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 《解读中国经济》笔记6

发表于

第十讲 中国的增长是否真实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中国的增长是否真实?

(一)问题的提出

(二)通货紧缩的形成与作用机制

通货紧缩的可能原因无外乎只有两个:一个是需求突然下降,一个是供给突然增加。

在1991年到1995年之间,年均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率从前五年的年均16.5%一下子增加到了36.9%。这种持续的投资过热造成国民经济的生产能力全面扩张,远远超过了消费的增长。因此中国在90年代中期走出短缺经济的同时,即刻又陷入了生产能力普遍过剩和通货紧缩的困境。

(三)中国的通货紧缩与高速增长

(四)通货紧缩的后果

一般来说,解决通货紧缩问题政府有两个手段可以使用:一个是货币政策,一个是财政政策。

真正帮助美国在1941年走出通货紧缩的是美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战时的财政赤字可以无限大,以此才走出了通货紧缩。

(五)生产能力过剩与解决方案

第一个存量需求是外国企业的投资需求。第二个存量需求是私人企业的投资需求。第三个存量需求是城市里的消费需求。第四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存量需求就目前来说应该是农村里的消费需求。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提出

(二)通货紧缩与“三农问题”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启动存量需求

我曾经做过一项研究,根据1999年的数据推算,如果电价减少1毛钱,对彩色电视机的需求刺激作用相当于收入增加了370元钱,对冰箱的需求刺激作用相当于收入增加607元钱,对洗衣机的需求刺激作用相当于收入增加909元钱,可见这些作用都是非常明显的。既然如此,要想有效开发农村里这一块相当大的消费存量,就非常需要在农村地区推行一场以改善农民消费环境的基础设施为主的运动。

我们常说农村里没钱,但是农村又经常会出现“比富”。很多地方的农民不是没有钱,而是没有把钱用在合适的地方上。

(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问题

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完成时间

在2020年以前完成以改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目标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是民心所向,也是形势所需。

2.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地点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以在现有的自然村为宜。

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来源

第一,政府财政还有潜力可挖。第二,可以借助于社会力量,政府从中发挥组织作用。第三,对于具有私人品性质的投资项目,可以实行以农民投资、投劳为主,政府只给予适当的补贴。

(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注意事项

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

到2050年中国的人均收入可以达到中高等水平,但农业人口比重至少还有15%。到那时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城乡收入差距也大大缩小,住在城市和住在农村在生活水平上不会有太大差别,这样就很有可能会有人倾向于住在农村。并且到时很多大城市的居住环境应该已基本达到饱和,因此实际居住在农村的人口可能要在30%以上,也就是大约有4亿人。所以说,推动城市化进程与建设新农村可以同时进行,两条路并行不悖。

2.农村问题的解决和非农产业发展

3.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物资基础

4.新农民是新农村建设成功的最关键因素

(六)小结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在顺利进行并且成效显著,但在推行当中也遇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在这里需要再次强调。

首先,除了在主体功能定位上属于禁止开发区和少数不宜再进行农业生产的优化开发区之外,在多数仍要继续务农的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新农村建设的地点应以现在的自然村为宜,一定要避免毁屋造新村的情形。

其次,应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定位为政府的“补课”,因为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家的建设重点始终侧重于城市,现在应该把投资方向进行调整,更多地关注农村的建设。并且,在建设中要重点考虑农民的利益,可以动员社会资金或者鼓励农民投资、投劳,但不可以不顾发展阶段要求各项达标任务,更不能为了完成达标任务造成新的农民负担。

最后,各地发展阶段不同,条件不同,因此新农村建设不能在全国统一标准,要有长远规划,项目应该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从农民最急需的方面入手。要将新农村建设作为村自治的内容,由当地农民参与讨论、决定和监督实施,不应由上级统一决定。这样既可减少贪污腐败、豆腐渣工程,也有利于管理民主的培养。

第十一讲 完善市场体系,促进公平与效率统一,实现和谐发展

一、改革的成就与现存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保持了32年的持续高速增长,GDP年均增长率达到了9.9%,对外贸易总额年均增长16.3%

