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杉讲透《资治通鉴》20 --- 志向要适当,爱好要少

发表于

卷第一百七十七 隋纪一开皇九年(589)至开皇十一年(591),共3年

  • 对蠢人你不要跟他讲逻辑,一切要诉诸情绪,在情绪上鼓动他,激励他,逼迫他,最后他听你的,不是同意你的分析,而是在意志力上向你妥协。
  • 中国帝王最主要的一个任务,就是如何使部属效忠。
  • 唐代大将李靖说: “畏我者不畏敌,畏敌者不畏我。 ”怕将领的,不怕敌人;怕敌人的,不怕将领。所以将领一定要比敌人更可怕。冲锋陷阵的,不一定会死;吹了冲锋号不冲的,马上正法。
  • 杀自己内部不听令的,才是立军威,立军法,让三军听令。
  • 但是,他又有另一头的好,就是赏赐,凡是跟他的,有一点微小的功劳,都能得到赏赐,而跟别的大将呢,有大功也可能被文官驳回。所以,人人都愿意跟他。

 

卷第一百七十八 隋纪二开皇十二年(592)至开皇十九年(599),共8年

  • 任何事情都不要要价太高,比自己该拿的少拿一点,则海阔天空
  • 为管理者,应该约束自己,依法办事,而不是任情任性,以自己喜怒为标准
  • 对下属应该宽还是严,不是领导力的重点。重点是首先心中有爱,然后能率先垂范,教化天下。有形的是法律制度,无形的是教化,双管齐下,则上下相安,各司其职。
  • 保持特权的方法,就是尽量不要使用。

 

卷第一百七十九 隋纪三开皇二十年(600)至仁寿三年(603),共4年

  • 人际关系是量子力学,有观测者误差,测不准原理,无论你听到别人说什么,你都不要信!特别是说坏话。哪怕是你最亲近最信任的人说某人坏话,你也不要信,放在一边,搁置起来就行。说好话呢,也不必信,也放在一边,搁置起来就行。
  • 身为领导者,你周围的人怎么样,大部分不是他决定,是你决定。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你是什么样的人,身边就有什么样的人,不是也会变成是。
  • 我在社交媒体上有一个习惯,对所有不逊的留言一律不回应,即刻拉黑,不允许他关注我及在我的账号下留言

 

卷第一百八十 隋纪四仁寿四年(604)至大业三年(607),共4年

  • 兄弟友爱,只有一个字做得到,就是“让” 。
  • 高颎之死留下的教训就是:如果你心怀不满,不要寻找共鸣。

 

卷第一百八十一 隋纪五大业四年(608)至大业八年(612),共5年

  • 志向要适当,爱好要少。如果志向太大,超出了自己的能力,容易折断;如果爱好太多,时间、精力、金钱都不够,什么也不能精通,还耽误志向,最后一无所成。
  • 怎么样才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呢?从不给他人添麻烦开始,你留下的垃圾,自己收走;开车遵守交通规则;工作不把次品传给下一道工序,都是不给他人添麻烦。
  • 为什么我们要读圣贤书,要读历史,因为所有的道理圣贤书已经讲完,所有的人和事的样本历史书上都多如牛毛。
  • 给客户他需要的,不是他想要的。
  • 但凡什么事,你想学方法,总是很难;而掌握了背后的理念,就自然而然,你也变成了那样的人
  • 读书的最高境界,在于能“变化气质” 。曾国藩说,读书不仅能改变气质,而且能改变人的骨相。那就是改变命运了。
  • 想要称霸天下的人,有三个戒条:戒贪,戒愤,戒急

 

卷第一百八十二 隋纪六大业九年(613)至大业十一年(615),共3年

  • 杨玄感不明白,经营就是风险,没有最好的战略,只有最不坏的战略。在失败即全家覆灭的游戏中,重要的是堵塞一切失败的漏洞,而不是去追求最好的可能性。
  • 身为国君,有三大罪,杨广占全了:一是性格残酷,二是嫉贤妒能,三是拒绝谏劝。

 

卷第一百八十三 隋纪七大业十二年(616)一月至义宁元年(617)五月,共1年5个月

  • 如何抵抗自己的玩心,唯有志向!王阳明说: “持志如心痛,一心只在那痛上。 ”一旦我今天没有努力,我的心就会痛!我哪有心思玩?我玩什么,都是为了放松一下,以便以更好的精神状态投入我的志向!
  • 所以学习兵法,一定要多读战史,通过案例教学。案例知道得多了,你就知道可以做什么,会发生什么。案例读得少,靠自己推演去想,是想不到的。
  • 一个员工,犯了错误,给公司造成损失,他应该承担责任受处罚吧?扣奖金吧?不!不处罚,不扣奖金。因为如果你处罚,他就会掩盖错误,直到掩不住为止,那事儿就大了。容忍错误,不处罚,鼓励上报,甚至奖励上报,才能把灾难消灭在萌芽状态。
  • 事物发展的规律就是这样,你一旦撒了一个谎,就必须一直撒谎,撒越来越大的谎;你一旦走错了一步,就必须步步将错就错,错上加错;如此才能勉强维持你的“正确” ,到最后盖不住了,就粉身碎骨。

 

