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军老师的观点经常给我非常大的启发,比如说我之前读过吴军老师写的《见识》一书,非常好的一本书,真的拓宽了我对于见识的观点。
我非常强烈建议你去订阅得到APP上吴军老师的课程。以下是我从吴军老师的《硅谷来信》第三季中摘录的一些对于我来说有比较有启发的观点。
- 遇到一件事情有感悟,读了一本书,看了电影觉得值得聊一聊的,会做一点笔记写下当时的看法,把素材做成卡片存起来。
- 柏拉图的《理想国》,对于教育理念的观点:我们必须通过讨论才能验证平时的经验是否正确。
- 没有人文的科技对人类来说可能是一场灾难。
- 根据我本人和很多投资人、管理者的经验,一个人能否在管理、投资这些领域获得成功,主要看人性,而不是看技术。
- 谈论硅谷:
如果我们把这几十年的历史串起来看,你会发现美国其实是在不断地相对衰退。
我认为,硅谷比较成功的原因就在于,它是一个比较纯粹的技术社会、商业社会和公民社会。这三个属性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硅谷的发展对于今天的中国社会也很有启示意义。
- 绝大多数人,对自己的能力过分乐观,对自己的潜力则估计不足。能力是今天你做事情的本事,潜力是你在未来能够做的最大的事情。
- 关于能力和潜力。这二者之间隔着三道关:知识储备,认知水平和见识,还有做人的态度。
- 知识储备可以通过教育来完成,认知水平和见识要跟着良师益友,自己有意识地不断提升。至于做人的态度,小时候家长和老师的影响就很大了。我们可以在自己能控制的范围内,尽量的提升自己,以实现自己的潜力。
为什么美国小学生不适合中式基础教育?
教育的内容和方式,要和社会以及人文环境相兼容。
柏拉图认为,讨论是最重要的学习环节。
每一个学校的学生都构成一个理念基本相近的圈子,这是他们讨论的基础。此外,在学生后面的家长,基本上理念也差不多,如果有一个家长想法和其他人相差太多,孩子交流的基础也就成问题。
教育需要适合自己的情况,不要指望仅仅通过学校教育,就能从最底层一下子提升到最顶层,如果刻意想那么做,反而有害。有些教育形式自有它适用的场景和人群,如果不适合自己,哪怕再高大上,也不是“好的教育”。
什么时候用经验主义,什么时候用理性主义?
我觉得理性主义主要用在两个地方。第一个地方,是在面对数学和自然科学问题的时候。第二,就是我们需要找到一件事哪里出错了的时候。
很多时候,理性主义无法告诉我们那个正确的答案是什么,但它能够告诉我们什么是错误的,因为它们不合乎逻辑,不合理。不过,要用理性主义的方法,一定要知道规律的适用边界,不能把理性主义变成教条主义。
至于什么时候该用经验主义的方法呢,在我看来,任何涉及到非科学的问题,我都宁可相信经验。
怎样说话不得罪人?
在准备告诉对方一件事情的时候,首先要考虑的不是怎样表达,而是该不该和他讲。聪明一点的人都会避免自己成为那个不得不将坏消息告诉某个人的人。很多人倒霉,不在于他做错了什么事情,而在于他成为了那个将坏消息告诉别人的人。
如果你需要陈述一个属于坏消息的客观事实,先看看是否这个消息只能由你来传达,是否有更合适的人向对方传达这个消息。
人总是言多必失。特别总是觉得自己是好心,想去告诉别人一些你认为对方不知道的事情,这种想法趁早打消掉。要说出特别高情商的话也许不容易,但不要说话就简单得多了。
- 人的成功与失败,比努力不努力更重要的是是否找对了方向,是否掌握了规律或者切合了规律(即使是无意间)。
- 信息科学和信息产业的发展方向,就是用更少的能量,传输、处理和存储更多的信息。
对于未来近几年的经济形势,基本上可以做出这么三项判断:
1. 全世界的经济学家和主要机构,对未来的世界经济形势普遍看好;
2. 目前全世界金融市场已经稳定;
3. 接下来政府的支出对于恢复和发展经济至关重要。
要做好职业规划,可以从以下五个要点入手:
1,想清楚10年后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再想一想,你现在的工作是否和这个目标一致。
2,判断你目前的工作,将来是否会有收入增长的天花板,多久会达到那个增长上限?要想实现持续的收入增长,你必须要做一份经验会随年龄增长,而且经验确实有价值的工作,而不是一份能力会随着年龄增长而下降的工作。
3,判断你所在行业的大市场前景如何。举个不一定恰当的例子,我在清华的同学,学建筑和土木工程的都发达了,学数学、物理、机械工程、经管的都改行了。
4,确认你的工作和你的天赋是否匹配,如果不匹配,你是否会讨厌这个工作。很多人未必能找到自己最适合的工作,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搞清楚自己的天赋究竟在哪里,但是至少不能选择一份自己讨厌的工作。
5,要确认,你的工作是否会对你的身体造成伤害,有些工作看似挣钱多,但实际上是以命换钱。此外,还要判断清楚你现在从事的工作是否有法律风险。很多人为了多挣点钱,做打擦边球的事情,冒法律的风险。出了事情,再多的钱也换不到自由。
做好财务规划并不是说要你找一个收益最大化的投资计划,而是指你要根据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来挣钱和花钱。
身体永远比钱重要。
对任何人来讲,财务自由都只是手段而已。当一个人真的获得财务自由后,他通常不会因此“退休”,可能还会工作得更辛苦,只不过他在时间上有更多的自由。
和什么样的人交朋友?
