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读完了》笔记

发表于

有这样一个老头

“若为了寻求基础文化知识,有创见能独立的旧书就不多了。”就中国古书而言,不过是《易》《诗》《书》《左传》《礼记》《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等数种;就外国书而言,也不过《圣经》《古兰经》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尔、狄德罗、培根、贝克莱、康德、黑格尔、荷马、但丁、塞万提斯、莎士比亚、歌德、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等人的著作。

“佛教理论同其他宗教的理论一样,不是尚空谈的,是讲修行的,很多理论与修行实践有关。当然这都是内部学习,不是对外宣传的”。

“书读完了”

想要了解西方文化,必须有《圣经》(包括《旧约》《新约》)的知识。这是不依傍其他而其他都依傍它的

对于亚洲,第一重要的是《古兰经》。没有《古兰经》的知识就无法透彻理解伊斯兰教世界的书。

如读西方哲学书,少不了的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尔、狄德罗、培根、贝克莱、康德、黑格尔。

作为现代人,有几个西方文学家的书是不能不读一点的,那就是荷马、但丁、莎士比亚、歌德、巴尔扎克、托尔斯泰、高尔基,再加上一部《堂吉诃德》

那些必读书的作者都是没有前人书可读的,准确些说是他们读的书我们无法知道。这样的书就是:《易》《诗》《书》《春秋左传》《礼记》《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

读史书,可先后齐读,最少要读《史记》《资治通鉴》,加上《续资治通鉴》(毕沅等的)、《文献通考》。读文学书总要先读第一部总集《文选》。如不大略读读《文选》,就不知道唐以前文学从屈原《离骚》起是怎么回事,也就看不出以后的发展。

依此类推,若想知道某一国的书本文化,例如印度、日本,也可以先读其本国人历来幼年受教育时的必读书,却不一定要学校中为考试用的课本。

本文开头说的那两位老前辈说的“书读完了”的意思大概也就是说,“本人”都认识了,其他不过是肖像画而已,多看少看无关大体了。用现在话说就是,主要的信息已有了,其他是重复再加一点,每部书的信息量不多了。

谈读书和“格式塔”

我觉得最好学会给书“看相”,最好还能兼有图书馆员和报馆编辑的本领。

传统思想文献寻根

传统是什么?我想指的是从古时一代又一代传到现代的文化之统。

二十世纪,再短些说是从二次大战结束到现在的五十年间,国外的文化思想有一点很值得重视,那便是对语言各方面的再认识。向来大家以为语言只是工具,思维的工具,思想交流或通讯即互通信息的工具,手段,是载体,容器,外壳。现在认识到语言不仅是工具,它本身又是思想,又是行为。语言不止有一种形式。口语、书面语以外不仅有手势语,艺术语言,科学符号语言,还有非语言。语言还原到逻各斯。

对语言分析出了两个方面:一是语言和道的结构性和非结构性。二是语言思维和非思维,或说潜在的意识。前一条是通过语言学的认识。后一条是通过心理学的认识。

先说外来的佛法的根,只看译出来又流行的经中六部。

一、《妙法莲华经》。这是一部文丛。思想中心是信仰。

二、《华严经》。这是更大规模的文丛。思想中心是修行。

三、《入楞伽经》。这也是文丛。和前两部经的兼有对外宣传作用不同,这部经好像是内部高级读物,还没有整理出定本。

四、《金刚经》(《能断金刚》)。这像是一篇文章,是对话记录体。思想中心是“智慧”,要求悟。

五、《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简称《心经》,或《般若神咒》。这是一篇短短的咒语体的文章。思想中心是“秘密”,或用现代话说是神秘主义。