卷第一百八十四 隋纪八义宁元年(617)六月至十二月,不满1年

  • 你不是想当皇帝吗?要夺天下当皇帝,那是比登天还难!但是,老百姓要得到一个好皇帝,比你想当皇帝更难!所以,他们比你更急!只要你真的懂得这个道理,真的能诚意正心地去好好做,孟子就告诉你:王天下易如反掌!
  • 军事上最危险的行动是撤退,因为你一撤退,敌人必定跟踪追击。
  • 为什么要读书呢?你要处理的事情,书上都有,如果没有,那是你书读少了,或者没读懂。
  • 为什么我们懂得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一生?因为我们没有学会一个本事——不动心。面对利益,面对诱惑,不动心,这是大本事。面对忧患,面对苦难,面对恐惧,不动心,这是更大的本事。
  • 天大的志向都是可以的,但是要加一条——绝不志在必得,无可无不可,随时可以放下。
  • 平时工作学习也是一样,时刻都不能松劲,你一放松自己,就落后了。
  • 随机应变是一个很糟糕的词,事情应该有战略,有计划,一切尽在我掌握。随机应变,就是被动状态,还自作聪明,沾沾自喜,你能应多少变呢?你的每一次应变,都在制造新的事变。
  • 才华横溢没有用,因为你有遗漏,就会败在你漏掉的地方。要想成功,必须深谋远虑,滴水不漏。
  • 任何一个复杂的战局,都有其重心,军事上叫“战略重心” ,把重心解决了,其他地方就迎刃而解。
  • 要读书,把书读懂,完完全全按书上说的去做,书是“人类总智慧”的精华,不要认为不能全信,全信可能有错,但是犯错的概率一定比相信自己的判断小很多。
  • 君子不怨天,不尤人,修身以俟命,求仁得仁,无怨无悔,才是态度端正。

 

卷第一百八十五 唐纪一武德元年(618)一月至七月,不满1年

  • 自古夺天下,急急忙忙称帝的,都是作死。
  • 杨广太有才,兴趣爱好太广泛,太热爱生活,这就是他败亡的原因了。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承担大任的人,没有资格享受生活!
  • 醇酒美妇,诗和远方,是美好的人生,但是代价高昂,高到皇帝都付不起!最好的人生,就是克己复礼,人生就是不断地教育自己,这也是读史的意义。
  • 人要有志向,也要有自己的精神生活,做物质的主人,不做物质的奴隶。
  • 该死的时候就要以死相搏,不要做温水里的青蛙,死得窝囊。

 

卷第一百八十六 唐纪二武德元年(618)八月至十二月,不满1年

  • 身处乱世,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该选择哪个阵营,这是自身安全和家族兴亡的历史抉择,选择的标准是看谁能成事,而不是看谁能让我开心。不开心就走,下一个地方还是不开心。
  • 如果觉得自己得不到信任和重用,首先要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而如果被贬,被贬的时候,就是赢得信任和重用的最佳时机,因为你此刻只需要毫无怨言,努力工作,做出成绩,就可以加倍翻本。
  • 又厚抚初附之人,众心颇怨” ,这是非常典型和普遍的毛病,现在很多企业家也是这样,对员工,高薪去挖外面的人,伤了旧人的心。他总觉得外面的人优秀,其实主要是因为他对对方不了解,对旧人呢,他了解了,就认为人家不过如此。这就是不明白一个领导者的责任,领导者的责任是创造环境条件让每个人得到最大的发挥,而不是挖来“人才” ,他就自动替我干出成绩了。
  • 在这一页要学到的,有两条:
  • 一是我们要永远按“老生常谈”来决策行事,老生常谈,就是绝对正确。但是,智力低下的人,就瞧不起老生常谈,总认为“这回不一样” “我跟别人不一样” ,实际上每次都一样,每个人都一样,这才会形成老生常谈嘛。
  • 二是对自己不信任的人要及时处理,特别是已经知道他的毛病,还心软拖延。邴元真贪鄙,单雄信“轻于去就” ,就是“养不熟” ,随时会叛变投敌,转换阵营,这李密都知道,却没有及时处理。
  • 尊重人,不存在服不服的问题。三人行,必有我师,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是我们对人的正确态度。

华杉讲透《资治通鉴》19 ---不要贪心,不要不服

发表于

卷第一百六十七 陈纪一(公元557年—559年,共3年)

  • 不服就是罪,不服下一代是特别危险的罪。
  • 每当世界改变,总有一些人拒绝接受,选择留在过去的世界,因为那里是自己的舒适区。这是一种害人害己的幻觉。
  • 所有的历史都是选择性的,历史的意义,不在于事实,而在于其象征。
  • 身怀利器,杀心自起。有刀就想杀人,有才就想说话,有德就想指责别人,都是人性的本能,也是修养不够。
  • 曾国藩在讲孝悌时,专门讲过这个问题,不要说些话让别人觉得你好、你对,你兄弟不好、不对。这是修行“兄友弟恭”最难做到的。
  • 做个好人,但不要有好人优越感。
  • 军事以不败为先,余孝顷本来已经得胜,但他为了夺取更大的胜利,拒绝周迪的请和,最后自己反而被周迪生擒,这就是个教训。
  • 原文: “酣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未或不亡。 ”承担大任者,没资格享受生活。岂止是没资格享受生活,连“陶冶情操”的资格都没有。为什么呢?因为你要干工作,而干工作需要专注、钻研,不能分心,不能松懈。一旦分心,投入钻研工作的时间就不够;而如果松懈呢,马上就要出问题。
  • 没有一个统治者不想把国家搞好,但是,有的统治者一是自己管不住自己的各种欲望,二是国家利益和自己的利益有冲突,所以最后很多统治者都搞不好国家,甚至于亡国。
  • 不占他人便宜,这是很重要的品德。
  • 读历史,不要只读宏大叙事,因为宏大叙事和我们普通人没多大关系。读这些小事上的“前言往行” ,才是自己的读书积德,资“自”通鉴。

