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进 》—人人可学的曾国藩

发表于

侯小强

 自序

  • 之所以选择曾国藩,有三个原因。
    第一,曾国藩的起点非常低,普通的家庭、普通的智力、普通的性格,绝非你想象中的“天选之子” ,这一点跟很多人都很像。
    第二,曾国藩一生当中遇到的拂逆之多远超他人,上天并没有因为他的普通而给他一手好牌,反而给了他一个极具动荡性的周期环境。而经历过周期的人才能谈成功,只在短暂的时间里获得的成功有可能只是搭了一个便车。
    第三,曾国藩创建了自己的成功模式,而这成功模式理论上可以被所有人效仿。事实上,我们遇到的绝大多数问题,曾国藩都遇到并回答过。后世很多同样背景的人也是在学习曾国藩的路上有所成就的。
  • 曾国藩的故事,便是芸芸众生的故事,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故事,百余年后,仍然激励着那些平凡而不甘于平庸的人,模仿他,追随他,成为他。

 忍辱负重,曾国藩抗压力养成史

  • 倘若曾国藩被职场霸凌后选择撂担子开摆,欠高利贷后选择以贷养贷,那么我相信也不会有后来的知遇之恩,毕竟生活远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未来的苟且。
  • 《终身成长》中写道: “在固定型思维模式中,一个人被失败击垮可能会是永久性的创伤,不会从失败中学习并纠正自己的失败,相反,他们可能只是去尝试着修复自尊。比如,他们会去找比自己还差的人或者责备他人、找借口。即使对具有成长性思维的人来说,失败也是一个痛苦的经历,但它并不能对你下定义。它只是一个你需要面对和解决并能从中学习的问题。 ”

 屡战屡败,屡败屡战,逆境中的崛起

  • 我们可以从这些失败的经历中得出一些教训:预期充满变数,胜利往往都要付出惨烈的代价,没有一劳永逸、一蹴而就的成功。在这个过程中,一要忍,二要耐,需广结善缘,发扬屡败屡战的精神,才能守得云开见月明。
  • 在我看来, “逆商”有三个特点:
    第一,永远不过高估计困境,坚信一切都在可控范围内。
    第二,坚信任何情况下困境都不会持续无限长的时间。往往越是棘手和难以攻克的问题,就越接近阶段的转折。
    第三,要相信困境都有机会,都有方法,都有窗口期可以逃脱,需要全力以赴地找到它们。

 悔字如春,成长从反省开始

  • 我们写日记,无非属于一种生活记录,是花鸟虫鱼,市井百态,而曾国藩写日记,可是实打实的自我批判,活像个“孤独患者”自我拉扯。

 高朋满座,良将如云,情商是尘世的修行

  • 在选择官吏上,曾国藩也沿袭了这一套标准。有血性、无官气、纯朴的人是他的首选。
  • 关于情商,我理解有以下几个层次:
    第一,它是一种同理心,就是能将自己放在一个环境中感知这个环境,体察别人的需要,捕捉他人情绪、意图的能力。
    第二,它是一种道德感,是基于善良的一种选择
    第三,它是高度的自律。人有三性:人性、兽性、神性。我们要把兽性关在笼子里,把神性释放出来第四,它是一种理性。
    第五,它是一种超脱的姿态,和而不同。你要比较超脱,不是作为一个入局者、一个局内人,而是能站得更高。
    第六,它是一种务实的方法论。追求终局,而放弃无关紧要、不产生建设性的细节的能力。

 钝感力的养成:倨傲天才早夭折,稳笨“蠢材”行万里

  • 钝感力这个词不等于迟钝、反应慢,强调的是面对困难时的一种耐力,一种厚脸皮的抗压力。它有以下几点铁律:
    一、能快速遗忘不愉快;
    二、认定目标,失败仍要继续挑战;
    三、坦然面对流言蜚语;
    四、对嫉妒讽刺常怀感谢之心;
    五、面对表扬,不得寸进尺,不得意忘形。
  • 所谓钝感,就是让自己变得“耐造” ,要耐受辛苦。身体不能太差,心态不能太差,脾气不能太差,遇到事儿不慌张,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登山耐侧路,踏雪耐危桥,吃得苦,耐得劳。

 没钱谁都难,曾国藩是怎么筹到巨额资金的?

  • 要选择聪明过人、正直诚信、愿意赋能的商业合作伙伴,要与那些愿意和你共同承担风险、损失,愿意和你共同分享利益的人做朋友。

 跳出舒适圈,为什么只有曾国藩做成了湘军?

  • 曾国藩之所以敢于跳出舒适圈,很重要的一点在于他相信人的能力是可以培养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

 人生三境界:少不得顺,中不得闲,老不得逆

  • 再回味曾国藩的这句话, “少年经不得顺境,中年经不得闲境,老年经不得逆境” ,我的理解,年轻的时候延迟满足对人生大有裨益。而中年是一个人的黄金时代,绝大多数人在这个时候已经习惯在舒适区里生存,此时不妨大胆一些,走到延展区、恐慌区,探索一些新的可能性。老年要学得更“自私”一些,爱护好自己, “且将艰巨付儿曹” ,于己于家人都大有裨益。

 最近犯小人?曾国藩手把手教你四招

  • 曾国藩在认清了女婿的真面目后,果断划清界限,永远不再往来。在生活中,一旦认清小人,即便是沾亲带故,也不能对其抱有幻想、慈悲之心。
  • 李世忠这个人不好管,但又有利用价值,所以要该松的松,该紧的紧。跟他相处要舍得花钱,有功也应该让给他。对付这样的茬子,需要靠丰厚的利益来笼络。但涉及礼义问题,要紧要严,应当做到往来稀少,废话少说,划清界限,关系不能过分紧密。其次要明辨是非,一旦他闯了祸,要追查到底,不能给他留下肆意妄为的底气。

 拒绝无效社交,打造优质朋友圈

  • 曾国藩的交友之道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第一,我们要找朋友而不是交朋友。曾国藩不是碰到谁就让谁成为自己的朋友,而是在找,谁比他优秀他找谁。我们要找到第一流、第一线的人,跟着他学习。
    第二,交朋友首先是付出,而不是说你给我多少我给你多少,不是算计,不是交换。曾国藩跟任何人交友都是首先交付,其中就包括真诚和善意。
    第三,要观察,看什么样的人能纳入自己的朋友圈。曾国藩跟人见面后,他都要退而记其优劣,这就是观察。讲信用,无关系,有条理,无大言,少大言,都是他认为很重要的品质。而且他还总结出了一套相人的方法,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等等。
    第四,逐步追加信任。曾国藩绝对不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他认为朋友是要过事儿的,不过事儿不能成朋友,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在逐步追加信任。
    第五,自立立人,自达达人。这是蒋介石对曾国藩的评价。用曾国藩的话来讲,自己立得住,也要别人立得住,自己行得通,也要别人行得通。

 穷则思变,用理性的思考缓解焦虑

  • 穷则思变的人一定拥有变量思维。拥有变量思维,一个人就会变得像磁石一样具有吸引力。
  • 不要根据你拥有的资源、认知、能力去定义一件事情的可能性。你要根据你的目标去配置、去拓展你的资源、能力和认知。
  • 不是因为你有什么,而是因为需要你有什么。
  • 在一个拥有变量思维的人看来,一切都可以成长,一切都可以为我所用,人的能力是没有边界的,人的可能性也是没有边界的。要拉长维度去看一件事儿,或者一个人。
  • 理性思考的人都是超级现实主义者。超级现实主义者有如下特征:
    第一,永远要接受现实。情况已经发生了,这就是现实。少问为什么,多问自己怎么办,这是一个超级现实主义者的第一原则。
    第二,从现在开始,你的每一步都为最大限度减少损失而努力。
    第三,你必须调动所有的资源、认知等,在关键的节点,做唯一正确的选择。你应该坚信,在你看不到的地方,有一把钥匙在等着你。
    第四,你必须减少或停止情绪上的任何内耗。内耗除了让事情更糟糕,毫无意义。
    第五,超级现实主义者意味着,你要接受最坏情况的最终发生。

 下属养成:曾国藩的“得意门生”李鸿章

  • 我在领导岗位上做了很久,从曾国藩身上确实学到了很多与下属相处的实用方法。
    第一,我觉得曾国藩身上特别厉害的一点是他把“训”和“练”分开了。练就是技术实操的练习;训,其实就是要花时间搞文化建设。
    第二,一定要给予员工奖励。
    第三,要花足够多的时间在对内交流上。

 和而不同:曾国藩全力支持左宗棠西征

  • 杨绛说: “当你和一个人相处很舒服时,就说明对方的阅历和情商远在你之上。 ”
  • 曾国藩和左宗棠的一生恩怨不断,从曾国藩的处理方式来看,我觉得以下两点最值得我们学习。
    第一,人要勇于克服自己性格上的缺陷。
    第二,人要勇于突破个人好恶的局限。

 向“躺平”Say No,“卷王”曾国藩喊你学习

  • “躺平”是大多数人的期望,但大多数人显然不具备“躺平”的资格。有资格“躺平”的人,可能恰恰是最不“躺平”的那群人。你可以一时“躺平” ,但不可能一辈子“躺平” 。 “躺平

 当个“坏学生”,不守规矩,不越红线

  • 职场上,该如何避免踩到红线?听话出活儿是基本功,做好这个,领导对你犯错的包容度会上升。塑造自己和其他人的边界感,你的工作产出和你的上司关系最大,和同事们关系不大,少玩办公室政治,在大公司这一套没什么用。塑造职责边界感,不要什么活儿都往身上揽,不要成为上司的工具人,不要自找麻烦。摆正自己的位置,作为员工干活儿拿钱是最重要的,打听这个,打听那个,长此以往,必出问题。

 从曾国藩身上理解运气守恒

  • 我理解,命是刻在基因里的表达;而运,是认知的成果。命无法改变,而运气,往往是你种下的因果。为什么要读书?曾国藩认为读书会金丹换骨,逆天改命。曾国藩总强调劳谦君子有终吉,他认为勤奋和谦卑就是在种因。

 规模远大与综理密微: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 规模远大与综理密微,二者缺一不可,我们在遇到生活工作的难题时,不仅要列总纲,更要分细则,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成为领导者:轻财,律己,量宽,身先

  • 我认为,优秀的企业领导都有一些共同的特质,概括为三个字的话,就是格局大。职场老前辈曾国藩将大格局践行为八个大字:轻财,律己,量宽,身先
    第一,轻财足以聚人。一个人富起来从来都不是什么值得吹嘘的资本,那叫暴发户、小作坊;一个人带动一群人富起来那才是企业家、大宅门。

    曾国藩最终的金钱观转变为:钱很重要,但不是因为利己才重要,而是因为跟更高层次的东西绑定在一起才重要。

    太平天国平定后,慈禧赏赐给曾国藩许多财物,曾国藩只将牌匾留下,其他都分给将士们,尽显仗义疏财本色。

    第二,律己足以服人。自律是一场没有硝烟、没有敌人的战争,真正的敌人只有自己躁动不安、贪图安逸的内心。

    据专业学者统计,曾国藩一辈子写了两千多万字,平均下来一年也得有个六七十万字,关键那会儿可没电脑打字,都是用毛笔蘸墨汁写的。

    第三,量宽足以得人。一方面要有容乃大。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对待他人要给予宽容,要能兼容别人的缺点。另一方面要内心强大,抗压力强,能经受住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化。

    第四,身先足以率人。试想一个企业家,遇事畏畏缩缩,没有清晰明确的目标,没有壮士断腕的勇气,如何带领员工们浴血厮杀?

 养生修心两手抓:自我疗愈之王曾国藩

  • 在下定决心调养身体后,曾国藩又在日记中写道: “吾近有二事效法祖父,一曰起早,二曰勤洗脚,似于身体大有裨益。 ”
  • 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每天静坐二十分钟,持续一段时间,专注力和情绪控制力就会显著提高,焦虑、消极、愤怒等负面情绪随之减退。平心静气面对人生,不管得与失,人生的幸福感也随之升起。
  • 一个人在成为一个真正的行业专家之前,必须成为管理自己身体的专家。
  • 就我个人的经验,要想成为管理自己身体的专家,至少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必须花足够的时间去学习身体的基本知识,并不断更新。
    第二,必须保持每年的例行体检。
    第三,必须有三个以上的医生朋友。
    第四,必须敏锐地感知身体的变化,并及时、快速地做出干预。
    第五,必须根据身体状况及时调整注意力,并且在身体遇到麻烦的时候能够投入足够的注意力。第六,不能讳疾忌医。
    第七,不能有过多的不良嗜好。第八,饮食和睡眠至关重要。
    第九,对于那些“无所不能”的保健品有足够的警惕。

 龙场悟道:拎清自己的三重身份

  • 有意思的是,不管是王阳明还是曾国藩,他们开悟之时都是身处于穷乡僻壤,远离官场朝廷。或许,只有远离人群,人才能真正凝视自己的心。
  • 通过这次悔悟,曾国藩完成了一次全方位的蜕变,从一个不近人情的人,变成了一个拥有高人、贵人、小人等多重凡人身份的人。
    首先,心有猛虎,细嗅蔷薇,做个有容乃大的高人。
    其次,体恤下属,不吝推举,做个善于提携的贵人。曾国藩原本的带兵原则,是只依靠忠义精神来吸纳人才,但天下熙攘,名利过往,大部分贤才真正的愿望不是什么仁义道德,而是升官发财
    最后,阴险狡诈,工于心计,做个令别人提防害怕的小人。
  • 现如今,很多人怀揣着理想,却自视甚高,不做那个,不做这个,放不下身段,带有职业歧视滤镜,自我设限,以至窘境。要我说,没有经历过事情就别指点江山。先搞钱,再做梦;先致富,再上路;先养家,再平天下;先做个实干派,再做个理想家!

