益,特定的集团可能会牺牲全体人民的利益来保全这些短期利益……企业在其定价政策中应当避免不必要的价格上涨,尤其是在当下这个诸多地区由于需求旺盛出现供给短缺的时候。新的投资在不断扩张的经济中带来了更多的工作岗位,而合理的利润对这些投资来说至关重要。但是,为了国家利益,企业负责人必须明智地避免提高那些仅在整个国家有紧急或非常规需求时才可以提高的价格……工资谈判还应认识到,全体民众都有权利分享技术进步带来的好处。

不公正和不道德叙事星座中的通胀

与经济学家不同,普通民众相信“工资滞后假说”,即工资增长永远滞后于物价上涨,因此通胀对生活水平产生了直接而长久的负面影响。

对通胀的愤怒

在1917—1923年的德国恶性通胀期间,通胀率达到了天文数字,而且没有任何战争可以怪罪。以马克标记的价格上涨了近万亿倍。但是,很多人都无法确定造成通胀的始作俑者。当时正在德国访问的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发现,德国人并没有责怪过度印钞的德国政府。费雪写道:德国人认为大宗商品在涨价,美国金元在涨价。他们认为我们(美国)以某种方式垄断了全球黄金,然后漫天要价。

第四篇 发展中的叙事经济学

流行病学告诉我们,旧的流行病可能会在变异之后反复出现,因为旧流行病的残余力量会发生变异或对变化的环境做出反应,引发新的传染病。以后我们将会见到新型流感和新的流感流行。因此,本书介绍的很多叙事也会再度流行,在几年后归于沉寂,然后再度盛行一时。具体的时间节点是无法预测的;与设想中的商业“周期”不同,叙事并不是定期重现的。

变化的形式和环境

人们对“经济力量”的看法是由叙事驱动的,尤其是关于他人信心的叙事(第10章对此做了介绍),它的影响力胜过了其他不那么乐观的叙事。

新技术将改变传播率和康复率

社交媒体和搜索引擎有望改变传播的基本性质。过去,人们的想法是以非系统化的随机方式传播的。有了社交媒体平台之后,持有极端观点的人可以找到与自己志趣相投的同伴,进一步强化他们与众不同的观点

叙事经济学的未来研究之路

经济研究一直没有重视人们相互传播的有关自身经济生活的故事,因而错过了以叙事形式传递出来的明显含义。对流行叙事的不重视导致经济研究没能看到那些也许能对重大经济变化做出合理解释的原因。

叙事经济学在经济学理论中的一席之地

一些国家领导人已经通过某些直觉判断承认并利用不断变化的经济叙事

领导人必须摒弃虚假或误导性的叙事,并树立道德权威来打击这样的叙事。他们要做的第一步是了解叙事的动态变化,第二步是在制定政策行动时考虑叙事的流行。

使用叙事预测经济变量的一个问题是,人们对叙事的判断和论述容易政治化,也容易受感情左右

现在就应当开始收集更多有关叙事的信息

经济学家应当采取更切实的措施来收集叙事的时间序列数据,不再只是被动地收集他人的言语,而是通过实验来揭晓个中的含义和目的。

第一步,我们需要改进现有的搜索引擎,让它们可以更好地测量叙事的时变发生率。

1.定期对受访者进行焦点访谈,在问及哪些刺激性因素与其经济决策有关的问题时,请他们泛泛而谈并讲述故事。

2.定期与不同社会经济团体的成员举行焦点小组讨论,从而促成真正的有关经济叙事的对话。

3.对过去几年为其他研究项目开展的焦点小组建立历史数据库。

4.布道数据库。

5.个人信件和日记的数字化可搜索历史数据库。

对叙事进行追踪和量化处理

区分因果关系和相关关系也是一个永恒的挑战。我们如何区分下面这两种叙事呢:一则叙事只是因为提及经济行为而与经济行为产生了关联,另一则叙事则造成了经济行为的变化?

希望读者能从本书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有可能做到既不牺牲学术笃实和系统分析,又能更近距离地一窥重大经济事件背后的人文因素。

认为经济叙事的传播模式类似于疾病流行的更多理由

人们是如何开始关注某只个股的呢?答案是口口相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