 

卷第一百六十八 陈纪二(公元560年—562年,共3年)

  • 我的工作也是咨询顾问,我认为,给出三个方案都是“耍流氓” ,我从来只给一个方案,因为我只有一个看法、一个意见、一个策略、一个行动。

 

卷第一百六十九 陈纪三(公元563年—566年,共4年)

  • 集体决策会提高风险偏好,本来自己不敢干的,高元海都说可以干,那就干了!
  • 总之,你有绝对信任的人,而你绝对信任的人又有他绝对信任的人,而且因为他只是转述你的话,危险性没有那么高,他的谨慎意识会比你更弱。这就很容易出事。所以,不该说的话,对任何人都不要说,而且想都不要想。
  • 子贡说,君子的过失,就像日食、月食一样,他犯错的时候,所有人都看见了。他改正错误的时候,所有人都仰望着。这话两层意思,一是你不要以为你犯错没有人知道,因为你高高在上,一举一动大家都看着;二是你犯错了也不要紧,只要你改正,还是万众仰望。
  • 永远不要记着自己对别人有什么功劳,那是自取其辱,而要有归零心态
  • 段韶所论,是一个“战略重心”问题。在复杂的战局中,要找到一个重心,把这个重心解决,其他的就不用解决,自然就瓦解了
  • 当头的,不要老是想谁是我信得过的人,而是要想我是不是一个大家信得过的人,大家信得过我什么呢?既然我是领导者,大家就是信得过我能带领他们取得胜利,取得荣华富贵。他们信得过我,我自然也信得过他们。这“信得过” ,是一个心理契约,向对方交付什么,换取什么,都很清楚。如果“我”已经信不过了,那契约就已经失效了,没有什么人信得过了。
  • 谥号是对君王的唯一约束,你在世时,一切权力都归你,你可以为所欲为,但是,你总得想想死后大家怎么给你盖棺定论吧
  • 不贪心的原则,就是比自己该拿的少拿一点,而且让所有人都相信,我绝对不拿,今天不拿,以后也不会拿。
  • 你必须服,真心服,还要“悦纳” ,喜悦地服,才能重建自己生存的生态。你不服,是觉得自己该得的,被别人夺去了,却忘了自己所谓该得的,也是当初夺了别人该得的。所以,没什么该不该得。人性的毛病,就是看自己都是正义,看别人都是非法。
  • 《资治通鉴》中讲述的个人命运的历史教训,来来回回就两个“不” :不要贪心,不要不服。有了这两个“不” ,就是所谓“大智慧”了。

 

卷第一百七十 陈纪四(公元567年—571年,共5年)

  • 为什么要读史?因为历史就是各种形势下的剧本套路,选项、人物、情节、结局都有固定模式,结局会有偶然性,但模式都是一样的。

 

卷第一百七十一 陈纪五(公元572年—574年,共3年)

  • 强的总是要打弱的,但你应该帮助弱的才对。你联合强者,那下一个被消灭的就是自己。
  • 我们每个人都是中人,易受身边人影响。人人都自以为有自主意志,其实都没有。所以,对人要制定政策,听谁的,不听谁的;和谁可以接触,和谁不要接触。因为接触一个人,就等于接受他的影响。
  • 要想传下家业,最重要的是你自己对儿子的陪伴。但“爸爸总是很忙” ,爸爸忙什么呢?忙到最后,继承人都没教育好,不是白忙一场吗?
  • 站队可以站错,但价值观不要出错。人各有立场,但是价值观标准是一样的。你能遵守共同价值,就能得到所有人的尊重。
  • 道德标准,只用于要求自己,不用于要求别人,对他人要零期望,只看他做到的部分,不看他没做到的部分;只看他好的地方,不看他不好的地方;只看他的优点,不看他的缺点。
  • 祭祀在中国历史中,更多的是政治活动,而不是宗教活动,更不允许各种邪教和迷信。

 

卷第一百七十二 陈纪六(公元575年—576年,共2年)