 曾国藩的“大能量观”

  • 爱自己,并不是放纵自己,而是接纳自己,并提升自己。
  • 曾国藩说过: “在其位,谋其政,受其气。 ”你能扛多大的责任,承受多大的委屈,就会有多大的成就。

 强恕:曾国藩的心灵必修课

  • 日常生活中,总有些人让我们一靠近他,就如沐春风,感觉被他身上散发的气质熏陶,这种人给人一种超脱凡尘的神性之感。有人说这是温柔,有人说这叫淡泊,其实最重要的,就是宽容。

 附录二 六戒:为你的人生保驾护航

  • 道德这个东西用来修己,它是一件好事儿,但用来苛求别人,它就是个凶器。

《中国的选择》–前新加坡外交官看中美关系

发表于

 推荐序

  • 中美应将两国间的竞争限制在良性的范围内,为应对疫情与气候变化等全球挑战开拓合作空间。

 中文版序言

  • 中国并非有意使美国成为世界第二。相反,中国的目标是改善人民福祉,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惊人的成功。
  • 美国人相信美国社会是自由开放的,人们能够对所有事情畅所欲言;然而,如果哪位美国政治家胆敢表示美国应准备好做世界第二,他将会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从政治上讲,绝对禁止谈论美国成为世界第二。
  • 本书的一个关键看法是,美国政府必须尽快做出一个重大选择:是以维护美国在世界上的“主导地位”为重,还是以改善美国人民的福祉为重?

 第一章 十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 提出正确的问题是制定任何长期战略的第一步。如果一个人把问题都弄错了,那么答案也会是错误的。
  •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过去的 30 年,是中华文明经历了自公元前 221 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以来发展最好的 30 年。
  • 如果我能够建言献策,我会强烈建议中国要高估而非低估美国的实力。
  • 混乱理应是衰落的信号,但对美国来说,却是实力的象征。
  • 这种个体赋权意识使美国社会培养出一些极具权势的人物,这也是美国的一大战略优势。
  • 美国的第二大战略优势是拥有大量优秀而聪明的人才。
  • 相形之下,没有哪家大型中国公司或机构是由在外国出生的人负责经营的。
  • 美国的第三大战略优势是拥有强大的制度。
  • 美国的第四大战略优势是拥有许多世界顶级大学。
  • 有朝一日,印度与美国之间可能会形成一种共生关系。中国未来可能要面对的两个强大的竞争对手——美国和印度,也许会走到一起展开合作
  • 美国的第五大战略优势是,它也属于一个伟大的文明——西方文明,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美国的大学能够取得如此非凡的成功。
  • 总而言之,当我们开始与美国进行伟大的斗争时,我们可能出现的最大的战略失误就是低估美国的实力和力量。
  • 本书的一个关键目标是,驱散笼罩在中美关系上的重重误解迷雾,使双方更好地了解——哪怕并不认同——对方的核心利益。

 第二章 中国最大的战略失误

  • 中国最大的战略失误是,未曾对潜在的后果深思熟虑,便疏远了在美国的几大支持者群体。
  • 相形之下,在 20 世纪 90 年代,当美国试图取消给中国的“最惠国待遇”时,却有一些商界群体对此提出了抗议。
  • 2018 年 1 月,当特朗普突然挑起对中国的贸易摩擦时,没有哪家大型美国公司公开发声去阻止他,这真是令人震惊。
  • 更引人注意的是,2018 年,位于上海和北京的美国商会在其发布的报告中详细地表达了不满。
  • 至少有三个主要因素引发了这种疏离感:一是省级和市级领导的相对政治自主权,二是 2008—2009 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的自大傲慢,三是 21 世纪前十年中央领导相对放权的领导风格。
  •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拥有全球最多的外汇储备),中国声称自己像乍得或孟加拉国一样脆弱,从而要求世界贸易组织制定特别条款来保护自己,这显然是不公平的
  • 为什么那些最了解中国,在那里工作、经商、赚钱,过去支持两国建立富有成效的关系的群体,现在反而呼吁更多的对抗?答案就是在过去近 20 年里,中国在公平竞争和对外开放方面进展缓慢。这让美国商界备感挫败,并产生了对华态度的分裂。
  • 实际上,新加坡是东南亚最小的国家之一,尽管只拥有东南亚 6.5 亿人口中的 500 多万,但它吸引的美国投资却超过了东南亚其他国家的总和。

 第三章 美国最大的战略失误

  • 特朗普决定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就是送给中国的一份地缘政治大礼。
  • 费尔德斯坦说:“外国的进口壁垒和出口补贴并非造成美国贸易逆差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是美国人的消费大于生产……
  • 在主导世界一百多年后,尤其是在冷战结束后的四十多年里,没有哪位美国领导人向美国人民提出过一个简单的问题:美国是否需要对国内和国际政策做出战略性的结构调整,以应对一个不同的世界。
  • 许多欧洲国家花费其 GDP 的 1%~3%对工人进行再培训,美国的这项花费仅为 0.24%。

    以下是一些美国人深信不疑却值得质疑的假设。
  • 第一个假设是,美国永远都会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 尽管美国很开放,但它也有自己不容置疑的信条。其中一个就是美国是世界第一,而且永远会是世界第一。
  • 永远保持第一的假设并非美国话语中唯一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另一个同样强大的假设是,美国社会天生是善良的,这表现在其国内和国际的行动中。

 第四章 中国在扩张吗

  • 回顾历史,一直以来中国都不善于解释或捍卫自己的观点。中国很难找到一个好的发言人,能够以幽默的方式和敏锐的洞察力去有效地解释中国人的观点。而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却是个令人惊讶的例外。
  • 还有一点中国与美国有着根本的不同,那就是中国不认为自己肩负着弘扬中华文明并推动全人类效仿的普世使命。美国却从根本上认为自己代表一种普世价值,并真诚地相信,如果其他人都吸收并践行美国的价值观,那么这个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
  • 看到美国这些徒劳无益之举,中国得出了一个明智的教训:切勿卷入不必要的斗争。因此,中国 40 年来没参与过一场大战争,30 年来没有发射过一颗越境子弹,这并非偶然。不诉诸武力既折射出一种强大的文明推动力,又反映出一种高度务实的权力观。
  • 美国思想家的所谓“中国扩张主义”,更准确的表述是中国对通过“巩固与邻国的关系”来保护边界的痴迷。这种痴迷,是由其漫长而痛苦的遭受侵略的历史导致的。
  • 1919 年 5 月 4 日,因巴黎和会上有关归还山东问题的争议,中国引发了大规模的抗议活动。在中国人的记忆中,五四运动有着特殊的地位

 第五章 美国能做出重大转变吗

  • 在当前的中美地缘政治竞争中,美国表现得像苏联,中国表现得则像冷战时期的美国。
  • 美国僵化和死板的决策已经在结构上根深蒂固,这在美国处理军事冲突的方式上表现得尤其明显。即便美国能够在一些关键领域理性地做出重大改变,僵化、死板的决策流程仍会使其失利。
  • 在过去 10 年里,美国没有强劲的对手,国防开支占全球国防总开支的比重却从 1/3 上升到了 1/2。
  • 如果这种不合理且浪费的国防开支继续下去,将符合中国的利益。美国在永远不会用来对抗中国的武器系统上花的钱越多,对中国就越有利。简言之,美国的军费开支是送给中国的地缘政治礼物。
  • 最重要的是,在美国入侵伊拉克后的 10 年里,中国出现了最迅猛的经济增长。
  • 在 21 世纪,人类历史最重要的推动因素之一,将是拥有超过 13 亿人口的广大伊斯兰世界为适应新的现代世界而进行的不朽斗争。
  • 因此,美国每天花费数百万美元在海湾地区驻军,唯一的受益者是中国,因为此举保护了对中国的石油供应。
  • 鉴于美国总统候选人必须筹集大量资金,慷慨的捐款人又期望得到称心的大使职位作为回报,因此,美国现在几乎不可能建立起一支可与中国匹敌的职业外交官团队。
  • 如果美国和中国之间日益加剧的地缘政治竞争最终不太可能通过武力来解决,而更可能通过外交手段来解决,那么美国加强军事而削弱外交的选择就是完全背离逻辑的。
  • 未来的历史学家也许会准确地记录下美国在冷战结束后做出的一项最具灾难性的决定:放弃外交。
  • 苏联之所以失败,是因为没有一个苏联领导人考虑过它走向失败的可能性。
  • 如今,中国政策制定者有着相当惊人的智力水平。但许多美国人还没有意识到。
  • 未来的地缘政治竞争将不再由物质资源决定,而是取决于智力资源,尤其是研发投资所产生的资源。
  • 在美国政治中,逻辑和常识无法战胜金钱的力量。
  • 美国实际上已成为一个特权阶级社会,而不是开国元勋们努力构建的中产阶级社会
  • 例行的总统和国会选举并没有真正剥夺统治精英的实权,只是制造了一种幻觉,让人民以为他们掌握了自己的命运,而事实上,他们并没有。
  • 美国必须审视自己的信心,考虑变为世界第二强国的可能性。

 第六章 中国的民主

  • 哪怕是对中国的意图将信将疑的美国政策界人士,也会抱有一个基本的信念,即美国的实力和霸权可以轻松地将中国塑造成美国喜欢的样子。”
  • 为什么许多经过深思熟虑的美国人依然认为,美国和中国密切接触将使美国影响中国的政治演变(而非相反)这一观点是合理的呢?一个简单又诚实的答案是:美国人坚信民主国家是历史的正确选择,共产主义制度是错误的。
  • 在中国的政治文化中,最大的恐惧是混乱。
  • 中国面临着陷入混乱的真正危险。有两个重大的挑战出现了,它们可能会削弱中国共产党强有力的中央控制。第一个挑战是中国共产党内部出现了政治派系。第二个挑战是腐败的爆发。
  • 在面临重大政治挑战和中国更漫长历史的背景下,习近平主席重申强有力的中央控制以保持中国团结是很自然的。
  • 当习近平主席执政后,他知道中国共产党必须重启和再加强,中国必须改变。
  • 中国共产党提供的第一种全球公共产品是控制住一条强大的民族主义“巨龙”——它显然活跃在中国的政治体制中。
  • 然而,美国人应该停下来问问自己:如果由西奥多·罗斯福决定中国的南海政策,他会怎么做?毫无疑问,他会觉得,与其他声索国相比,中国作为该地区最大的强国,在南海控制的岩石和珊瑚礁数量更少,这是不可接受的。
  • 中国共产党不是由步履蹒跚的年老官员管理的,相反,它变成了一个精英治理体系,只选择最优秀、最聪明的人晋升到最高级别。
  • 由于中国共产党不断地遭受西方媒体的诋毁,所以在西方很少有人意识到:中国共产党已经为中国提供了整个历史上的最佳治理。
  • 当一组美国谈判者和一组中国谈判者坐下来谈判时,哪一组的思维品质更好?也许在 20 世纪 60—90 年代,答案应该是美国人。今天,答案则可能是中国人,因为中国政府有能力吸引最好的人才在党内服务。
  • 自 1971 年开始外交生涯以来,我一直与中国官员打交道,令我惊讶的是,几十年来中国外交官的思维品质一直在提高。可悲的是,出于种种原因,美国外交部门的发展轨迹恰恰相反。
  • 强大且有能力的中国共产党通过确保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一个理性又稳定的角色,而不是破坏地区和全球秩序的愤怒的民族主义者,来为全球提供公共产品。
  • 习近平主席领导下的中国共产党正在提供的第二种全球公共产品,就是做一个理性的行动者,以应对紧迫的全球挑战。
  • 中国提供的第三种全球公共产品是成为一种“维持现状”的力量,而非“革命”的力量。
  • 令人惊讶的是,中国的做法恰恰相反。中国越强大,对其他国家事务的干预就越少。
  • 夸大来自中国的颠覆威胁,可能会引起人们的过度反应,让人想起美国与苏联的冷战,以及反中版本的“红色恐慌”——这会把所有华人都置于怀疑的阴云之下。
  • 中国可能是所有大国中干涉他国事务最少的国家,这与其规模和影响力不甚相称。
  • 中国领导层的首要目标是维护 14 亿中国人民的和平与和谐,而不是去影响国外 60 亿人民的生活。
  • 作为一个大国,中国在处理国内的抗议时也表现出了极大的战略克制。
  • 许多经验丰富的香港观察家也指出,香港穷人不幸福的根本原因就是缺少住房。
  • 西方流行的说法是:香港的斗争是自由斗士和专制的中央政府之间的斗争。但真正的斗争其实是无家可归的工人阶级和一些房地产大亨之间的斗争。
  • 在过去 30 年里,美国是唯一一个底层 50%的人口平均收入下降的发达国家。同一时期,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却得到了史上最大的提高。
  • 值得留心的是,中国好的治理通常持续两三个世纪。中国共产党迄今的记录表明,它的治理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尤其是因为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帮助中国底层 50%的人口摆脱贫困的执政党。
  • 中国人不拿自己的状况与其他国家的情况相比较。相反,他们拿现在拥有的与过去的经历相比较。
  • 1980 年,当我第一次去中国时,中国人根本无法选择住在哪里、穿什么、在哪里学习或从事什么工作。当时也没有中国游客出国旅行。
  • 如果中国确实是一个充满黑暗和压迫的“中式劳改营”,那么 1.34 亿中国游客将不会选择回国。他们会寻求难民身份。因此,中国人正经历着中国历史上个人自由获得最大进步的时期,但却被西方人想象成中国历史上一个相对黑暗的时期,这真是充满矛盾。
  • 在 21 世纪,一个明智的中国政府知道,它必须平衡好三个部分冲突的目标,以确保构建起一个健康的中国社会。这三个目标就是:经济增长、社会稳定与个人自由。
  • 麦肯锡的一份报告称:“2000 年,只有 4%的中国城市家庭属于(中产阶级),而 2012 年这一比例为 68%。”
  • 在美国,亿万富翁的数量激增了,中产阶级却在减少。
  • 他们大多数人接受了中国人民和中国政府之间达成的一种“隐性社会契约”:只要中国政府继续推动经济增长(改善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保持社会和政治稳定,中国人民就会接受共产党的领导。
  • 苏联不允许任何国民出国旅行,因为担心他们回国时带回可能威胁苏联共产党统治的思想;而中国允许 1.34 亿人自由出境。
  • 在 2016—2017 年短短一年的时间里,就有 35.1 万名中国学生在美国留学。2016 年,中国有 54.45 万人出国留学,是 2008 年出国留学人数 17.98 万的 3 倍多。
  • 2019 年,一项研究试图搞清美国哪个种族的家庭成员在监狱服刑的比例最高。所有美国人的平均值是 45%。白人为 42%,西班牙裔为 48%,黑人为 63%。
  • 在 2014 年的一份文件中,中国政府概述了对这一体系的构想,指出它包含四个不同的方面:政府信任体系、商业信用体系、社会信任体系和司法信任体系。这个庞大的项目致力于在中国社会中建立起信任文化。
  • 印度政治学家普拉塔普·巴努·梅赫塔提醒我,印度和中国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他敏锐地观察到,印度是一个思想封闭的开放社会,中国却是一个思想开放的封闭社会。美国社会也是一个思想封闭的开放社会。
  • 作为一个国家,美国有一种独特的能力,既表现得合乎道德——在支持“颜色革命”时,又表现得不合乎道德——在回避“颜色革命”造成的后果时。
  • 大多数美国人相信民主没有害处,所以他们认为,如果有一场自发的“颜色革命”推翻了中国共产党,那绝对是一件大好事。
  • 理论上,中国政府可以利用一切强大的镇压手段以实现永远掌权。然而,一个仅仅依靠镇压来维持政权的中国政府,将永远无法达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宏伟目标。
  • 中国政府之所以能在世界上出类拔萃,是因为它是纪律最严明的政府,会挑选最优秀的人才加入政府队伍。
  • 在中国,人们不仅对中央政府抱有很高的信任度,而且对中央政府的信任度还高于对地方政府的。
  • 谁更僵化呢?是明确调整了政府和经济体制的中国人,还是认为最高法院应该将 1776 年的宪法视作不可改变的教条的美国宪政主义者?
  • 但中国领导人必须思考一个问题,当前的政治体制,即中国共产党拥有绝对控制权的体制,能否永远持续下去?
  • 历史还告诉我们,要从威权政治体制过渡到参与性更强的政治体制是很困难的。
  • 然而,即便是美国的近代史也表明,美国并不一直支持民主。在沙特阿拉伯和埃及建立起稳定的政权,始终是美国至关重要的国家利益。然而,当美国必须在追寻理想和追求利益之间做出选择时,它选择把民主放在一边。
  • 美国为什么要在中国宣扬民主呢?许多美国人认为,民主天生就比专制好,因为它为个人提供了自由,这种自由反过来又会帮助个人茁壮成长,充分发挥他们的天赋,从而使一个社会变得更加繁荣和强大。
  • 这个信念有很多优点。因此,如果中国也这么做,理论上中国将成为一个生产力水平更高的社会,经济增长将更快。的确,如果这一政治实验获得成功,中国公民的平均生产力能提升至美国公民的一半,那么中国的经济规模将是美国的两倍,甚至有望达到四倍。 可是,让中国的经济规模变为美国的两倍或四倍,真的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吗?当前,美国安全机构的一个关键目标是,尽可能长时间地保持美国的主导地位。因此,如果民主是这样一个增长引擎,那么在中国推进民主显然会违背美国的国家利益。鉴于美国的安全机构中充满有思想和智慧的人,他们也许会认为,美国应该立即停止向中国输出民主,以免制造出一个更大的对手。 然而,美国安全机构却继续推动向中国输出民主。为什么呢?因为在实践中,促进民主会产生与理论上相反的效果。它会破坏和削弱社会,而非加强社会。
  • 要成功地过渡到稳定和繁荣的民主统治,必须具备若干关键因素。
  • 在其他大多数国家,由于缺失这些关键因素,向民主过渡被证明是灾难性的。南斯拉夫土崩瓦解,大约 10 万人在冲突中丧生。同样,在苏联解体时,作为主要组成国家的俄罗斯,也因经济崩溃和生灵涂炭而蒙受巨大损失。格鲁吉亚和乌克兰等,则经历了国内冲突。
  • 许多中国领导人有理由相信:当美国在中国推进民主时,它并非是想让中国变得更强大。美国试图使中国变得更加不和、分裂,遭受混乱的困扰。如果这是中国的命运,那么在未来一个世纪或更长时间里,美国将继续保持世界第一强国的地位,无可匹敌。
  • 悠久的中国历史教给中国人民重要的一课:当一个国家的领导人软弱时,这个国家就会分崩离析。
  • 柏拉图说,最佳的统治形式是由一位哲学王来统治。
  • 习近平主席极有可能为中国提供一种哲学王的仁慈领导方式。他早年吃过很多苦,他努力在党内晋升。他认真研究过这个世界,他的公开讲话都经过深思熟虑,很有分寸,他不会疯狂地发推特。在当今世界,很少有领导人像他那般胜任。如果他能在今后一二十年里使中国保持政治稳定并实现经济增长,他很有可能作为这样一位领袖而青史留名:他最终会将中国从几个世纪的贫困中解放出来,使中国成为一个能够匹敌西方最好经济体的现代化发达经济体。他曾因取消任期限制而备受批评,但这可能是中国拥有的最大的福气之一,这可能是中国在与美国的竞争中获胜的一个关键因素。
  • 乾隆皇帝于 1736—1796 年在位,统治时间长达 60 年,可能是中国最后一位优秀的皇帝。在他去世后的几十年,中国就开始了百年屈辱。
  • 习近平主席的主要挑战将是,在他离任后确保中国继续保持稳定和繁荣。历史告诉我们,这并非易事。除非习近平主席开始组建一支强大的潜在继任者队伍,并加强在他退休后实现顺利接班的制度框架,否则他所有的政绩都可能被湮灭。
  • 为了确保中国赢得这场马拉松,习近平主席必须将合理的继任机制落实到位。如果他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机会将会朝有利于中国的方向转变。否则,美国可能会赢。