自2003年以来,宏观经济的主要问题是所谓的“三过”:(1)投资增长过快,消费相对不足;(2)货币信贷投放过多;(3)外贸顺差过大。

目前,中国的基尼系数已超过了0.45,比国际公认的警戒线还高出0.05。

二、比较优势:在一次分配中实现效率和公平的统一

“初次分配达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至少应该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经济增长要快,整体收入水平要不断提高,这一点非常重要。至于第二层含义,何谓效率与公平的统一?就是指在经济的快速增长过程中,穷人的收入增长速度要高于富人,这样才有望达到公平。

穷人和富人之间最大的差别就是,穷人除了劳动力之外没有多少可以获得收入的资产,而富人的收入增加主要靠资本,用资本雇用别人去赚钱。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日本、韩国、新加坡和中国的台湾地区之所以被称为“东亚奇迹”,就是因为它们一方面保持了经济的长期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还不断改善了收入分配状况,这是有实证经验支持的。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有不同的比较优势,符合发达国家的比较优势并不符合发展中国家的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的国情,如果落后国家采用赶超战略大规模建立资本密集型产业,这些产业就没有竞争力,整个国家的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经济发展效率也会非常低下,而且还会导致一系列问题。

实行赶超战略的发展中国家都具有这样的特性:开始的时候,在政府的保护和补贴下,依靠投资在一定时期内拉动经济快速增长;随着剩余的减少,投资的乏力,经济增长减速,就开始寻找国外资金,再维持一段时间的高速增长;最后,等到外债到期需要偿还的时候才发现建立的产业没有竞争力,无法创造利润来还债,于是就演变成了金融危机和社会危机。

在大量社会问题已经存在的情况下,如果通过二次分配来解决公平的问题,一不小心就会陷入像拉丁美洲国家那样的困境。因此,我不太赞成“一次分配重视效率,二次分配重视公平”的提法,我认为应该在一次分配上同时解决公平和效率的问题,二次分配作为补充。

在计划经济时代,政府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完全违反了比较优势,建立了一些资本、技术密集型的产业,人为地压低各种要素的价格,然后通过行政手段把短缺的资本配置到优先发展的产业。1978年以后,中国进行了渐进式的改革,对于没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给予一定的保护和补贴,放开了过去那些被限制的符合比较优势的产业,从而不但维持了稳定,还取得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目前是世界第二大贸易国,出口产品主要是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资本的快速积累,出口产品的资本含量和技术含量也在不断提升,这是按照比较优势发展的必然结果。

需要注意的是,渐进式改革也遗留了一些问题。迄今为止中国还没有建立起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体系,政府对资源配置还有一些干预,这是过去为了保护和补贴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而遗留下来的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几个“扭曲”:

第一,金融结构的扭曲。(1)中小企业得不到资金支持。(2)绝大多数农户得不到金融支持(3)就业机会相对不足。(4)发展的产业资金过度密集。

第二,资源价格继续扭曲。

第三,行政性的垄断。

如果中国能够深化改革,消除这些扭曲,使市场充分发挥作用,国民经济按照比较优势来发展,有劳动能力的人可以充分就业,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就有望实现一次分配达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的又好又快发展。到那时,国家的任务就只是通过二次分配来解决丧失就业能力的人群和鳏寡孤独等的救助问题,这样的问题比较单纯,也比较容易解决。

三、出路:深化改革,完善市场体系

第一,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最重要的是改善金融结构。

第二,提高资源税(费)。

第三,取消行政垄断,对不能引入竞争的垄断行业加强监管。

四、结语

为了正本清源,还是应该在一次分配中就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使经济能够又好又快地发展,在就业不断增加的过程中逐步缩小城乡和地区的收入差距。人们的收入水平提高了,就有了支付能力,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也能得到根本解决。与此同时,外部性的问题交由政府来解决,这样就能避免资源过度密集和破坏自然环境的发展方式,从而实现“五个统筹”,实现和谐社会的构想。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