  • 所有的败局,都是自己败的,不是被别人打败的。
  • 善战者都是先管好自己,让自己不可被敌人战胜,然后等待敌人可以被战胜的时机。不可被战胜,完全在于自己;而什么时候能战胜敌人呢,则完全由敌人的情况决定。
  • 善战者的做法,是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同时,当敌人的败局形成的时候,他不会错失机会。
  • 一个人对一件事只能有一个观点,正确答案也只有一个,正确道路更只有一条。
  •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必须拼命努力,才能勉强留在原地,更别说进步了。要想退一步也行,只是会一退千里,丧家灭国。
  • 决策往往不需要理由,只需要情绪;分析也不需要逻辑,只是修辞引起的刺激反射。
  • 记住,在我们的决策背后,都是情绪;让我们激动的,都是修辞。我们的病就是不讲逻辑。知道自己有这病——这是人类的通病,是人类认知和分析判断能力的共同缺陷——才有可能去防止自己犯病。
  • 领导者对下属不能只有恩没有威
  • 世间就有这种人,他居于领导地位,把持着一切权力和财富,但是他什么也不干,死到临头也不能奋起行动,他最后的勇气,就是彻底放弃自己的责任。而实际上的权力和财富,他还是把持着,但是你已经没有理由找他要了

 

卷第一百七十三 陈纪七(公元577年—579年,共3年)

  • 信任有三大原理,判断谁可信谁不可信是最后一条。第一条是看自己,我自己是不是一个被大家所信任的人,如果我自信大家都信任我,那我基本上可以信任大多数人。
  • 第二条是看形势,看对方采取什么行动会对对方有利
  • 第三条才是具体判断谁可信,谁不可信,这一条最不重要,因为人会变。
  • 《大学》说: “一人定国。 ”君王一个人,就能决定整个国家和全国人民的命运。一个好皇帝死了,一个坏皇帝继位,国家就天翻地覆,翻了个个儿。下一个皇帝是好是坏,对国家来说,就像是一次“开盲盒”的豪赌。
  • 王阳明说,人人都有良知,暴君也知道自己做得不对,只是他改正不了
  • 你的力量来源于你自己积的德,不是父亲传给你,就都是你的了。
  • 未来无法预测,趋势有必然,但最终结果都是偶然。

 

卷第一百七十四 陈纪八(公元580年,共1年)

  • 一个人的事业大小,往往由他的修养决定,这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杨坚就是典型案例。
  • 遇上请客吃饭,绝对不能客气,绝对不能讲任何情面。很多人就是利用你的情面来让你让步,甚至取你性命。所以,关键时候,撕破脸很重要,因为你的脸面已经成为对方攻击你的掩护。
  • 这是人类认知力的共性缺陷——一厢情愿,总是被正面的情绪所激励,而选择性忽视负面信息
  • 看问题,关键在于你能往后看几步。韦孝宽布置的事情,开始时大家看不懂,等到成果显现,这才惊服,这是由于人们只看到眼前那一步,而看不到韦孝宽所看到的后面几步。人和人的差距,就在这里。

 

卷第一百七十五 陈纪九(公元581年—583年,共3年)

  • 领导者最大的职责,是培养新的领导者;大臣的职责,是举荐贤才。反过来,嫉贤妒能,或者阻挡贤才晋升之路,就是一个组织里最大的恶。
  • 领导者永远要关注组织能力的成长,而不是个人能力。
  • 管治他人,原则应该是凡是能不管的都不要管,只管非管不可的。但实际情况往往相反,凡是能管的领导者都要管,管到实在管不了为止。这是人的本性:控制他人。

 

卷第一百七十六 陈纪十(公元584年—588年,共5年)

  • 人的修养,就一个“诚”字,唯有君王一片至诚,臣子才能有赤诚之心,团结一致,忠诚为国。皇帝心怀鬼胎,则所有人都做不了人,只能做鬼。

华杉讲透《资治通鉴》18---凡事不可势在必得

发表于

卷第一百五十六 梁纪十二(公元533年—534年,共2年)

  • 人要警惕自己的报复心
  • 每个人都可以对你好,也可以对你坏,一是形势决定,二是你自己的修养和行为决定,主要责任在你,不在他。
  • 《孙子兵法》说: “主不可怒而兴师,将不可愠而致战;合于利则动,不合于利则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国君不可以因为愤怒而兴师,将领不可因为愤怒而作战。有利益才行动,没有利益就停止。愤怒可以恢复到喜悦,气愤可以恢复到高兴,但亡国不可复存,人死不能复生。明君要慎重,良将要警惕,这才是安国全军之道啊!
  • 凡事不可势在必得,最后得到的人,都不是当初势在必得的人。一开始就势在必得的人,往往死得最快。谋事在人,成事在天,随时要准备妥协。强行以人力成事,不懂得妥协,就是自杀,这都是千百年历史反反复复的教训。
  • 再说说信任的道理,谁都不可信,是因为你自己不可信。所谓知行合一,如果你自己不是一个值得他人信赖的人,你就永远不可能理解什么叫信任,也就进入谁都不可信的恶劣生态了。

 

卷第一百五十七 梁纪十三(公元535年—537年,共3年)

  • 不要去参与别人亲人之间的矛盾
  • 情绪影响决策,决定命运。
  • 什么事都有连锁反应,决策时要多往后想几步

 

卷第一百五十八 梁纪十四(公元538年—544年,共7年)

  • 为人臣者,要始终站在老板的立场,做一件事情,要考虑是否符合老板的利益,老板是否希望我这样做,老板希望我怎么做,这才是忠臣。
  • 做事不要搞特殊化,要随大流
  • 我们学习所谓“成功人士” ,什么都可以学,但是学不到他的运气。所有的成功都有运气的参与。他成功了,因为他有运气。

 

卷第一百五十九 梁纪十五(公元545年—546年,共2年)