 第七章 美德假设

  • 1980—2010 年的 30 年光阴里,美国是唯一一个底层 50%人口的平均收入停滞不前的发达国家,这个事实相当惊人。
  • 民主运作的表面伪装下,在所有的投票仪式幕后,美国已然成为一个被富有的贵族统治的国家,重大的政治和社会决策都由金钱来指挥。
  • 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在美国,大多数人没有参与国家统治——至少在实际决定政策结果的因果意义上没有参与。
  • 在美国的政治话语中,应该更多谈及金钱对政治进程的腐蚀效应。
  • 实际上,美国已经成为一个阶层分化的社会,从社会底层 10%上升到社会顶层 10%的可能性极低,而且比世界上许多其他发达国家都要低。
  • 更隐蔽的是,大多数普通美国人不知道,他们实际上比超级富豪们缴纳了更多的税,因为超级富豪能够通过无伤大雅的税收规定来有效降低他们的适用税率。
  • 本书探讨的主要问题的核心是,美国和中国政治体制的相对优势和劣势。如果美国和中国的竞争是一个健康灵活的民主国家和一个僵化死板的共产党执政国家之间的竞争,那么美国可能会胜出。然而,如果这场竞争是在僵化的富豪政治体制和灵活的精英政治体制之间进行的,那么中国可能会赢。

 第八章 其他国家会如何抉择

  • 1996—2012 年担任新加坡驻华盛顿大使的陈庆珠提出,许多亚洲国家“正谨慎地界定自己的立场,顶住在美国和中国之间选边站的压力”。
  • 对中国和美国来说,最明智之举是允许澳大利亚在两国之间扮演中立和有益的中间人角色。
  • 在 20 世纪前后,与中国关系最糟糕的国家是日本。在大约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日本一次又一次地欺侮中国。1895 年,它在甲午战争中打败了中国。此后,它强加给中国的条件很苛刻,包括想吞并台湾。1937—1945 年,日本对中国的军事侵略更为残酷。据保守估计,有 1400 万中国人死于日本侵华战争,包括在南京大屠杀中短短几天内死掉的 30 多万人(中国方面估计)。美国人有时对中国人的抵日行为感到困惑,他们其实应该问问自己,如果美国遭受了同样数量的伤亡,他们是否可以原谅日本。
  • 日本照搬了西方民主国家的选举方法,结果却截然不同。实际上,50 多年来,它一直是一个一党制国家。如果中国真的朝着西方民主模式迈进,那么结果很可能更接近日本,而不是美国。
  • 2000 年,美国的市场经济规模约相当于中国的 8 倍。而到了 2016 年,美国的市场经济规模相当于中国的 1.5 倍。
  • 印度人必须面对的一个残酷真相是:美国对印度也不甚尊重。近年来,许多美国人骄傲地宣称,美国和印度的友谊建立在牢固的基础上,因为两国都是民主国家。富有思想的印度人会不屑于这种言论,因为他们大多数人都清楚地记得,在冷战期间及之后的几十年里,美国与中国和巴基斯坦称兄道弟。美国的一个关键弱点是:政府和官员定期更换,而且他们的记性很差。
  • 全世界可以清楚地看到,特朗普对习近平主席的热情且尊重的言论与对莫迪的贬损评价之间有着天壤之别。鉴于中国正在成为美国最大的地缘政治竞争对手,而印度则可能成为美国最大的地缘政治盟友,这类态度没有什么地缘政治意义,它们只是无意中暗示了一个事实:美国更尊重中国而不是印度。
  • 大多数美国人还不知道这样一个事实:东南亚是世界上最亲美的地区之一。
  • 如果在未来几十年的某个时候,美国和俄罗斯结成联盟,那将是可以理解的。

 第九章 一个自相矛盾的结论

  • 本书的一个关键信息是,虽然中国领导人想复兴中华文明,但他们并没有要去接管世界,以及要把每个人都变成中国人。中国在世界上的作用和影响力,必然伴随着其经济规模的增长而壮大。然而,中国不会利用自身的影响力来改变其他社会的意识形态或政治实践。关于当今世界的一个巨大的悖论是,尽管人们普遍认为中国是一个封闭的社会,美国是一个开放的社会,但与美国领导人相比,中国领导人更容易与一个多样化的世界打交道,因为他们不认为其他社会应该变得像中国一样。中国人明白其他社会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美国人则不然。
  • 在西方人的世界观中,只有“阴”或“阳”一方是正确的。在中国人的世界观中,​“阴”和“阳”都可能是正确的。
  • 中美两国还可以找到合作的领域。美国正饱受基础设施严重不足之苦,而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基础设施建设超级大国,
  • 第二,在减缓气候变化方面,美国和中国之间也根本不矛盾。
  • 2017 年,当特朗普政府决定退出《巴黎协定》时,中国和印度没有选择退出,表现得非常负责任。当中国(人均收入为 9771 美元)和印度(人均收入为 2016 美元)等相对贫穷的国家履行全球义务时,美国这个相对富裕的国家(人均收入为 62641 美元)却选择退出,这个世界真是令人啧啧称奇。
  • 第三,美国和中国在意识形态领域不存在矛盾。
  • 40 多年前,当中国面临一个具体的选择时,它选择了促进国家利益,放弃了在全球推广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
  • 根据人口规模来看,世界上最大的三个资本主义国家分别是印度(13 亿人)​、美国(3.3 亿人)和印度尼西亚(2.5 亿人)​。如果中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威胁,那么这三个国家都应该感受到威胁。但只有一些美国决策者感觉受到了威胁。
  • 第四,更令人惊讶的是,美国和中国的文明之间也不存在矛盾。
  • 简言之,过去富有远见的美国领导人已经得出一个合乎逻辑的结论,那就是,尽管人类生活在不同的文化和文明中,但文明之间并不一定会发生冲突。如果我们听从他们的建议,那么即使在美国和中国之间可能存在有危险分歧的文明维度,也不会产生矛盾。
  • 第五,美国和中国之间似乎存在根本性矛盾的一个领域就是价值观,尤其是政治价值观。美国人对言论、出版、集会和宗教自由的理想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也相信每个人都有权享有同样的基本人权。中国人认为社会需求和社会和谐比个人需求和权利更重要,防止混乱和动荡是治理的主要目标。简言之,美国和中国显然信奉两套不同的政治价值观。

《亲密关系》—欣赏你的伴侣,表达你的感激,重复上述两步

发表于

[美]罗兰·米勒

 推荐序

●亲密关系中满足的秘诀:欣赏你的伴侣,表达你的感激,重复上述两步。

●男人看重长相,女人重视资源,但都期望伴侣友善、随和、可爱、亲切。

●即使很小的距离对我们的人际关系也有很大的影响,大多数人对此认识不足。一旦我们选择了生活、工作或上学的准确地点,我们大体上也就决定了哪些人将会成为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两个人要变得亲近,必须满足三个条件:
首先,他们必须进行有意义的自我表露。开诚布公更有益于人际关系。
其次,他们必须对彼此的个人信息有兴趣和同理心,在异性恋的关系中,如果男性能做到这一点尤其有价值。
最后一点很重要,双方都必须认识到对方正在做出回应。判断出自己的伴侣理解和关爱自己,即所谓的感知到的伴侣回应性,是亲密关系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

 亲密关系的本质和重要性

  • 本书将专注于我们与朋友和爱人的关系,因为它们是亲密关系的典型代表。
  • 首先,亲密的伴侣对彼此有广泛的个人(通常是私密的)了解。
  • 使这些紧密联系得以维系的品质是关心、信任和回应性。
  • 最后,亲密伴侣通常会对他们的关系做出承诺。
  • 理论家罗伊·鲍迈斯特和马克·利里认为,如果我们要正常地生活,就需要在长久且充满爱的亲密关系中经常与伴侣愉快地互动
  • 我们并不需要太多的亲密关系;一旦归属需要得到满足,我们建立其他人际关系的内驱力就会减弱(因此人际关系的质量比数量更重要)。
  • 为什么我们如此需要亲密关系?为什么我们是如此具有社会性的物种?一种可能是,归属需要是长期演化的产物,逐渐成为人类的自然倾向

 个人经历的影响

  • 依恋类型似乎是对关系的取向,在很大程度上是从与他人交往的经验中习得的。它们是很典型的例子,说明我们带入一段新关系的癖好和观点部分来自我们在之前的伴侣关系中的经验。
  • 我们习得的依恋类型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也可能会无限期地持续下去,这取决于我们的人际交往经历。