六、《维摩诘所说经》。这是一部完整的书,可以说是教理哲理文学作品。

以上佛法六经,分别着重信、修、解、悟、密、显,又可互相联系结合成一系统。

中国本土自己思想在文献中的根,也是六部经。

一、《周易》。这是核心,是思想之体,不必远溯殷商,从东周起一直传到如今。

二、《老子》。《易》是体,《老》是用。

三、《尚书》。

四、《春秋》。

五、《毛诗》。

六、《论语》。

以上六《经》中,《易》《老》用的是符号语言。《尚书》记言,《春秋》记事,用的是官府语言,另有一种密码本。《毛诗》用了官民间通行的带暗示性的艺术语言以配合乐舞。

《论语》比前五经更确认个人是显然的。此点应重视。

“古文新选”随想

第一篇是李斯上秦始皇《谏逐客书》。

第二篇是刘歆的《移让太常博士书》。

第三篇是唐太宗李世民为玄奘译佛经而作的《圣教序》。

第四篇是朱熹在《四书集注》的《孟子》注中最后一段。

世纪末读《书》

古希腊哲人喊出“认识你自己”。但是两千多年来人类认识自身远远没有认识外界多。

《春秋》数学·线性思维

用现在的话说,学、问是从外界得来信息。思、辨是内在思考。修、行是付诸行动,再回到外界去,传出信息。

所谓科学研究的知、思、行程序也是这样:观察,数学思考,检验预测。三者必须完全而关键在于如何思考。

古印度人没有严格意义的历史书。中国古人坚持线性思维,其辉煌成就便是大量的年代史。

《春秋》符号

《孟子·滕文公》总结为一句话:《春秋》,天子之事也。

古书试新读

词不孤立,必有句。句子排列成文有次序。这些语言符号表达的意思是思想。思想顺序是思路。这同算术列算式相仿。

《论语》“子曰”析

依我看,《论语》中的孔子首先是政治思想家,和近代欧洲所谓哲学家不大一样。他是为天下有道即政治权力序列稳定时安排个人、家庭、贵族、平民、执政者各色人等的义务以求长期天下太平,因而要讲伦理道理,然后才追溯到思想涉及哲学问题的,不是企图建立哲学体系。

公孙龙·名家·立体思维

公孙龙可以说是最早发现了语言是符号,词是能指,物是所指,而且认识到语言的歧义加以分析并举出例证。

道家比儒家更接近名家。

中国一般人不容易懂得外国人的宗教感情。外国人不容易懂得中国人的政治意识。一个用宗教眼光看政治。一个用政治眼不看宗教。

人类生活在三维的空间中,但是对于平面的两维容易认识,而对于构成立体的第三维的认识就相当难

范蠡商鞅:两套速效经济软件——读《史记·货殖列传》

“君子固穷”,并不是不懂致富之道,只是不屑于去做,所谓“自命清高”;若真的不懂,那便叫做十足的书呆子,为孔、孟、老、庄所不取。

孙中山说的国家富强的四条件是:“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

“道、理”·《列子》

我们中国人最喜欢讲道理。不论识字不识字,读书不读书,大家都知道凡事要讲道理,也就是讲理。“你讲理不讲理?”是吵架和打架的序言。

从书本上说,道、理两字可以概括两三千年的文化思想。

中国古人读书作书重实

和别的国比较,中国方式中有几点更着重。一是对话,二是寓言,三是反讽(指东话西,正言若反)。《列子》里面三者俱全。

《四书》显“晦”

文心雕龙》中论的《章表》《奏启》《议对》《书记》都是对话的一方说话,着重文辞和作法,必须考虑对方的地位和关系而且常是代笔。越到后来,套话越多,文不从心,辞不达意,往往半吞半吐,半真半假,要言藏于废话之中。

《存在与虚无》·《逻辑哲学论》·《心经》

。他自己概括全书说:“凡是能够说的事情都能够说清楚,而凡是不能说的事情,就应当沉默。”

读书得间

古人有个说法叫“读书得间”,大概是说读出字里行间的微言大义,于无字处看出字来。其实行间的空白还是由字句来的;若没有字,行间空白也就没有了。还是要先看字句,不过要不仅看字句,要看出问题。

读书·读人·读物

我说的是总结我读书经验只有三个字:少、懒、忘。

。其实读书也可以说是听古人、外国人、见不到面或见面而听不到他讲课的人的话。反过来,听话也可以说是一种读书。也许这可以叫做“读人”。

我很想明白,两千多年前的人,维持生活还很困难,为什么要花工夫雕刻这些石头。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