  • 人们总是在形势对自己有利的时候谋求最大的要价,但是你要价越高,以后风险就越大。
  • 老板的错误是不解决问题,只解决提出问题的人
  • 攻城是下策,不得已而为之
  • 对下属有知遇之恩能让其更忠心

 

卷第一百六十 梁纪十六(公元547年,共1年)

  • 永远不要认为你一定能驾驭谁
  • 侯景就是那种俗话说的“养不家的人” ,无论你对他多好,他都不会跟你做一家人;无论这个家多好,他都在找下一家。这样的人不能收,萧衍却接收了他,就要闯下大祸了。

 

卷第一百六十一 梁纪十七(公元548年,共1年)

  • 出了问题,买单止损就是智慧;想翻本就会输得精光。
  • 不要跟耳根子软的人合作
  • 萧衍心软,耳根子更软,谁在他跟前,他就爱谁,敌人在他跟前说点好话,他也能爱敌人。至于不在眼前的人,就眼不见为不存在,他考虑不到。这样的人,除非你跟他睡在一起,否则你永远不知道他的下一个主意是什么。遇到这样的人,要马上放弃他,远离他,不要跟他有合作。
  • 这样的人很多,比如我们会听人讲: “我们这么大的公司,能差你这点钱吗? ”听到这话你赶紧转身就走,他一分钱也掏不出来。
  • 作为领导者,要允许下属犯错误,要让下属不必为工作上的错误承担责任。这样才能鼓励大家把自己的错误暴露出来。这是一种领导力智慧。
  • 军事家克劳塞维茨也有类似说法:与其在复杂的巧计上胜过敌人,不如在简单直接的行动上始终走在敌人前面。
  • 死要面子的人会为自己的面子而死

 

卷第一百六十二 梁纪十八(公元549年,共1年)

  • 英雄的出现有助于凝聚和团结,因为英雄会去团结所有人,团结全国人民。不团结的话,不管多少人,都是一盘散沙,会如同迷途的羔羊,任人宰割。
  • 至于侯景,他是无耻流氓,什么性格弱点也没有,也没有任何底线,人至贱,则无敌。
  • 小孩掌大权,特别敏感在意的就是能否得到尊重
  • 读史要代入自己模拟做决断
  • 所谓正义,就是你的良知告诉自己也会那样去做,不可只用于要求别人。
  • 领导者一定要尊重左右

 

卷第一百六十三 梁纪十九(公元550年,共1年)

  • 没有什么能让人一劳永逸
  • 未来无法预测,什么样的坏事都可能发生,所以,一刻也不能松懈,一刻也不能停止努力!还是那两句话:没有什么是理所应当的,一切都难得可贵;没有什么是一劳永逸的,一切都需要不断获取
  • 随意加重对坏事的处罚是在破坏法治

 

卷第一百六十四 梁纪二十(公元551年—552年,共2年)

  • 这就是兵法的原理,谁也打不败谁,都是自己败的。所谓胜利,只是“不失敌之所败” ,当敌人自己失败的时候,你不要错过摘取胜利果实的时机而已。
  • 作为领导者,最重要的就是给下属安全感,跟随你有安全感,他才能一切为你着想。
  • 还有一个道理,为什么说谁也打不败谁,因为你根本不知道你真正的对手是谁,也不知道他什么时候从哪里冒出来。侯景此时哪里能知道,最后打败他的是陈霸先!所以,一切都在于修炼自己,不在于敌人。
  • 在需要熟悉的情况当中,最重要的是要熟悉每个人的工作表现,因为这样才能准确地赏罚,准确地赏罚,才能有正确的激励,组织才有战斗力。
  • 曾国藩刚开始负责讨伐太平天国时,从没打过仗,就读《孙子兵法》 ,看见书上说将道,要“智信仁勇严” ,他觉得自己不合格。后来打仗时间长了,自己总结出两个字:廉、明。他说,廉是廉洁。士兵们对哪个将领会用兵,并没有什么判断力。但是,在银钱上的事,都十分敏感在意,你如果自己钱财上干净,他就服你。明,是看得明,就是对每个人都看得明,攻城的时候,谁冲在最前面,第一个冲上去的,谁在旁边协助他的,谁看见危险往后躲的,都看得明,这样赏罚就明,部队就有战斗力。有了廉明,智信仁勇严自然就有了。
  • 军事也好,人生也好,重要的是不败,而不是战胜,这不是赌徒能理解的。
  • 世上的灾难,不论是加之于他人的,还是招到自己头上的,大多是一个“贪”字作怪。读者要仔细体会。

 

卷第一百六十五 梁纪二十一(公元553年—554年,共2年)