 个体差异的影响

  • 将异性视为一群来自另一个世界的外星人不仅是错误的,而且是有害的,它阻碍了对伴侣观点的理解,妨碍了合作解决问题。
  • 归根结底,男女之间的共性通常是如此之多,以至于他们在人际关系科学的大多数维度和主题上更为相似而不是不同
  • 实际上,当人们考虑自己想要拥有的伴侣时,大多数人更喜欢双性化的伴侣,而不仅仅是具有男子气或女人味的伴侣(Thomae & Houston, 2016)。
  • 研究发现,伴侣越不神经质,婚姻生活就越幸福。
  • 无论我们是否意识到,在许多方面,自我评价似乎极大地受我们认为他人如何看我们的影响(Lemay & Spongberg, 2015),全世界皆如此(Denissen et al., 2008)。
  • 自我评价低的人很难相信伴侣真正爱自己,因此,他们往往对自己爱情的长久性并不感到乐观。
  • 当出现挫折时,自我评价高的人会拉近与伴侣的距离,努力修复关系;而低自尊的人则防御性地保持距离,脾气暴躁,行为差劲(Murray, Bellavia et al., 2003)
  • 从根本上说,我们对自己的了解来自与他人的关系,并且这种自我认识在此后发挥重要的作用

 人际互动的影响

  • 信任是流动的过程而非静止不变的事物,它在你所有的人际关系中起伏不定。

 亲密关系的消极面

  • 我们是社会性动物,我们需要彼此。没有与他人的密切联系,我们会过早地枯萎和死亡。

 本章小结

  • 亲密关系的本质。亲密关系和泛泛之交至少在七个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了解、相互依赖性、关心、信任、回应性、共同性和承诺。
  • 自尊。我们对自己的看法来自我们与他人的互动。社会计量器理论主张,如果他人积极地看待我们,我们的自尊水平就高;但如果他人不想和我们发生联系,我们的自尊水平就低。低自尊的人会低估伴侣对自己的爱,对臆想中的威胁反应过度,从而损害和破坏其亲密关系。
  • 人际关系由每一个参与者的经历和天赋结合而成,因而常常大于各部分的总和。人际关系是流动的过程而非静态的存在。
  • 亲密关系既有丰厚的回报,也有潜在的代价。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冒这种风险呢?因为我们都是社会性动物,我们需要彼此。

 数据的性质

  • 如果一段充满激情的浪漫关系以痛苦和不满收场,那么失落的恋人们往往很难回忆起数月前他们刚刚坠入爱河时是多么幸福和热切

 吸引力的基础

  • 简言之,那些能帮助我们得到现在所渴望的事物的人,就对我们有吸引力。

 临近性:喜欢身边的人

  • 反复接触某个人(甚至只是看到某个人)通常会使我们更喜欢他/她,而不是厌烦,此即曝光效应

 外表吸引力:喜欢可爱的人

  • 人们对陌生人的外表美的判断具有惊人的一致性。
  • 男性光有好身材并不能吸引女性,除非他还有其他资源;只有当他能挣一份体面的薪水时,他的腰臀比才会影响女性对他的评价(Singh, 1995)。男性即使英俊但若贫穷,对女性也并不那么有吸引力。
  • 所以,俊美之人习惯于和他人的愉快互动,但他们往往不像长相平平之人那样信任别人(Reis et al., 1982)。尤其是,他人的赞美可能含混不清。如果你非常有吸引力,你或许永远无法确定别人赞美你是因为欣赏你的能力还是喜欢你的长相。
  • 即使每个人都想找一个长得好看的伴侣,但只有那些外表同样俊美的人才能得偿所愿。

 相互性: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

  • 有严谨的研究比较了各种开场白的效果,故作幽默或轻浮的言谈都可能属于最糟糕的开场白。

 相似性:喜欢那些与我们相似的人

  • 一般而言,两个人的共同点越多,就越喜欢对方。​“在某种程度上,关系是通过选择拥有相同的重要态度、价值观、偏见、活动和某些人格特质的伴侣而形成的”
  • 要差异不是太大,我们可能更喜欢一个我们想成为的人那样的伴侣,而不是一个更像我们现在的样子的伴侣。
  • 女性不必那么担心伴侣是否年轻,因为通常情况下,男性只要活着就能保留生育能力。
  • 在全世界范围内,女性都比男性更关注伴侣的经济前景。

 男女两性期望什么样的伴侣

  • 在世界范围内,人们用以评价潜在伴侣的标准有三个主题。如果可以选择,几乎所有人都期望自己的伴侣拥有:
    ●温暖和忠诚:值得信赖、亲切友善、给予支持、善解人意;
    ●吸引力和活力:长相俊美、性感、外向;
    ●地位和资源:经济上有保障、生活舒适。
  • 所有这些特征都是令人向往的,但它们并非同等重要,其重要性取决于我们追求的是一段随便、短期的露水恋情,还是一段忠诚持久的浪漫爱情。
  • 绝世容颜是男人所渴求的,但它不如高度的热情和忠诚重要(地位和资源屈居第三位)​。女性往往会首先确认男友至少有一些钱或发展前景,然后再寻求尽可能多的温暖、善良、诚实、坦率、稳定、幽默和智慧(Li et al., 2002)。财富是女人所渴求的,但它不如高度的热情和忠诚重要,而长相排在第三位。
  • 吸引力并非玄奥莫测。男人注重外表,女人注重资源,但似乎每个人都想拥有和蔼可亲、随和、有爱心和善良的伴侣。

 本章小结

  • 临近性:喜欢身边的人
  • 外表吸引力:喜欢可爱的人
  • 长相很重要。当人们第一次见面时,没有什么比长相更能影响吸引力了。
  • 相互性: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
  • 相似性:喜欢那些与我们相似的人
  • 男女两性期望什么样的伴侣人们会从三个方面评价潜在的伴侣:
    (1)温暖和忠诚,
    (2)吸引力和活力,
    (3)地位和资源。
    对于持久的爱情,女人希望男人温暖、善良但不能贫穷;男人希望女人温暖、善良但不能没有吸引力。因此,人人都希望有一个和蔼可亲、随和、充满爱心的亲密伴侣。

 第一印象(及其他)

  • 首因效应很好地说明了第一印象如此重要的原因:无论对错,我们对他人快速形成的第一判断会影响我们对后来所获信息的解释。判断一旦形成,就会影响我们使用随后数据的方式,而且往往是以难以觉察的微妙方式起作用。

 知觉的力量

  • 美满的伴侣常以宽容之心来评判彼此,从而能快乐相处;而痛苦的伴侣则以不饶人的眼光看待对方,无论双方的行为如何,他们都不会对彼此感到满意(Durtschi et al., 2011)。
  • 当他们步入亲密关系时,“自恋者的目标不是好好相处,而是处处争先。他们寻求的不是亲密的纽带,而是优越感和地位”

 我们到底有多了解我们的伴侣

  • 要真正了解他人对你的看法,你需要做的是开口询问(Epley, 2014)。

 本章小结

  • 关系信念。我们对婚姻将在生活中所起作用的设想表现为婚姻范式。有负面作用的关系信念,诸如宿命信念,显然对关系不利;成长信念则更为现实和有益。

 第5章 沟通

  • 事实上,人际隔阂更可能发生在亲密关系中,而非陌生人之间(Savitsky et al., 2011)。

 非言语沟通

  • 女性比男性花更多的时间观察别人的眼睛,这似乎是她们能更准确地解读他人表情的原因之一(J. K. Hall et al., 2010)。

 言语沟通

  • 向他人透露个人信息的过程就是自我表露(self-disclosure)。它是亲密关系的一个定义性特征:如果两个人之间没有分享一些相对秘密的个人信息,他们的关系就称不上亲密
  • 在亲密关系中,禁忌话题越多,伴侣间的满意度越低,除非他们认为避开敏感话题能促进和保护他们的关系(Dillow et al., 2009)。
  • 说到底,恋人们相互的自我表露越多,他们往往就越幸福。
  • 自我表露不仅有利于我们的人际关系,而且有益于我们自己。与那些只是肤浅地闲聊的人相比,那些能够与他人进行实质性深入交谈以及向他人敞开心扉的人更健康(Sloan, 2010),对生活也更为满意
  • 有一种特别的自我表露,你绝对应该积极地勤加使用:告诉你爱的人你爱他们。你真诚表达的喜爱、尊重、温情和关心对于想亲近你的人来说是巨大的奖赏
  • 深情的沟通不仅能让你的伴侣得到肯定和感到愉悦;它也会对你非常有益。
  • 值得注意的是,一连串肤浅和无聊的信息似乎会降低人们对一段关系的满意度(Rains et al., 2016);对彼此满意的伴侣会发送更多有意义的信息,包括经过深思熟虑的自我表露、确认和保证,以及其他有用的消息(McEwan & Horn, 2016)。
  • 男人在生活中或许需要一个女人来避免孤独,但女人通常并不需要男人以这种方式给予回报

 沟通障碍及其应对

  • 首先,不幸福的伴侣在表述意图上表现得很差(Gottman, 1994b)。当他们抱怨时,他们很少能准确到位;相反,他们倾向于数怨并诉(kitchen-sinking),即通常同时谈及多个话题(如此一来几乎所有的事情都被卷入谈话中)。这通常会导致他们主要关注的事情淹没在同时指责的一连串沮丧事件中。
  • 其次,不幸福的伴侣在倾听彼此方面也表现得很糟糕。
  • 最后,不幸福的伴侣在交谈中频繁地表现出消极情感(Gottman & Levenson, 1992)。
  • 尽可能清楚、具体地指出惹怒我们的特定行为是更明智、更准确的做法。
  • 好的行为描述专指某一特定事件,不涉及普遍性;因而,在沟通中永远不要使用总是或从不这样的词语。
  • 我们还应该使用明确说明自己感受的第一人称陈述(I-statement)。第一人称陈述的句子以“我”开头,然后描述一种确切的情感反应。
  • 同时使用行为描述和第一人称陈述来更清楚、更准确地进行沟通的一种简单方法是,把它们整合成XYZ陈述(XYZ statement)。XYZ陈述遵循这样的句式:“当你在Y情境下做X的时候”(良好的行为描述),“我感到Z”(第一人称陈述)。
  • 表达发自内心的同情,仅此足矣。点头致意,耐心倾听,不做评判。

 本章小结

  • 当信息发送者的意图与信息对接收者产生的影响不一致时,伴侣之间就存在着人际隔阂。

 第6章 相互依赖

  • 你或许还未想过自己是一名人际关系会计师,但这样做可以让你深刻地洞察亲密关系的运作过程。

 社会交换

  • 亲密互动中某些最重要的成本是心理负担:不确定一段关系的走向,对伴侣的不完美感到沮丧,以及对所有因为你身处这段关系而无法做的事情感到后悔(Sedikides et al., 1994)。互动中所有令人沮丧或痛苦的后果都是成本。
  • 亲密关系中的满意度并不仅仅取决于互动结果在绝对意义上的好坏;相反,满意度来自互动结果与期望(即比较水平)之间的比较,即: 结果–比较水平=满意度
  • 替代的比较水平决定了我们对亲密关系的依赖程度。不管我们满意与否,如果我们认为我们已经找到了自己所能找到的最好的人选,我们就会依赖现任伴侣,不会轻言离开。
  • 事实上,平均而言,美国人现在的婚姻并不如30年前那般幸福,原因之一或许就是人们有更高的比较水平(Glenn, 2007)。

 关系的经济学

  • 在亲密关系中,令人讨厌的事件比理论上同等程度的合意事件更引人注目,影响也更大(Seidman, 2012)。例如,某天晚上,爱人分别表扬和批评了你一次,它们的效果并不会彼此抵消。表扬有助于减轻批评带来的打击,但两者加在一起,你还是会略感沮丧。坏的比好的更有力量。
  • 要保持令人满意的亲密关系,我们或许需要保持至少5:1的奖赏成本比率。
  • 保持幸福的夫妻往往具有低神经质和高自尊的特征,并且他们在步入婚姻时就比大多数其他配偶更幸福。他们在讨论棘手的难题时也饱含深情和幽默,不会滋生愤怒;他们较为幸运,遇到的应激源(如经济困难和健康问题)也相对较少(Birditt et al., 2012)。
  • 研究还发现,幸福的夫妻会控制他们的期望,这样他们的比较水平就不会变得太高。请记住,如果你期望你的婚姻是天作之合,就很难感到满意。

 本章小结

  • 奖赏和成本。奖赏令人愉悦而成本具有惩罚性。人际互动的净盈亏就是关系结果。

 友谊的本质

  • 我们从关爱、接纳和安慰中得到情感支持;从拥抱或偎依中得到身体安慰;从信息和指导中得到建议支持;以及从金钱或物品等中得到物质支持或有形援助。
  • 最好的帮助通常是无形的支持(invisible support),悄然提供而不为受助者所察觉
  • 有时,帮助朋友最好的方式是默默地提供支持,不给他/她添麻烦。
  • 社会支持研究中最重要的模式之一是:从长远来看,重要的不是人们为我们做了什么,而是我们认为他们为我们做了什么。
  • 我们的朋友每拥有一个快乐的朋友,我们快乐的概率就会增加10%,即使我们从未与此人谋面!
  • 一般而言,我们都期望好朋友(Hall, 2012):
    ●值得信赖、忠诚,把我们的最大利益放心上;
    ●是可以分享秘密的知己;
    ●是令人快乐且有趣的伙伴;
    ●在态度和兴趣上与我们相似;
    ●乐于助人,在我们需要时能提供物质支持。

 人生不同阶段的友谊

  • 根据比尔迈斯特和弗曼(Buhrmester & Furman, 1986)的观点,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关键需求是接纳,青春期前期(9~12岁或小学高年级)是亲密,青少年期是性行为。
  • 事实上,大约三分之一的再稍大一点的青少年把同伴(通常是恋人而非普通朋友)而不是父母作为他们主要的依恋对象(Rosenthal & Kobak, 2010)。
  • 事实上,如果夫妻双方没有共同的朋友,婚姻似乎很难经营
  • 在夫妻双方连一个共同朋友都没有的情况下,他们会面临更多的婚姻问题(Amato et al., 2007)。夫妻双方有自己个人的朋友没什么坏处,但如果各自只有自己的朋友似乎就有风险。
  • 社会情绪选择理论认为,随着有生之年变得越来越屈指可数,老年人友谊的目标是追求质量而非数量;他们专注于精选的令其满意的友谊,这些友谊相对而言没有冲突(Fingerman & Charles, 2010);他们更努力地维系和充实这些友谊(Lang et al.,2013),并放弃一些更随意的朋友关系。
  • 我们还应注意到,拥有亲密友谊的老年人比那些较少与人接触的老年人更为健康、长寿和幸福,这反映了亲密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Gerstorf et al., 2016)。