你想了解你朋友圈中的某个人,就去看他平时读什么书,他会推荐什么文章,他平时去什么网站、使用什么APP,从什么渠道以何种方式获得信息,通常就能判断他是什么样的人了。
网络扩大了人的社交范围,现在我们可以结交的人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
无论是网络上的朋友还是身边的朋友,他们应该是让你的生活变得更好,彼此都能从这段关系中有所收获,这段友谊是让彼此生活得更舒服、更健康,而不是反过来。
你把时间花在了哪些事情上?
我们知道,一寸光阴一寸金,我们的时间花到哪里去了,就等于把金子丢在了哪里。
如果你自己不开火,在外面吃饭,那么等餐和吃饭的时间要是超过了每天平均2小时,就不合算了。
如果我们把花在手机上的时间减少一半,从4小时变成2小时,就相当于让自己的业余时间增加了1倍。如果你想学点东西,提升一下技能,基本是一年可以当两年用。
普通人和成功人士,花时间的差异在哪里?
主要有两处。
第一个是他们每天工作的时间更长,会增加到12小时左右,比平均数据增加了2个小时,不过他们的通勤时间比平均数据要少。
第二个差异就就是对照组中的人每周锻炼的时间更长。
提高生命的效率:是挑出金子而不是滤去沙子
提高效率,核心无非一句话,就是要少做事。
人这一辈子要挑金子,不要过滤沙子。
举个简单的例子,几年前我开始和专业摄影师们一同出去摄影。然后我发现,在选片的时候,专业摄影师都是从一大堆照片中只挑几张好的照片出来,而比较业余的摄影师通常则是删掉不好的照片,把其余的都留下,舍不得删。
对于不靠谱的人,不给第二次机会,这其实是人一辈子提高效率最重要的战略。
我们不是要追求找到黄金的比例,而是要追求在单位时间内挑出来的金子最多。
怎么计算结交朋友的效率?
结交朋友的效率其实就是你一辈子结交的良师益友的人数,除以你用在结识这些人上花的时间。
要想效率变高,一个要点就是要让你的过滤机制更有效,尤其是第一次过滤,标准可以定高一点。我前面说的“不给不靠谱的人第二次机会”,其实就是这个意思。
我们其实没有资格评判一个人的好坏,因此也不必花心思对遇到的每个人都考察一番,做一个判决。
我们要有效地结交到一些良师益友,这才是我们要做的事情。
不要觉得我们有能力拯救每一个人,那是上帝的事情,不是你我的事情。我们与其把感情花在那些不确定的人身上,不如用心把身边的人照顾好。
交往的效率 = 交往的人数 × 交往的效果 / 寿命
怎么理解做事情的效率?
做事的效率 = 完成的事情数量 × 事情的影响力 / 寿命
如果要把事情做完、做好,除了要付出相应的时间和精力外,更重要的是选择那些条件成熟、能够完成的事情,以及那些完成后预计会产生影响力的事情。
作为投资人,世界上值得投资的项目可能有成千上万,但我可以很负责地讲,一个投资人一辈子能把握好几十个就足够了。
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正确的做法永远是在沙子里直接捡出金子,而不是想把沙子里面的每一粒金子都挑选出来。无论是做事还是与人结交,如果想要提高效率,首先要理解的就是这个原则。
提高生命的效率2:为什么说关注点会造就一个人?
提高效率的关键是专注,而专注的关键则是眼睛不要向四处张望。
为什么有些事情不值得关注?