  • 所有的失败,都是自己败的,自己内部败的。你自己不败,别人不能把你怎么样
  • 萧绎举了一大堆兄弟友爱的典故,但他自己内心,并无一丝一毫兄弟之情,这是普遍的现象,道理讲得义正词严,声情并茂,但是,都是说给别人听,用来要求别人的,自己毫不挂心,也不知道惭愧。
  • 我很喜欢观察人花钱,我在很多人花钱的那一刻,见到过“心如刀绞”的气场。英雄难过美人关,其实美人关不算啥,金钱关才是最难的,不信你看他能不能给那美人钱!一说钱,就连美人也不要了。
  • 轻财好义,视钱财如粪土,这是英雄的基本素质。这一关过不了的人,最好不要出来混。
  • 自弃之人,往往是死于舒适,因为他走不出自己的舒适区,就死在舒适区,他是重度拖延症患者,没有行动力。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萧绎是死于忧患安乐二合一。
  • 领导力的核心是凝聚力。作为领导者,你时时刻刻要知道自己有没有凝聚大家。这一点,萧绎不知道。
  • 皇帝是世俗领袖,只能讲俗世,不可讲玄谈。更何况人人都在摩拳擦掌,只有萧绎在讲经,这无异于等死。
  • 决策是领导者自己的责任,总是把决策责任交出去,就一定会得到最坏决策。而萧绎每次决策,都要反复向不同的人咨询,然后选择最坏的。

 

卷第一百六十六 梁纪二十二(公元555年—556年,共2年)

  • 国家和人民的不幸,就是因为有萧绎这样心中只有权力和富贵,没有责任担当的混蛋皇帝
  • 有“求仁得仁” ,没有“求利得利” ,为什么呢?因为求仁得仁是有保障的,可能生,也可能死,但是“仁” ,我只要自己愿意做,就一定能做到,能得仁,能成仁。求利呢?也是可能生,可能死,但是“利” ,不一定能得到。仁义是自己可以控制的,利害生死,是上天安排的,自己控制不了。搞清楚这个哲学,就大仁大义大智慧了。
  • 人性的弱点,总觉得自己对别人有恩,别人欠自己人情,自己对别人的一丁点所谓帮助,都能记一辈子,而对别人的伤害呢,却全不察觉
  • 人不要认为自己对别人有恩,即使过去有恩,也要随时清零,以后的关系还得重新相处。人家愿意感恩就感恩,人家要是不认账,那也理所当然。

华杉讲透《资治通鉴》17---公司经营为价值观服务

发表于

卷第一百四十五 梁纪一(公元502年—504年,共3年)

 

 

  • 三年征战,浴血奋战的将士,都不如劝进的沈约和范云功劳大,这就是刘邦所言“功人”和“功狗”的区别了。 “功狗”只是像马仙琕说的那样,主人让咬谁就咬谁; “功人”则能识破天机,告诉主人该往哪儿咬,什么时候咬,怎么咬,咬下来之后怎么安排。

 

卷第一百四十六 梁纪二(公元505年—507年,共3年)

 

 

  • 不要轻视手握大权的年轻人。
  • 我们读史,不是去评判谁对谁错,而是代入自己,想想如果是我,我应该怎么做。
  • 没有固定立场,就容易被人蛊惑
  • 去就之际,往往就是决定个人命运的关键抉择
  •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万事不遂,都怪自己,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在自己身上找解决之道。因为你怪国家,怪“大环境” ,怪别人,都没有用,你搞不清别人是怎么回事,也改变不了别人,所以不要去猜测别人,你只能改变自己。

 

卷第一百四十七 梁纪三(公元508年—514年,共7年)

 

 

  • 打仗靠集中优势兵力,靠压倒性投入,怎么能要求以少胜多呢?那是小概率事件,不能赶上一次,就认为是理所当然,把它变成“考核指标” 。
  • 每个人都会痴心妄想,否则就没有“痴心妄想”这个成语了。痴心妄想,就是人性。
  • 君子之强,有自己的独立人格、独立价值、独立格局,能得到别人的帮助,却不把任何人当靠山。如果你的“强”来自于“倚” ,来自于靠山,那你离了他连活命都做不到。你的靠山如果一时不太稳,晃了一晃,你就摔下山崖了;你的靠山如果和别的山摩擦摩擦,蹭了一下,你就血肉模糊了;你的靠山如果倒了,你就被埋葬了。所以靠山靠山,靠得再大都是冰山。
  • 当国家有道,君子一定是立于朝堂,不能立于朝堂,那是你没本事。当国家无道,如果你还立于朝堂,那你就是同流合污,和昏君奸臣一起干坏事,所以君子一定要退隐。退隐,等待下一任君主
  • 领导不要跟下属比赛,搞得人家难做。如果忍不住要比,你就要放下领导身份,不能跟人计较。
  • 以利为利,只会求利得害

 

卷第一百四十九 梁纪五(公元519年—523年,共5年)

 

 

  • 宰相起于州郡,猛士起于卒伍

 

卷第一百五十 梁纪六(公元524年—525年,共2年)

 

 

  • 对于高层,需要长期激励;对于基层,偏向短期激励。对于战场上的士兵,分分钟都会死亡,必须短期激励,及时激励。要赏罚,就要把每一个人的表现都观察记录得很清楚,很公平

 

卷第一百五十一 梁纪七(公元526年—527年,共2年)

 

 