 友谊的差异

  • 大量研究表明,女性的友谊通常以情感分享(emotional sharing)和自我表露为特征,而男性的友谊则围绕着共同活动(shared activity)、相伴相随和相互竞争而展开(Marshall, 2010; McGuire & Leaper,2016)。这显得过于简单化,但赖特多年前(Wright, 1982)创造出的两个精辟短语今天看来仍然很适用:女性的友谊是“面对面的”(face-to-face),而男性的友谊则是“肩并肩的”(side-by-side)。
  • 文化规范致使男性比女性更不愿意向他人表达他们的担忧和情绪,在鼓励表达性的男性友谊的社会(如中东)中,亲密友谊的性别差异消失了

 友谊发展的障碍

  • 低自尊通常伴随着习惯性羞怯,羞怯者往往有低自尊(Tackett et al., 2013)。
  •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无论人们的羞怯是暂时性的还是习惯性的,只要他们表现得胆怯,通常会给他人留下负面印象,而这恰恰是他们一开始与人交往时希望避免的。
  • 大多数羞怯者可能根本就不需要接受社交技能的正式培训,因为他们只要精神放松,不再担心别人的评判,就可以表现得很好。
  • 我们所期望的人际关系的数量和质量与我们所拥有的存在较大差距时,就会产生孤独感,包括令人不悦的厌烦、悲伤和绝望(Cacioppo et al.,2015)。
  • 那些不能与他人保持满意、充实的人际联系的人往往也不太喜欢自己:孤独者倾向于拥有低自尊(Cacioppo & Hawkley, 2009)。
  • 大男子主义的男性才真正需要女性来避免孤独。
  • 促进人们与他人进行有意义、令人满意的人际互动的心理要素之一是表达性,[插图]表达性使人变得热情、敏感和亲切,具有表达性特征的人不太可能感到孤独(Wheeler et al.,1983)。
  • 表达性低的人(包括大多数男性)往往会感到孤独。
  • 事实上,社交网络并没有太多地参与亲密的友谊。
  • 社交网络的优势是可以拓宽我们非正式的社交圈;我们可以有效地与更广泛的人群保持联系,听到更多不同声音及其他社交事件(Aubrey & Rill, 2013)。
  • 归根结底,充斥泛泛之交的庞大社交圈子并不能取代现实中丰富而亲密的友谊。
  • 雪上加霜的是,孤独还会引发抑郁(Vanhalst et al., 2012)。抑郁是一种比孤独更宽泛、更全面的不满足和痛苦状态,孤独源于人际问题,而抑郁则源于各种各样的丧失和挫折(Weeks et al., 1980),但两者能相互激化,抑郁使人更难有效地行动以吸引他人(Baddeley et al., 2013)。
  • 抑郁者还会陷入一种令人讨厌的过度寻求保证模式:他们持续不断地寻求他人喜欢并接纳自己的保证,但当他们得到保证后却质疑这种保证的真实性(Haeffel et al., 2007)。带着不满和焦虑,他们持续不断地寻求更令人信服的安慰,也逐渐将伙伴们的耐心消磨殆尽(Lemay & Cannon, 2012)。
  • 为了克服孤独,我们应该寻求新的友谊,而不是爱情;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表现得友好。
  • 如果你能采用更积极的方法——关注他人的优秀品质,期望他们和蔼可亲,并且耐心地承认友谊的建立需要时间——你就可能会享有与他人更有价值的互动。

 本章小结

  • 友谊的本质友谊是快乐和社会支持不可或缺的源泉
  • 友谊的属性。亲密的友谊是名副其实的亲密关系,它涉及喜爱、交心和陪伴;但友谊通常不如爱情那般有激情和承诺。
  • 同性友谊的性别差异。女性的友谊通常以情感分享和自我表露为特征,而男性的友谊则围绕共同活动、相伴相随和相互竞争而展开。
  • 我们最好提防那些具有黑三角特质(自恋、马基雅维利主义和精神障碍)的人,他们通常冷漠无情,喜欢操纵别人。

 第8章 爱情

  • 纵观人类历史,择偶标准通常和浪漫爱情并无多大关联(Ackerman, 1994),人们因为政治的、经济的、实用的和家庭的原因而结婚,唯独不会仅仅因为彼此相爱而结合。
  • 1967年,76%的美国女性和35%的美国男性愿意与自己并不爱的完美伴侣结婚(Kephart, 1967)。但现在,大多数人会拒绝这样的婚姻

 爱情类型

  • 我们现在知道,亲密、激情和承诺,这三个成分在爱情关系中都很重要;
  • 随着伴侣给我们带来新体验和新的社会角色,爱情会使我们的自我概念扩展和变化,我们会渐渐了解自己以前所不认识的自己(Aron et al., 2013)

 爱情能否持久

  • 最基本的事实是,婚后浪漫爱情会减弱(Sprecher & Regan, 1998)。
  • 无论如何,不管何种原因,爱情的激情成分都不如亲密和承诺那么持久(Ahmetoglu et al., 2010)。这就意味着,浪漫的爱情也不会那么持久。
  • 厌倦是爱情和满意的对立面,所以,厌倦的出现是非常糟糕的信号(Tsapelas et al., 2009)。
  • 如果不再有新奇,就去创造更多的新奇。
  • 这就是你的爱情策略。享受激情,但不要把它作为长久爱情关系的基础。积极培养与爱人之间的友情。努力保持新鲜感,把握住每一个与配偶共同进行新奇探索的机会
  • 如果你对爱人强烈的欲望渐渐演变为平静而深厚的情感,不要觉得奇怪或失望。这种幸福的结果很可能会让你成为一个幸运的爱人。

 本章小结

  • 浪漫爱情为何难以持久。浪漫和激情包含幻想、新奇和唤醒,它们都会随时间推移而消退。
  • 爱情的未来会怎样。相伴之爱非常令人满足,可能也比浪漫之爱更稳定。如果爱人彼此是好朋友,并且努力克服沉闷而乏味的婚姻生活,他们就更可能维持长久而满意的爱情关系。

 性行为

  • 我们会发现,亲密关系中最重要的性行为也许是:它要为伴侣双方所期待,并能为双方带来满足感。

 感情创伤

  • 一旦我们发觉别人不欢迎我们,则无论他们仅有一点讨厌我们还是非常讨厌都变得无关紧要了:当他人表现出对我们任何程度的拒绝时(即他们对我们的评价从4分降至1分)​,我们对自我价值的即时评价都会降到最低点。
  • 显而易见,心理创伤会带来真实的痛苦。

 欺骗和说谎

  • 欺骗者猜疑(deceiver’s distrust):当人们对别人说谎时,他们往往会开始认为谎言的接受者也不太诚实,不那么值得信任。
  • 谎言一般比事实真相更简短、更缺乏细节(Hauch et al., 2015),除非谎言很重要,说谎者可能提前做足了准备,并且非常渴望谎言能侥幸成功。
  • 如果说谎与实话实说有什么区别的话,那就是人们说真话时鲜活生动,而说谎时显得正儿八经,努力使编造的故事显得直率,让自己看起来真诚(Burgoon et al., 2015)。
  • 一项涉及24483名参与者的大型元分析研究表明,我们有54%的概率能正确区分真话与谎言(Bond & DePaulo, 2006);但是,因为我们仅仅抛硬币猜测的正确率也有50%,所以这样的结果算不上有多好

 背叛

  • 我们倾向于原谅自己的过错,却认为他人同样的行为应该受到谴责

 宽恕

  • 宽恕是指“你做出一个决定,主动放弃对曾伤害你的人进行报复或讨债的权利”(Markman et al., 1994, p.217)。
  • 宽恕并不一定意味着你重新恢复了对冒犯者的积极情感,克服你的消极情感并放下你的恼怒和反感是关键

 冲突的结果

  • 当双方都降低自己的期望,以便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替代办法时,就会出现妥协(compromise)。

 本章小结

  • 大多数冲突源自4类事件:批评、无理要求、拒绝和累积的烦恼。

 离婚率的变化

  • 我们对婚姻的期望可能太高了。如果用过度美化的、不现实的期望来衡量婚姻,幸福、温暖、有价值的伴侣关系似乎就不再令人满意了。

 本章小结

  • 离异家庭的孩子。离异家庭的孩子的幸福感会降低,但如果父母能与他们保持联系,彼此以礼相待,孩子仍能健康成长。如果父母脾气暴躁、彼此充满敌意,那么相比不离婚,他们离婚对孩子可能更好,因为经常发生的父母冲突对孩子有害。

 第14章 亲密关系的维持和修复

  • ●低自尊的人有时会小题大做或者知觉到根本不存在的排斥,从而破坏他们的亲密关系。
  • ●外貌很重要,如果你的外表没有吸引力,很多人会忽视你而不是想去结识你。
  • ●当我们刚认识对方时,他们会努力给我们留下好印象,但一旦我们喜欢或爱上他们时,他们就不会那么努力地表现得彬彬有礼、端庄高雅和讨人喜欢了。
  • ●当我们与伴侣交谈时,许多时候伴侣并没有接收到我们想要传递的信息,而我们有时意识不到这一点。
  • ●从长远来看,亲密关系的代价往往比我们预期的要大得多。如果你认为你的亲密关系将带给你源源不断的幸福和喜悦,你肯定会失望。
  • ●浪漫而热烈的爱情是我们选择结婚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它往往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减弱。
  • ●约三分之一的人不能轻松舒适地对待相互依赖的亲密感;他们要么担心伴侣不够爱自己,要么在伴侣太亲近时感觉不自在。
  • ●幸福的恋人宽容地看待自己的伴侣及其行为,在有疑问时选择相信伴侣,即使伴侣偶尔行为不当,也仍然认为他们是善良体贴的。
  • ●在幸福的亲密关系中,当激情减退时,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厚、饱含感情的友谊,这种友谊对身处其中的人来说丰富、温暖且令人满意。
  • ●真正的宽恕对接受方和给予方都有益,在那些最值得挽救的亲密且令人满意的关系中,宽恕最容易获得。

 亲密关系的维持和提升

  • 的确,那些开始写“感恩日记”​,记录自己的快乐和好运的人从内心深处感到更幸福(Lyubomirsky & Layous, 2013)。
  • 你的任务很明确:有意识地注意你亲密关系中好的方面,为之庆贺,并向你的伴侣表达你对它们的认可和欣赏。如果你欣赏你的伴侣,表达你的感激之情,并且不断重复,你们都会更加幸福(Algoe et al., 2013)。

 结语

  • 当研究者要求100对有45年幸福婚姻的夫妻解释他们成功的原因时(Lauer et al., 1990),他们回答:
    ●他们珍视婚姻,并认为婚姻是一种长期的承诺;
    ●幽默感非常有帮助;
    ●他们非常相似,能够在大部分事情上达成一致意见;
    ●他们真正地喜欢自己的配偶,喜欢与配偶共度美好时光。

《格鲁夫给经理人的第一课》— 经理人最主要的职责是激发下属的最佳表现

发表于

序言 从20世纪80年代的巨变谈起

  • 新环境的规则是:
    第一,事情的发生速度越来越快;
    第二,事情总有人能做——如果你不干,我们就另请高明。
    话说得明白一点便是:这些改变将会催生一个竞争激烈且难以预期的工作环境。
  • 本书涵盖三个基本的概念。
    第一个是“产出导向管理”​(output-oriented approach to management)​
    第二个概念是“团队意识”​。不论政府还是公私企业,大部分的人类活动都是靠团队才能成事。
    团队中的每一个体都各尽所能,这个团队才会有最高的产能。这是本书中的第三个主要概念。
  • 我们必须认清“无法预测未来”这个事实,但这并不等于“我们应该就此放弃计划”​。
    首先,我们应该像消防队训练消防员一样地训练员工。因为消防队永远不知道下一场火灾发生在何时何地,所以他们平时就保持警戒,随时整装待发。其次,公司应该减少管理层级以加强应变能力。
  • “管理杠杆率”是用来衡量各种管理活动对提高团队产能的指标。高杠杆率的管理活动才能带来高产能。我们应该像消防队训练消防员一样地训练员工。因为消防队永远不知道下一场火灾发生在何时何地,所以他们平时就保持警戒,随时整装待发。
  • 因为时间有限,一对一会议便不免会占去经理人有限的资源。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坚持举行一对一会议呢?因为你管理的下属虽然变多了,但一对一会议仍可以降低召开整体会议的频率。

 第一篇 早餐店的生产线

  • 重要的是你必须了解生产过程的每一个步骤及其互动关系。
  • 我们应该谨守“及早发现、及早解决”的准则,如此我们便能在生产流程中价值最低的阶段修正问题。
  • 指标能将你的注意力引导到需要监督的事情上。举例来说,只有你开始注意你的存货水平,你才可能着手降低你的存货量
  • 一个有效的指标应是评估产出,而不是产出之前的生产活动。此外,一个好的指标应该是用来衡量具体且可计算的事情的。
  • 指标运用的第一条原则是,​“有总比没有好”​。任何管理都需要评估,但我们也发现一个有效的指标应是评估产出,而不是产出之前的生产活动。这就像你在评估一个业务人员的绩效时,你在乎的是他抢下了多少订单(产出)​,而不是他打了多少电话给客户(活动)​。
  • 指标运用的第二条原则是,一个好的指标应该是用来衡量具体且可计算的事情的
  • 以我的经验,重复印证表在预测经济趋势上最能发挥其威力。
  • 经济学者和投资顾问都应该被放在重复印证表里检验,唯有如此,我们这些经理人和投资大众对他们说的话才有评判依据。
  • 因为预测是如此复杂的一件事,你也许会想让一位经理来全权负责,但这并不是很好的做法。比较好的方法是请制造部门和业务部门都作预测,如此他们便要对其预测负责。
  • 对未来作预测,然后调整管理工作,是一个提高产能的重要方法。
  • 设定标准,预测每个员工的工作量,这绝对有助于提升并维持产能。
  • 如果想以最低成本得到可接受的品质,你必须在产品尚未消耗太多成本之前便淘汰掉瑕疵品。
  • 如果我们无法评估瑕疵品会造成什么损害,就不该以客户对我们的信赖为赌注。
  • 如果某位经理对他的每一个下属都事必躬亲,就可能造成干预,而且他将浪费很多时间监督不会出错的下属的进度。更糟的是,他的下属可能会因此养成依赖性—反正什么事到最后老板都会检查。而随机检验应用在管理上,既可以增加员工的责任感,又可以节省时间,对提高管理的产能大有助益。
  • 不管在生产还是管理活动上,都还有办法提高杠杆率,那便是将工作简单化。要以此法提高杠杆率,首先你必须制定一套生产流程表。这个表必须详尽,千万不要为了让图表看起来漂亮而省略了某些步骤。其次,你得算一算总共有几个步骤,接下来才能找出比较的依据;再次便是设定你删减的目标。以我们的经验,将工作简单化的第一回合通常可以将工作步骤减掉30%~50%。
  • 要将工作简单化,你得先质疑每一个步骤存在的理由。你会发现很多步骤其实并不需要
  • 我们发现大约有30%的管理活动没有必要;换言之,原先70%的管理活动便能完成我们产出的目标。