对无关的事情关心得越多,离自己的主要任务就会越远。一旦把心思放在这些事情上,做自己本职工作的效率必然就会降低。
人的关注方向决定了人的时间分配,人的时间分配决定了达成目标的效率。
但是能够做到高层的人,通常都懂得一个道理:讨论问题的时候,需要收敛思维,尽可能取得一些成果。这就是高效率的一种体现。
用关注的方向塑造自己
当我们开始专注一个方向,我们的目光往什么地方看,自己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你从小被什么人感动,就可能成为什么人。
不同的人关注不同的事,而不同的关注最终也决定了不同的人。
我们的眼睛往哪里看,我们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为什么样的人而感动,自己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财务规划2:为什么说有些“资产”其实是债务?
同一样东西,既可以算作资产,也可以成为债务,对于不同人来讲是不一样的。比如一辆车,对于跑滴滴的司机来讲就是资产,但是对于天天没时间开车,还需要交各种税费和停车费的人来讲,其实是一笔债务;如果这是一辆年头比较长的旧车,每年还要花不少钱修车,就更是一个负担。
即便是一本书也有可能变成债务。如果你买书回来是为了学习,获得有用的知识,它就是资产;但如果你只是摆在书架上撑门面,它就是债务,因为它要占据你家里的空间。在房价很贵的时代,空间其实是非常昂贵的。
那么什么是资产呢?当你拥有它们、消耗掉它们之后能够获得更高回报的,就是资产。同样是奢侈品,适当拥有一些可能会改变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它们便不再是债务。
资产是可以拓展带宽的,而过多的债务则会导致带宽不足。我们的关注力、思考和决策能力、执行力,甚至抵制诱惑的能力,都会占用我们脑子中的带宽。
如果一个人能够尽可能地免除债务,给自己留出一些冗余,看到喜欢的东西就能装到自己的箱子里。而那些喜欢的东西,就叫做机会。
如何整理自己的人际关系?
人与人彼此当然都是平等的,但是如果说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链条,其实有着不同的权重。说得更直白一点,我们和他人的关系是分了三六九等的。这种等级的划分很复杂,既不能以简单地以血缘亲疏来划分,也未必能以见面的次数或者认识的时间来衡量。
人在很多时候并不了解究竟谁是真正对自己好,也不了解自己真正的利益所在。比如中国有一句俗话“斗米恩,担米仇”,就很鲜明地体现了这个问题。
要想在人际关系上做出更明智的判断,我推荐你不妨试着模拟一下人工智能的逻辑,就事论事,理性思考,客观地把你身边的关系链条评估一遍,不要陷入“斗米恩,担米仇”的陷阱。
就像做年底总结和大扫除那样,每个人也应该定期整理一下自己的人际关系,不要把精力和情感消耗在不值得的关系之中。
人要想获得更多的社会经验和阅历,就需要接触不同的人,了解不同的人,了解他人的智慧、想法、生活方式、生活轨迹,再把这些融入到自己的生命之中。
很多时候花一个小时、一天、或者一个月做出来的决定,不好说哪个就更好。但是花一个月做决定,就意味着浪费了一个月的时间。
怎么看待“愚蠢”这件事?
英语里有一种解释“愚蠢”的说法很有意思,它说愚蠢是什么呢?就是“knowing the truth,seeing the truth,but still believing lies”,意思是说,知道了真相,看到了真相,却依然相信谎言
用莎士比亚的话讲,“聪明人变成了痴愚,是一条最容易上钩的游鱼;因为他凭恃才高学广,看不见自己的狂妄”。
自己如果做了蠢事,只要懂得谦逊的道理,养成学习和思考的习惯,即使一时不察,总能逐渐摆脱愚蠢的陷阱。
有一个误区是,想要改变对方的愚蠢。这并不是可取的做法,因为这往往是无效的,还会浪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在生活中要是遇到有人做了蠢事,对方如果只是一时糊涂,我们也不妨给他一次机会,这也是给自己机会。但如果对方体现出那些难以改变的愚蠢的因素,不如珍爱自己的时间,选择远离。
愚蠢常常来自于狭隘和自以为是,对于陌生的东西不是去了解,而是武断地下结论,并且认为自己总是正确的,还希望用自己的观点同化他人。换句话说,就是无法容忍差异。
我们常讲,世界因差异而美丽,实际上,并非所有的差异都是美好的,有些差异也许会让我们痛苦。对此,我们依然需要允许这样的差异存在,否则我们自己就可能陷入愚蠢。
typo:把素菜做成卡片
应该是素材吧
错别字已改正,谢谢你的纠正。
感谢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