  • 我们要有一个原则,就是不管我听到什么,甚至亲眼看到什么,我都不信。只相信自己的是非善恶的大原则,只做历史判断,不做现实判断。
  • 《吕氏春秋》记载,孔子和弟子们被困于陈、蔡之间,七天没有见过米饭了。颜回去搞了一些米回来,煮饭给老师吃。孔子睡午觉醒来,正好看见颜回从锅里先抓一把饭放嘴里自己先吃了。孔子心都凉透了, “哎呀我的妈呀!苍天啊!大地啊!连颜回都偷食啊!我真是不能再相信这个世界了!”过了一会儿,颜回盛饭进来献给老师,孔子心里有疙瘩,故意试探说: “我刚才睡午觉,梦见祖先了,这些‘洁净的食品’,正好用来祭祀祖先吧!”颜回说: “哎呀!不行!这饭已经不干净了!刚才有灰尘掉进锅里,我用手把灰尘抓出来,又不舍得扔掉,自己连灰带饭吃掉了。 ”孔子大为震动,说: “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 ”我们都相信自己亲眼所见,而亲眼所见的,也不能信!那么自己内心做一个衡量判断吧,而判断也不可靠!同学们记下这件事,知人不易啊!
  • 我们应该相信什么呢?相信自己,坚守自己的原则,所谓“求仁得仁” ,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做事,不要去管别人怎么样。
  • 从公司经营角度来说,经营为价值观服务,就是求仁得仁;价值观为经营服务,就是没有价值观。求仁,就是追求自己的价值观,得仁,就是我已经践行了自己的价值观,已得其所,止于至善,不论得到什么结果也无怨无悔。
  • 不可理喻的人、不可理喻的事很多,经常都会碰到,你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只能怀疑他们是不是神经搭错线了。

 

卷第一百五十二 梁纪八(公元528年,共1年)

 

 

  • 人们都想解决问题,却不知道,你解决问题的举措,会制造出更大的问题。
  • 有脑子的人,思考问题和行动决策一以贯之
  • 一以贯之,就是他的观点、立场、追求、做法都始终不变。所谓求仁得仁,不管形势有利还是不利,不管结果如何都不改变,因为任何事情对他来说都没有他一以贯之的“道”更重要,放弃了自己的道,一切都没有意义。
  • 不要高估自己对别人的贡献和恩德

 

卷第一百五十三 梁纪九(公元529年,共1年)

 

 

  • 聪明人不能避免骄傲,但是绝不能懈怠懒惰。
  • 人性天生会夸大自己的作用,而低估他人和时运、环境的影响。成功了都是因为自己了不起,失败了则归纠于大环境不好,运气不好,手下人不好。而成败的真因往往相反,成功是因为运气和别人的支持,失败则全是自己的责任。
  • 聪明人,或者取得了成就的人,都容易骄傲,这很难避免。但是不管你多么骄傲,你一定不能骄怠,不能懈怠,不能懒惰,不能安于享乐,一定要勤奋,永远保持勤奋!
  • 要取得成功,并且保持一生不败,需要具备三大性格品质:聪明、勤奋、人品好!聪明是天生的,也可以通过勤奋获得,只是比天生聪明的人晚十年八年,也没关系。但是勤奋必须终身保持,一懈怠,就落后了。而你的人品,就是你的环境。
  • 要决策,就要做自己的旁观者
  • 所有的决策,都有情绪的参与,此外就是受别人影响。
  • 我们要决策,要做自己的旁观者,观察自己的初心、本谋、情绪,观察自己如何受他人影响,才能拨开精神的迷雾,找到正确的道路。

 

卷第一百五十四 梁纪十(公元530年,共1年)

 

 

  • 他有两大致命性格,一是嫉贤妒能,见不得别人的意见被采纳;二是要钱不要命,舍不得给人钱。这就完了。
  • 古代英雄豪杰,能推赤心置人腹中,必有威望以服其心,智力足以制其命,然后才能推心置腹,让有疑虑的人安心

 

卷第一百五十五 梁纪十一(公元531年—532年,共2年)

 

 

  • 中国讲究“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谁说了算谁就说,只在自己说了算的范围内说话,自己说了不算的范围,说了算的人真心来征求意见,我就说;他不问,我就不说,省得给别人添乱,给自己招祸。
  • 一个军阀的部队,如果突然开始军纪严明,对百姓秋毫无犯,他就不是要抢钱抢粮抢地盘,而是视天下百姓为自己人,立志要夺天下当皇帝了。
  • 我们对待一个人,首先不是看他怎么待我,而是要问我怎么待他。
  • 人的第一个毛病,就是老去评判别人是好人还是坏人,而不是关注自己要做一个好人。
  • 人的第二个毛病,是往往因为人家做了一件坏事,更有甚者,是听了别人说他一句坏话,就否定他。这是巨大的弱点,而且非常普遍。
  • 很多人以为古人迷信,其实完全不是,儒家就完全不迷信,官方也从来不迷信,所有祭天祭地祭祖宗的行为,都是政治活动,不是迷信活动。
  • 祭祀,是为了崇德报恩,不是为了求福避祸。崇德报恩而祭,是礼,是本分;求福避祸而祭,就是谄媚。
  • 人跟人没法比,好人不知道坏人有多坏,坏人不知道好人有多好!
  • 历史评论,往往是用现代的观念去看古代,我的“讲透资治通鉴”相反,更多的是用古代的观念来看现代。因为我觉得,用现代观念看古代,看不清;用古代观念来看现代,反而看得清。
  • 宫廷政治,皇帝的个人意志是决定性的,而谁最接近皇帝,谁就能影响皇帝的意志,差不多就可以分享皇帝的权力
  • 上天跟谁都不亲,谁有德,他就眷顾谁。
  • 世上没有“大功告成”这回事,永远都有挑战,永远都在孕育覆亡之祸,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是这样简单的道理。