 第二篇 打好团体战

  •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经理人的产出?如果他是英特尔半导体芯片厂的厂长,他的产出便是高品质的硅片成品。
  • 经理人的产出=他直接管辖部门的产出+他间接影响所及部门的产出
  • 我们在此将“经理人的产出”定义为“直接管辖范围和影响力所及的组织产出的总和
  • “活动”是我们日常真正在做的事,看起来有些烦琐;而“产出”则是我们的成就,与活动相比,当然就显得重要得多。
  • 我的一天通常结束在我觉得累并决定回家休息的时候,而不是事情做完的时候。
  • 经理人必须有同时处理数件事情的能耐,此外,还得知道何时该转移注意力,把精力放在当时最能促进整个组织产出的活动上。
  • 顾客或员工之所以抱怨,是因为他们希望有些事能改进;注意听他们的抱怨,你能得到很有效的信息。
  • 要增强并且维持你吸收信息的能力,你必须先了解能获取信息的途径有哪些。
  • 你绝对不能只靠某一种特定的信息来源。
  • 有一个极有效的收集信息的方法经常被经理人忽略——不时地在公司中走动走动。
  • 总而言之,所有的管理活动都根植在信息的获取上
  • 我们如何行事,常常会成为下属、同事,甚至你的上司的模范。
  • 价值观和行事规范很难简单地说出来或是写在纸上,最好的方法就是“做”​,还要做得“让人看得到”!
  • 经理人的工作有大部分是在分配人力、金钱或是资产等资源,但其中最重要,而且每天例行的工作便是调配自己的时间。
  • 如何运用时间甚至是一个人是否能成为领导者或模范的最重要的一点。
  • 经理人的生产力即其每个单位时间的产出,可通过以下3种方法来增加:
    1. 加快每一项活动进行的速度。
    2. 提高每一项活动的杠杆率。
    3. 调整管理活动的组合,摒除低杠杆率的活动,代之以高杠杆率的活动。
  • 要达成高杠杆率,大致上有以下3种情况:
    1. 当一个经理人可以同时影响很多人时。
    2. 当一个经理人一个简单的动作或一段简短的话,可以对别人产生长远的影响时。
    3. 当一个经理人所提供的技术、知识或信息,会对一群人的工作造成影响时。
  • 为了提高管理活动的杠杆率,你一定得把“时效”的重要性铭记在心。
  • 经理人每次传授知识、技能或其价值观给下属,都会是高杠杆率活动,尤其当这些人再将他们所学到的传授给其他人时。
  • “愁云惨雾”和“举棋不定”这两种经理人都会有很高的负杠杆率。
  • 管理的艺术便在于如何在那么多看来都很重要的活动中,挑出一两项甚至三项最重要的,然后全心全意地去做。
  • “授权人”和“被授权人”的关系间有一个必要条件:这两者必须有相同的信息基础,以及在开展工作和解决问题上有一套彼此认同的方法。
  • 经理人应该不定期地深入了解细节,而且在次数上应该“不扰民”​,以确保项目以合理速度进行为限。
  • 对于超过你工作负荷的事,你必须说“不”!因为如果你接下了一件事而到后来没法交差,其结果还是与一开始就说“不”一样,甚至更糟。
  • 如果负责“带人”是这个经理人的主要任务,那么他大约应有6~8个下属。3~4个太少,而10个又太多。
  • 如果下属人数不够,很明显,经理人的杠杆率就会降低;而如果太多,同样也没有效率。
  • 意外在所难免,但我们应能通过组织在这个黑箱上“开窗”的方式,看出哪些事情可能会在未来造成麻烦,找出这些定时炸弹。最常被经理人提出来的问题是那些“不速之客”——各式各样难以控制的干扰。
  • 如同制造商供应标准产品,你在管理工作上也可以针对经常碰到的问题准备好标准答案。
  • 在此我们学到的要点是:​“建立起处理问题的模式”​。在制造生产上,​“化不规律为规律”是非常基本的准则。

 4 管理的必经之路:开会

  • 你绝对无法避免开会,但你可以让会议更有效率。
  • 在英特尔,过程导向会议又可分为以下三类:一对一会议、部门会议以及运营总结会议。
  • 在英特尔,一对一会议通常是由经理人召集他的下属召开的,这也是维系双方从属关系最主要的方法。
  • 有效率的管理是根据下属对工作的熟悉度,而进行不同程度的掌控。
  • 我觉得一对一会议最少要开1小时,短于1小时的会,你的下属在提问题时,可能只是围绕一些容易解决的问题。
  • 你必须将一对一会议视为下属的会议,应该由他负责会议议程以及掌控会议的气氛。
  • 有哪些问题应该在一对一会议中讨论?会议可以从一些绩效数字,或是下属用来作为指标的订单量、生产量、项目进度等等开始。
  • 上司应该是个协调者,让下属能畅言他的工作状况或有什么不顺的情形。上司的角色集学生和教练于一身。
  • 我还要提供另一些让一对一会议更有效率的招数:
    1. 上司和下属两方都应该握有会议纲要,并且都在会议中做笔记。
    2. 同样重要的是“写下来”这个动作代表的意义。
    3. “建立存档”是一种很有效地节省时间的方式。
    4. 上司应该鼓励下属在一对一会议中讲些“心里话”​。借
    5. 随着现代企业的规模扩大,通过长途电话举行一对一会议越发重要。
  • 部门会议的与会人员包括部门主管及其下属,因此部门会议提供了一个同事间互相交流的机会。
  • 有哪些事是应该在部门会议中谈的呢?只要问题牵涉两个以上的下属,就应该是会议讨论的议题。但如果一不小心,会议变成只有两个下属之间的对谈时,经理人要赶紧站出来把他们打断,告诉他们私下或以后再谈,然后进行下一个议题,让更多的人参与讨论。
  • 上司该在这样的会议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是领导会议进行,还是在旁观战?是该密切监视会议的进展,还是直接参与发问与决策制定?答案是“以上皆是”​。但
  • 在英特尔,运营总结会议最主要的目的是,让因组织关系而没有机会开一对一或部门会议的人,也能有机会彼此学习及分享经验。这对新进或是资深的经理人都有好处。
  • 如果你不知道你想得到什么,你就什么也得不到。所以,在召开会议之前,先问问你自己:我有什么任务要通过这场会议达成?是不是有开会的必要?如果你还有一点迟疑,或还有其他办法可以协助你达成任务,就先别动开会的念头。
  • 一个经理人的时间成本(包括任何费用)​,大约是每小时100美元。所以,如果一场会议长达两小时,并且有1 0个经理人参加,这场会议的成本便高达2 000美元。
  • 即便你只是受邀列席,你也应该先问问自己:这场会是不是该开?我是不是该列席?如果你觉得没必要开或你不一定要列席,赶快告诉这次会议的主席。
  • 我觉得:​“如果经理人将超过25%的时间用在应急的任务导向会议上,这个组织就一定有了毛病。​”

 5 不挥舞权杖的决策

  • 我们希望决策是由离问题最近,而且最了解问题的人来制定的。
  • 再一次,中层经理人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因为他们不但能连接好上传下达的架构,而且能让握有“权力”及“知识力”的两种人共荣共存!
  • 决策的制定及执行应交给最低层级。
  • 当一群职位相当的人要开会时,总需要有一个职位较高的人与会——他不见得最能干或最具有专业知识,但他能够控制会议的进行。
  • 如果在会场中发现“同级群体综合征”的迹象,但又苦于没有一位正式的主席时,谁跟会议的结果最有利害关系,谁就该站出来。如果这样还是找不到人,那么就找最资深的人当头。
  • “怕人家觉得自己笨”是一种足以让不论是拥有专业知识还是位居高位的人都瘫痪的想法。
  • 一定要确定你已在讨论中收集到足够的相关信息,而非只是泛泛之言。
  • 制定决策之前,经理人应对以下6个问题的答案了然于胸:
    1. 决策的内容。
    2. 决策的时限。
    3. 决策人。
    4. 在制定决策前应先向谁咨询。
    5. 谁对此决策一言九鼎,或是能全盘否定。
    6. 谁应该在决策制定后被告知。
  • 如果决策参与人好不容易达成了共识,但却被“决策终结者”给否决,这种情况一定令人沮丧,甚至会影响士气及工作效率。

 6 规划是为了明天

  • 在你规划行动方案之前,一定记得先问自己:有什么事情我如果“今天”做了,可以让“明天”更好,或者至少让“明天”不会更糟。
  • 你的规划流程大致上也应该是这样。第一是预测需求,外界环境想从你或你的公司组织身上得到什么?第二是了解你现在的处境,你现在生产些什么?现在的产品完工后,你要生产什么?
  • 当你将计划落实为白纸黑字时,看起来最抽象笼统的总结即为你的战略;而你用来实行战略的行动即为战术。
  • 你在对一个方案说“是”的时候,你便在对其他事情说“不”​。
  • 负责规划的人眼光应该放多远?在英特尔,我们所谓的年度长期战略规划通常涵盖未来的五年,但事实上真正被影响到的只是接下来的一年。
  • 有哪些人应该参与制定规划?答案是组织中负责运营的经理人。因为如果规划的人不是执行的人,结果通常很难令人满意。
  • 要做好目标管理,你必须先回答以下两个问题:1. 我想去哪里?​(这个答案便是你的目标。​)2. 我如何知道正朝着目标迈进?​(这个答案告诉我们沿途该验收的成果。​)
  • 要让目标管理产生最大的功效,我们必须要懂得慎定目标。
  • 目标管理的用意是让人能按进度行事——好比拿着秒表在手,自己估量自己的表现。

 第三篇 推动组织的巧手

  • 斯隆总结他在通用汽车数十年的经验时说:​“好的经营管理,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间的折中产品。​”
  • 一个公司无法借着组织条文让员工产生“信赖感”​,而只能靠它的企业文化来建立信赖。
  • 为了既顾及个别产品能完美传递出的信息,又同时维持一致的企业形象,只能选择双重报告。
  • 多度空间的架构让一个人随着组织需要而改变其角色,时而当将军,时而当士兵,组织应变的能力因而大幅提升。
  • 我们在工作上的行为,主要也受着三项无形但极具效力的因素控制。这三项因素如下:1. 自由市场因素。2. 契约义务。3. 文化价值观。
  • 文化价值观的要旨在于“大我胜于小我”​,团体的利益先于个人的利益。
  • 在文化价值观主导行为的层次上,经理阶层则必须负责发展出一套组织内共享的价值观、目标以及行事准则,以建立个体对组织的信赖。
  • 言传不如身教,最好的方法还是以身作则。如果经理人日常行事都依照组织的价值观及目标,公司里的人自然会上行下效。
  • 为了找出企业中适当的控制模式,我们必须了解两项变量:一是,个体关心的是团体还是自身的利益?其次是,这个个体所处的工作环境的本质。

 第四篇 谋事在人

  • 将办公室化为竞技场能培养下属的运动家精神:求胜但不怕输,并随时向自己的极限挑战—这是一个团队能不断前进的主要动力。
  • 管理是一种团队活动。不管教练再怎么强,仍然得看队员们的努力。
  • 激励要能产生效能,必须要发自当事人的内心。而经理人所能做的只是创造出适当的环境,让受到激励的人能好好表现。
  • 激励是用来提高绩效的,而不是改变一个人的情绪或者态度。
  • 你可以用令人恐惧的方法来让中古时代的奴隶拼命帮你划船,但你的计算机工程师可不吃这一套。所以才有了这一派较为人性的激励方式。
  • 归属感或认同感的需求有时可能十分强烈。我有一个朋友在当了好几年全职太太后重回职场。她的家境十分富裕,但她这会儿找到的工作薪水却不高,对她家的经济几乎没什么贡献。有一阵子我百思不解,搞不懂她为什么要去上班受老板或顾客的气,但后来我终于明白:她需要归属感。重回职场让她可以和一群她喜欢的或和她相似的人在一起。
  • 到目前为止我们提到的激励来源都有其“自限性”—一旦一个需求得到满足,这个需求便不再能够对个体产生激励作用。
  • 一旦某个人受激励的来源是自我实现,他工作的动力将不再受局限。这是自我实现有别于其他激励模式最重要的特点。
  • 当个体丧失了自我挑战的动力时,管理者必须动脑筋去创造让这种动力源源不绝的环境。
  • 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方法来测试一个人到底属于哪一个需求层次。如果一个人在乎的是薪水调升的绝对值,他大概还属于基本需求或是安全感的层次。但如果他所在乎的是相对于别人他的调薪幅度是大是小,他工作的动力来源就是为了得到尊重或认同,或是为了自我实现。在这样的情况中,金钱明显地只是衡量成就的尺度。
  • 一旦一个人的动力来源是在自我实现层次,他便需要某些标准来衡量进展如何。最重要的一种衡量尺度是对他工作绩效的回馈。
  • 当一个人的需求层次停留在糊口及获得安全感时,他的恐惧源于因失业而导致生活无以为继。
  • 将办公室化为竞技场能让下属有运动员的精神:求胜但不怕输,并随时向自己的极限挑战——这是一个团队能不断前进的主要动力。
  • 经理人的角色在此便极为明显:他应当是个教练,身为教练,首先必须不居功,团队的成功来自于队员对教练指导的信赖;其次,他的训练必须严格。通过当一个铁面教头,他努力激发出队员的潜能,并刺激团队做出最佳表现。一个教练应该曾经是个好选手,因此他了解竞赛的规则以及选手在练习及比赛时可能面临的问题。

 12 工作成熟度

  • 一个人的工作成熟度会随着工作环境的改变而改变。一旦下属的工作成熟度有波动,你对他的“最佳管理风格”也必须随之变动。
  • 我必须一再强调,一个经理人最主要的职责,便是激发下属的最佳表现。
  • 一个人或一个部门可能在某件事上有很高的工作成熟度,但在另一件事上则犹如初出茅庐。
  • 当工作成熟度低时,最有效的管理方法是提供明确且详细的指示,在这种情形下,上司要告诉下属该做什么事、何时完成、如何着手。
  • 随着工作成熟度的改变,管理风格也必须随之改变。
  • 随着下属的工作成熟度渐增,最有效的领导方式也由组织化转为沟通、情绪上的支持与鼓励;相较于下属手上的工作,经理人应花更多的心思在这个下属身上。
  • 不管工作成熟度落在哪一个阶段,经理人都应当随时且适度地监视下属的工作,以避免任何突发状况。
  • 上司持续会督导下属的工作才叫授权,反之则是渎职。
  • 你在思考管理风格以及真正执行时,不要让“扮白脸”或“扮红脸”成为影响决策的因素。千万记得:我们真正在意的是效率。
  • 如果希望管理风格能够从有组织化向旁观监督转化,那么先建立起共同的行事准则及决定优先级等,绝对能让企业一体运作的价值观势在必行。
  • 管理风格并没有优劣之分,但重要的是应基于员工的工作成熟度而决定采用哪一种管理风格以提高效率。

 13 再难也得做:绩效评估

  • 绩效评估的结果将会对下属产生一定的影响且会持续一阵子——可能正面也可能负面,因此绩效评估便成为经理人最具高管理杠杆率的活动。
  • 绩效评估最基本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为了提高下属的绩效。
  • 绩效评估大致可以分成两部分:评估下属的绩效,以及将评估的结果告诉下属。
  • 所有管理专业人员的人都像是在走钢索:他们必须做到客观公正,但同时又必须无畏于运用其自身的判断力,虽然在定义上其实这已经是主观行为。
  • 要让评估过程稍微简单一点,主管应该事先搞清楚他对下属的期望,然后再以此来判断下属的绩效是否合乎期望。评估最大的问题主要是由于经理人并没有列明对下属的期望,就像我们早先提过的:​“如果我们不知道到底要什么,最可能的结果是什么也得不到。​”
  • 在评估一个经理人时,你应该只评估他个人的绩效,还是将他所负责管理的下属的绩效也包含在内?答案是两者兼顾。
  • 你必须不断提醒自己,要评估的是绩效而非下属的潜力。
  • 我们要评估的是真正的表现而非表面现象,是实质的产出而非形式。
  • 让最好的下属升职的同时也是在向其他下属传达绩效的重要性。
  • 记住!你所要谈的事情越复杂,沟通的效果通常也越差。
  • 动用你所有的感官以确保下属真正了解你的意思,便是我所指的“倾听”​。
  • 你必须了解,下属就像大部分的人一样,一次只能接受有限的事实、问题和建议。如果你在他的绩效评估中一次列出了七点事实,而他一次只能接受其中的四点,你在谈其他三点时就可能是多费唇舌。更糟的是,如果让他超载了,他到最后可能一件事都记不得。
  • 绩效评估的目的是提高下属的绩效,而非清除垃圾般地把所有观察到的事实都扫出来。因此,在这里“多”并不代表“好”​。
  • 表现不佳的员工常常会忽视他自己的问题。因此,身为上司的你必须找到证据来证明你不是信口开河。
  • 让下属从忽视问题的存在转变为担负责任是经理人的职责,但双方应该一起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 冲突评估最后的结果可能有三种:
    第一,下属接受你的评估以及你建议的解决方案,并且答应努力改进;
    第二,他可能完全不同意你的评估,但还是愿意接受你的改进建议;
    第三,他既不同意你的评估也不愿意改进。身为主管,你认为哪一种是可以接受的?
    我个人十分强烈地认为:只要下属愿意采取行动改进就可以接受。
  • 期望别人凡事都和你想得一样其实并不是件好事,在工作上我们主要追求的是绩效,而并不是心里舒不舒服。
  • 我们应该在这些明日巨星的身上多花些时间,因为在这些人身上多花点心思会得到较高的管理杠杆率,如果他们能做得更好,对整个组织无疑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 主管必须不惜任何代价来保持其判断的完整性。为保证评估过程的完整,主管无论如何都得自己作下属的评估。

 14 招人与留人

  • 面试时应该留八成的时间让应聘者开口讲话,而且他所讲的必须是你关心的话题。
  • 有时在你提出一个问题后,一个多嘴或是紧张的应聘者可能在你对他的答案已失去兴趣时仍然滔滔不绝。大部分的人可能基于礼貌而耐心聆听,但你应该打断他。
  • 哪些是你在面试时应该提出的话题?以下是一群经理人认为面试时该提的最好的问题:
    1. 描述你曾经负责而且令你的上司很满意的项目,特别是你直属主管的上司也觉得满意的那些项目。2. 你的弱点或短处为何?你如何改进?
    3. 告诉我为什么我们公司应该录用你?
    4. 你在目前的职务上碰到过哪些问题?你是如何解决的?如何预防这些问题再度产生?
    5. 为什么你觉得自己能够胜任这项新工作?
    6. 你认为你重要的成就是什么?为什么?
    7. 你遭受过最严重的失败或挫折是什么?你从中学到了什么?
    8. 为什么我们应该用一个有工程师背景的人来担任营销职位?​(这个问题可随招聘内容而改变。​)
    9. 你在大学时修过的最重要的课(或是完成的最重要的项目)是什么?为什么?
  • 不要担心问题太单刀直入——这样的问题才容易得到直接的答案。
  • 从长远来看,如果每个主管都能抛开本位主义尽力留住人才,大家都会有好处。

 15 报酬的诱惑

  • 报酬要能明显地反映绩效。
  • 有些时候一个人可能被提升到超出他能力太多的职位上,因此有很长的时间他都达不到及格线。如果这种情况发生,解决方法是将他“再回收”​:把他放回到之前表现优异的工作上。

 16 别等火烧眉毛才培训

  • 没有受到良好培训的员工就算再怎么努力,结果仍然会是效率低下、成本增加、客户不满,有时甚至还会使公司陷入危机。
  • 很明显,培训员工具有极高的管理杠杆率。

《孩子的品格》—写给父母的积极心理学

发表于

彭凯平 闫伟

 序言 积极的孩子掌控自己的人生

  • 积极教育是通过关注人心中的善良天性、人类社会的正能量,以及我们共同具备的灵性、悟性、善意和德行等,对孩子进行积极、正向的教育。

 什么是积极心理学

  • 心理学上很多的科学实验已经为此提供了大量证据:积极的人身体更健康,寿命更长,学业更出色,收入更高;积极的家庭关系更融洽,孩子成才率更高。
  • 在马丁·塞利格曼等心理学家看来,积极心理学所研究的问题主要包括下面三类。
    第一,积极的主观体验,包括愉快、感恩、成就、爱、幸福等。
    第二,积极的个人特质,包括天赋、个性力量、兴趣、价值、自我实现等。
    第三,积极的环境机构,包括家庭、学校、社区、整个社会等。
  • 真正让一些人变得富有的,并不完全因为他们肯埋头苦干,奋斗不已,而是他们活出了生命的活力,活出了心花怒放的人生感受。当他们带着积极、乐观的心态去做事时,自然就会事半功倍。
  • 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父母喜欢什么,擅长什么,怎样为人处世,都会影响孩子的选择倾向。
  • 父母的行为状态就是孩子的成长环境中最关键的因素。父母心态阳光、积极、乐观,做事专注、认真、负责,对自己当下的生活感到满意、幸福,孩子就能从父母身上看到和感知到这些状态,继而自己也向着父母的状态发展。
  • 人类的优势是善于利用资源、调度资源,进行合作、沟通交流和表达。简而言之,未来善于与他人合作,能够领导、感染他人,才是真正的本领。

 第二章 情绪力 引导孩子管理自己的情绪

  • 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大的生存挑战,不是污染、战争、饥荒和瘟疫,而是我们的幸福感偏低。

 什么是情绪

  • 就算在最不确定的时候,也要对自己充满希望,更何况事情可能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糟糕。
  • 我们经常会感到焦虑,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对不确定性和未知世界的深层恐惧,这是人与生俱来的进化特质,并不会因为你是学霸或学渣而有所区别。
  • 著名情绪研究专家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专门研究人类积极的情绪30多年,成就斐然。在《积极情绪的力量》一书中,她提出了人类的10种极其重要的积极情绪,包括喜悦、感激、宁静、兴趣、希望、自豪、幽默、激励、敬佩和爱。
  • 手上最敏感的触觉区域是掌心,不断碰撞自己的掌心,就会产生快乐的情绪反应。同样,开心时与他人拥抱、击掌等,也能给双方带来幸福的体验。
  • 我们不需要完全把消极、负面的情绪当敌人,也不需要刻意去抗拒它。消极情绪是我们自身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我们的朋友。只是这个“老朋友”有时比较难相处,脾气也不太好,需要我们了解其脾气秉性,从而更好地与其保持融洽的关系。
  • 幸福2.0理论认为,一个人想拥有蓬勃人生,就必须有足够的“PERMA”。这5个字母分别代表幸福人生的5个元素——积极情绪(Pleasure)、投入(Engagement)、人际(Relationship)、意义(Meaning)和成就(Accomplishment)。

 第三章 抗逆力 给孩子一颗强大的心脏

  • 美国心理学会提出,抗逆力是个体在面对生活逆境、创伤、悲剧、威胁和其他生活重大压力时良好的适应能力。它是一种能从困难中恢复过来的能力。

 培养不轻易言败的孩子

  • 在英文中,“抗逆力”的单词是“resilience”,原意指物体受外力弯曲或变形之后能够很快恢复的能力。这种能力具有弹性、回复力、坚韧等特质,往往是一个人内在生命力的集中体现。
  • 美国心理学会对抗逆力做出了一个相对明确的定义:所谓抗逆力是个体面对生活逆境、创伤、悲剧、威胁,以及其他生活重大压力时的良好适应能力,它意味着人可以从困难中恢复过来,也有人将这种“抗逆力”称为“逆商”。
  • 心理学家约翰·波拉德(John Pollard)就曾提出,有四种个人优势属于抗逆力积极发展的结果。这四种优势分别为:社交能力强、问题解决的能力突出、自主精神明显和目标感鲜明。
  • 有些父母觉得孩子小,没有能力,像一张白纸一样,然后事事包办。我是非常反对父母这样做的。虽然父母这样做能帮助孩子解决许多难题,避免孩子受伤、发脾气、哭闹等,但同时也剥夺了孩子感受自我力量、探究解决方法和体验成功喜悦的机会。
  • 科学研究表明,孩子正是通过生活中的一件件小事、一点点小困难,逐渐形成自信心、独立性、思考能力和坚持精神的。
  • 一个“遇事不怕事”的孩子,未必有强大的后台,但一定有坚实的后盾,那就是家庭成员无条件的关注和支持。满满的安全感就像一把保护伞,可以帮助孩子隔离恐惧、沮丧等消极情绪,使他们迅速离开孤立无援的困境,快速适应环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 通俗心理学著作《少有人走的路》中有这样一句话:“真正的爱,包括适当的拒绝、及时的赞美、得体的批评、恰当的争论、必要的鼓励、温柔的安慰、有效的敦促。”父母对孩子的爱正是如此。
  • 马丁·塞利格曼和他的团队经过研究发现,对于孩子来说,决定他们对世界感到乐观或悲观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三个。
  • 1.孩子从父母身上学到的对各种事件的因果分析如果父母是乐观的,孩子就会很乐观,尤其是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更大。
  • 如果你想让孩子成为一个乐观的人,就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尤其不要经常在孩子面前流露这种消极情绪。
  • 2.孩子听到的批评方式
  • 当你下次想批评孩子时,一定要避免用这种永久的、内在的语言来批评孩子,而是选择一些暂时的、特定的、可以改变的言辞,比如:“你可能还需要再努力一些。”
  • 3.孩子早期生活经验中的生离死别和巨大变故
  • 德韦克发现,人通常具有两种典型的思维模式: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前者通常认为,一个人的智慧多数来自天生,后天努力并不能改变什么,因而也比较满足现状,不求进取;后者则笃信,无论在哪些方面,自己的能力都可以通过后天努力得到改善。

    我们要想提升孩子的抗逆力,就要帮孩子远离固定型思维,培养他们的成长型思维。具体来说,我的建议有以下几点。
  • 1.对孩子多鼓励、少表扬,多描述、少评价
    有些父母喜欢表扬孩子“聪明”,这就容易激发孩子的固定型思维。孩子会认为“聪明”是件重要的事,也是父母爱自己的原因。所以,他们会想方设法地表现自己的“聪明”,在做事时也去选择那些相对容易完成的事情,以证明自己的聪明和魅力。一旦遇到他们的聪明才智解决不了的问题,孩子就会担心失败,害怕这会让自己显得很愚蠢,继而害怕挑战,转而选择那些较为“安全”保守的道路。
  •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我们在表扬孩子时,就要表扬一些后天可以改变的特性,如努力、用心等,以此让孩子明白,有天赋虽然好,但后天的努力不仅可以解决问题,还可以发展自己的技能和天赋。
  • 2.鼓励孩子乐观地面对失败
    受传统教育理念影响,很多父母都喜欢用学习好坏、考试成绩等作为衡量孩子学习和成长的标准。成绩好,就奖励孩子;考砸了,就责罚孩子,这就会让孩子承受巨大的压力,把学习当作取悦父母的道具,体会不到学习本身的乐趣。
  • 3.学会在孩子面前适当“示弱”
    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父母的权威和力量远胜于自己。如果你总习惯以居高临下的语气和方式对待孩子,经常拿孩子的缺点跟别人家的孩子的优点比,会让孩子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无论多么努力也不如别人,不能让父母满意。这对孩子来说是一件很难接受的事。因此,父母不妨适当在孩子面前“示弱”。
  • 在遇到挫折和困难时,如果你总是关注那些自己无法控制、改变的部分,就会陷入一种“无助—绝望—无助”的恶性循环,即越做不好越去做,越去做就越做不好,最终彻底让自己丧失信心。
  • 如果我们换个角度考虑问题,先去完成自己能做的那部分事情,改变自己能改变的事情,渐渐地,我们就会产生一种战胜逆境的勇气和能力,并让自己从一种负面的体验和恶性循环中解脱出来。
  • 对于孩子来说,当他们遇到困境或挑战时,我们就可以这样进行引导。
    1.鼓励孩子接纳这件事带给他的所有负面情绪
    2.引导孩子把注意力放在当下正在做的事情上
    3.制订计划
    4.立即行动

 第四章 自我效能感 帮孩子确立“我能行”的人生态度

  • 相信自己能做成一件事情,对于一个人成功完成一件事的帮助是非常大的。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做不成事情,基本上就会真的以失败告终。

 自我认知与自我效能感

  • 从心理学意义上,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是否有能力完成某种任务的预期和判断。
  • 自我效能感其实就是对自己进行“我能做到”的暗示,以此激发内在潜能,使其在要完成的任务或目标中发挥重要作用。
  • 自我效能感对于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都会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自我效能感可以激发我们的积极情绪
  • 2.自我效能感会影响我们对环境的选择
  • 3.自我效能感会决定我们的心理特质
  • 当自我效能感降低时,人很容易产生一种习得性无助感,也就是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何的行为和心理状态。
  • 那些自我效能感高的人,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质来激发自己的潜在能量,优化自己的行为表现。
  • 1.知难而上,主动面对压力引发的焦虑
    那些相信自己能够应付可能出现的危机的人,一般很少花精力去想象各种消极因素出现的可能性,而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上,因此也更容易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
  • 2.自力更生,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自我效能感高的人有充分的自信,或者说即使暂时能力欠缺,也相信自己能通过努力找到替代方案,或在短时间内提升自己的能力,以应付眼前的困局。
  • 成功者能够坚持到底的关键,就在于他们对实现目标的自我效能感要比一般人高得多。
  • 生活本来就处处有拒绝,自信才是最有力的支撑。
  • 从自我效能感理论上说,人与人之间的比较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自我效能感的互相感染与激发。
  • 比较不一定是出于“我要赢你”的心态,而是为了激发孩子“我能行”的动力。
  • 家长与教师也可以通过比较内涵的扩大——不仅与同学比,还要同过去的自己比,来激发孩子不断突破自己的信心,让孩子发现自己其实一直在进步。
  • 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能获得父母、老师、同学等周围人的关心、欣赏和重视,经常听到肯定、赞美、鼓励的言辞,孩子就比较容易获得自我效能感。
  • 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人类对环境越来越敏感,同时也渴望从熟悉、亲切的环境中寻找安全感。
  • 我们在评价孩子的一些言行时,一定要多用积极、正面的语句,让孩子看到自己在父母眼中的优点和长处。即使孩子遇到困难和失败,也要给予孩子鼓励,多肯定他的努力和付出。
  • 正确的做法是,在评价孩子时要对事不对人。比如孩子在玩水时弄脏了衣服,那么我们就可以这样说:“你很喜欢玩水,但如果下次不弄脏衣服,那就更好了。”
  • 就是用描述性的赞赏来代替评价性的赞赏。激励同样可以这样做。比如,当我们看到孩子有好的行为时,就可以先把他的行为描述出来,同时表达自己的感受,再把孩子值得激励和赞赏的行为总结为一个词。
  • 你今天自己收拾房间啦,真整洁呀!收拾得很用心哦! • 你把地板擦得很亮,书桌上的书也摆得很整齐。走进你的房间,让人感觉很舒服。 • 不用大人帮忙,你就把房间整理得这么整洁,这叫主动。
  • 在我们所有的激励和赞赏过程中,一定要多强调孩子努力和行动的过程,少强调结果。
  • 我们要记住,任何对孩子的评价都应依托于事实,而不是夸大虚浮。
  • 在学习培养抗逆力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具备成长型思维的孩子具有下面一些典型的行为特征:
    • 不畏挑战,更有勇气挑战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
    • 迎难而上,在困难面前不退缩,会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 足够努力,相信努力是成功的必经之路;
    • 善于反思,失败后会积极寻找自己的不足,并进行弥补;
    • 积极学习,会思考别人的成功之道,并进行积极的学习和探索。
  • 当一个孩子下意识地害怕犯错时,就会放慢尝试新事物的速度,大脑接受外界事物的刺激也会越来越少。一旦孩子不再愿意接受挑战,不敢尝试新事物,又何谈培养成长型思维呢?他体验不到成就感,可能也就因此认命了,觉得自己天生就做不好这些事,干脆就不做了。 殊不知,错误和失败恰恰是孩子绝佳的学习和成长机会。
  • 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孩子明白自己的能力会不断增长,失败、犯错并不可怕。
  • 父母要引导孩子合理地对问题进行归因,并教会孩子运用“yet”,也就是告诉孩子:“虽然你现在没有做好,但这只是暂时的。通过努力,你一定能够达成目标。”不能让孩子产生“我永远不行”的念头。
  • 父母可以告诉孩子,他们不需要按照别人的想法生活,也不需要征得别人的同意做事。
  • 凡是孩子自己思考后产生的想法和行动,父母都应尽量鼓励,不要急于评价或否定。如果觉得孩子的想法或行动实在不对,也要耐心地与孩子协商,引导孩子想得更全面、更合理。
  • 用接纳代替评价,用同理代替鄙视,用爱代替恨;不要降低自己的道德标准,不要看不起自己,委屈自己等。

 延迟满足vs自控力

  • 自控力是一种宝贵的心理资源,但也是有限的。
  • 当我们想要帮助孩子提升自控力时,不妨引导他们学会用分散或转移注意力的方法避免在无意义的事情上过度消耗精力。
  • 针对日常学习,可以和孩子一起制订计划。先理性评估孩子各门学科的学习现状,再合理地帮助他们分配自己的学习时间和要完成的学习任务。
  • 在中国的国情下,课后没有作业肯定是不行的。但从科学留作业的角度来说,孩子放学后的作业量不应超过两小时,以一小时多一点儿的时间为佳。因为孩子在学校学习一天,身体自控力已经透支,回家就想舒服一下,“懒一下”。这也是获得身心放松的直接需求。而大量的作业只会让孩子身心疲惫,并且由于自控力能量得不到补充,还会使孩子第二天上课缺乏精神,从心理上也更有可能产生习得性疲倦。久而久之,这种习得性疲倦的状态就容易发展成厌恶学习、抗拒作业等心理问题。
  • 父母对孩子进行延迟满足训练,可以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入手,比如当孩子在商场看到新玩具,吵着要买时,不要马上拒绝,但也不能马上满足,而是引导孩子延迟自己的要求:“等你过生日的时候,爸爸就会给你买下来。”“如果期中考试考出好成绩,这个就可以作为你的奖励。”
  • 根据美国南加州大学心理学教授温迪·伍德(Wendy Wood)的统计,在一天里,我们大约有40%的行为都属于习惯性动作。
  • 比起口头要求,把行动计划写下来,往往能强化孩子对即将完成的任务的认知。所以,与其每天为了同一件事不断催促孩子,不如跟孩子一起制订一份具体的行动计划表,列出每天什么时间写作业、什么时间看电视、什么时间进行户外活动等。最好让孩子自己写下每天需要完成的任务,然后对照计划表一步一步实施。这就让任务变得更加切实可行。
  • 当孩子在完成计划时,持续地给予他们正向的反馈,可以加快习惯的养成。比如,我们可以在墙上贴一些进度小海报,每次孩子完成一个计划后,就在上面贴上一面小红旗。
  • 著名作家简·麦戈尼格尔(Jane McGonigal)在他的《游戏改变世界》一书中说,相比于游戏,工作和学习就是我们最不想面对的破碎的现实,因为游戏几乎能激起我们所有的内心需要:成就感、胜任感、荣誉感、归属感……所有我们在现实中渴望却难以满足的欲望,都可以从游戏中获得。所以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网络游戏成瘾的人是很难打起精神专注于学习或工作的,因为游戏比学习或工作好玩太多,而它们又是唾手可得的。
  • 通常我们只需要让孩子所处的环境有良好的光线、清新的空气、舒适的桌椅等即可,从而营造出一种让孩子感到自然、放松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不会引起孩子较大的情绪变化,这样他们在学习和做事时也更容易集中精力。
  • 在激发意志力的冷系统方面,我建议最好多让孩子积极参加各种体育锻炼。体育锻炼练的不仅是身体,还包括我们的意志力。

 为什么我们总是放大“不足”

  • 负面信息加工优势效应是指人们倾向于注意、学习和提取负面信息,也被称为负面偏见。也就是说,相比于非负面信息,我们常常对负面信息更加敏感。这种负面偏见广泛存在于人们的认知中,比如,我们更容易被负面信息吸引注意力,并花时间对其进行推理,回忆起不愉快或是有创伤性的事件等。
  • 进化心理学的理论认为,负面偏见是一种适应性的进化功能。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常常面临环境的直接威胁,而对负面刺激的偏向性关注,有助于避开威胁生命的刺激。
  • 在新时代的社会交往中,人与人之间、事与事之间更加讲究互惠互利、“合而不同”的原则。你能拿得出手的,一定是你的优势,是你能赢得机会与合作的基础。至于缺点和不足,那才是真正属于自己一个人的,而不是集体的。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的脾气很不好,但这并未影响他成为当代最伟大的创新者。
  • 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曾经说过,当他和女儿一起进行户外活动时,由于女儿爱玩爱动,在干活时总是想玩耍,他就批评了女儿的这个毛病,但女儿的回应却让他始料未及。女儿说:“您总是让我改掉这个毛病、那个毛病,可就算我真的按您的要求改掉了毛病,我最多也就是个没有缺点的孩子,我始终不能成为有优点的孩子,为什么您总是看不到我的优点呢?”
  • 面对孩子当前的劣势,我们没必要揪住不放,只需要向孩子传递以下三条重要的信息即可。
    第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优势,同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劣势。
    第二,有劣势和不足并不意味着你一无是处,恰恰相反,它说明你是个正常人。
    第三,不要过度关注自己的劣势,借助你的优势慢慢战胜劣势,才更有意义。

 专注力是有限资源

  • 人经常会产生这种视而不见,或者叫一叶障目的行为。这主要是因为我们经常需要一心一意地关注那些自以为最重要的事情,目标很明确,所以对自己期待看到的事物非常敏感,自动忽略了那些不重要或不需要关注的事物。导致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并不是我们的专注力出现了问题。相反,从进化的角度来讲,这种现象具有一定竞争优势。比如当我们感到饥饿时,发现食物的能力就很强。
  • 一项盖洛普世界民意调查显示,在中国职场中,仅有6%的人表示对工作很投入,而美国职员全情投入工作的人数不到30%。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的格洛里亚·马克(Gloria Mark)教授研究发现,在平时的工作中,人们平均每3分零5秒就会被打断一次,但要重新进入工作状态,却需要25分钟左右。
  • 想要获得福流体验,很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孩子所面临的任务难度要与他掌握的技能相匹配。
  • 在孩子制订计划或目标时,家长要引导他们别把目标定得太宏伟、太遥远,即使刚开始定的目标可能比较大,也必须把大目标切分成具体、比较容易实现的小目标,确保孩子在行动时,知道自己每一步该怎么做,而且也清楚自己下一步该做什么事。
  • 在帮助孩子确定目标的同时,还需要及时给予反馈,帮助孩子进入福流状态。
  • 在积极教育领域,SMART原则对于孩子设立目标同样大有帮助。SMART是五个英文单词首字母的缩写,具体包括Specific(具体性)、Measurable(可衡量性)、Attainable(可实现性)、Relevant(相关性)和Time-bound(时限性)。
  •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注意力一次性集中的时间也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注意力一次性集中时间在10~20分钟,超过这个时间孩子就感到累,容易走神;三、四年级的孩子,可以坚持30分钟左右;到五、六年级,才能增加到40分钟以上。
  • 我要给大家分享两个违反“常识”的做法。
    1.不必刻意为孩子创设安静、整洁的学习环境
    2.有意识地让孩子开小差
  • 一般来说,成年人每次集中精力90分钟后,就应该休息15分钟。对于专注力不如成年人的孩子来说,大概每集中精力45分钟后,就要休息15分钟。

 善良是人类进化选择的结果

  • 全世界多项研究表明,善良、乐于助人的孩子心理更健康,也更容易获得幸福的感受。
  • 我们如何教育孩子既能帮到别人,又不会伤害自己呢?对于这个问题,我有三个原则。
    教孩子保持警惕
    教孩子辨别是否值得帮
    教孩子保护好自己的利益

 ACE+,做智能时代的佼佼者

  • 一个人只有由衷地喜爱自己、欣赏自己,才有足够的热情和力量接纳和迎接这个世界的美好,拥有一颗善良、坚定而温暖的心。
  • 我们如何培养孩子的审美感呢?父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孩子。
    引导孩子发现和感受生活中的各种美
    尊重孩子的意愿和选择
    鼓励孩子把自己想象成不同的人
  • 那么,父母要怎样培养孩子,才能让孩子将新颖性和适宜性结合起来,产生创造能力呢?我建议父母从以下5个方面入手。
  • 培养孩子的敏感力
    敏感力指的是一个人对事物细致入微的洞察力。比如,在遇到问题时,能够一下子抓住重点,发现缺漏,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着力点。
  • 培养孩子的流畅力
    流畅力是指在短时间内提出大量想法的能力。
  • 培养孩子的变通力
  • 变通力是指能打破常规,变更自己的思维观念和做事模式,以便不断扩展自己的思维空间,从不同角度思考同一个问题,是一种举一反三的能力。
  • 培养孩子的精进力
    精进力是指在原有基础上加入一些新元素,以便丰富内容或增添趣味性,是一种心思缜密、凡事考虑周全的能力,以达到精益求精的目的。
  • 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 想象力是人对大脑中已有记忆表象(印象)进行新的加工、改造、重组从而创造新形象的思维能力。
  • 同理心: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我们怎样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呢?这里我给父母几点建议,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 引导孩子关注他人的感受
  • 当孩子做错事时,相信父母有各自的教育方法,比如训斥、体罚,取消他原本的权益,像不准出去玩、不准看电视等,但心理学研究发现,最有效的教育方法是和孩子一起讨论他所犯的错误,在讨论中指出他的行为对别人造成的影响。
  • 在生活中激发孩子的分享与奉献意识
  • 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 和孩子一起欣赏文学和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