华杉讲透《资治通鉴》16---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发表于

 卷第一百四十六 梁纪二(公元505年—507年,共3年)

  • 不要轻视手握大权的年轻人
  • 我们读史,不是去评判谁对谁错,而是代入自己,想想如果是我,我应该怎么做。
  • 没有固定立场,就容易被人蛊惑
  • 去就之际,往往就是决定个人命运的关键抉择
  •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万事不遂,都怪自己,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在自己身上找解决之道。因为你怪国家,怪“大环境” ,怪别人,都没有用,你搞不清别人是怎么回事,也改变不了别人,所以不要去猜测别人,你只能改变自己。

 卷第一百四十七 梁纪三(公元508年—514年,共7年)

  • 打仗靠集中优势兵力,靠压倒性投入,怎么能要求以少胜多呢?那是小概率事件,不能赶上一次,就认为是理所当然,把它变成“考核指标” 。
  • 每个人都会痴心妄想,否则就没有“痴心妄想”这个成语了。痴心妄想,就是人性。
  • 君子之强,有自己的独立人格、独立价值、独立格局,能得到别人的帮助,却不把任何人当靠山。如果你的“强”来自于“倚” ,来自于靠山,那你离了他连活命都做不到。你的靠山如果一时不太稳,晃了一晃,你就摔下山崖了;你的靠山如果和别的山摩擦摩擦,蹭了一下,你就血肉模糊了;你的靠山如果倒了,你就被埋葬了。所以靠山靠山,靠得再大都是冰山。
  • 当国家有道,君子一定是立于朝堂,不能立于朝堂,那是你没本事。当国家无道,如果你还立于朝堂,那你就是同流合污,和昏君奸臣一起干坏事,所以君子一定要退隐。退隐,等待下一任君主
  • 领导不要跟下属比赛,搞得人家难做。如果忍不住要比,你就要放下领导身份,不能跟人计较。
  • 以利为利,只会求利得害

 卷第一百四十九 梁纪五(公元519年—523年,共5年)

  • 宰相起于州郡,猛士起于卒伍

 卷第一百五十 梁纪六(公元524年—525年,共2年)

  • 对于高层,需要长期激励;对于基层,偏向短期激励。对于战场上的士兵,分分钟都会死亡,必须短期激励,及时激励。要赏罚,就要把每一个人的表现都观察记录得很清楚,很公平

 卷第一百五十一 梁纪七(公元526年—527年,共2年)

  • 我们要有一个原则,就是不管我听到什么,甚至亲眼看到什么,我都不信。只相信自己的是非善恶的大原则,只做历史判断,不做现实判断。
  • 《吕氏春秋》记载,孔子和弟子们被困于陈、蔡之间,七天没有见过米饭了。颜回去搞了一些米回来,煮饭给老师吃。孔子睡午觉醒来,正好看见颜回从锅里先抓一把饭放嘴里自己先吃了。孔子心都凉透了, “哎呀我的妈呀!苍天啊!大地啊!连颜回都偷食啊!我真是不能再相信这个世界了!”过了一会儿,颜回盛饭进来献给老师,孔子心里有疙瘩,故意试探说: “我刚才睡午觉,梦见祖先了,这些‘洁净的食品’,正好用来祭祀祖先吧!”颜回说: “哎呀!不行!这饭已经不干净了!刚才有灰尘掉进锅里,我用手把灰尘抓出来,又不舍得扔掉,自己连灰带饭吃掉了。 ”孔子大为震动,说: “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 ”我们都相信自己亲眼所见,而亲眼所见的,也不能信!那么自己内心做一个衡量判断吧,而判断也不可靠!同学们记下这件事,知人不易啊!
  • 我们应该相信什么呢?相信自己,坚守自己的原则,所谓“求仁得仁” ,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做事,不要去管别人怎么样。
  • 从公司经营角度来说,经营为价值观服务,就是求仁得仁;价值观为经营服务,就是没有价值观。求仁,就是追求自己的价值观,得仁,就是我已经践行了自己的价值观,已得其所,止于至善,不论得到什么结果也无怨无悔。

 卷第一百五十二 梁纪八(公元528年,共1年)

  • 人们都想解决问题,却不知道,你解决问题的举措,会制造出更大的问题。
  • 有脑子的人,思考问题和行动决策一以贯之
  • 一以贯之,就是他的观点、立场、追求、做法都始终不变。所谓求仁得仁,不管形势有利还是不利,不管结果如何都不改变,因为任何事情对他来说都没有他一以贯之的“道”更重要,放弃了自己的道,一切都没有意义
  • 不要高估自己对别人的贡献和恩德

 卷第一百五十三 梁纪九(公元529年,共1年)

  • 聪明人不能避免骄傲,但是绝不能懈怠懒惰
  • 人性天生会夸大自己的作用,而低估他人和时运、环境的影响。成功了都是因为自己了不起,失败了则归纠于大环境不好,运气不好,手下人不好。而成败的真因往往相反,成功是因为运气和别人的支持,失败则全是自己的责任。
  • 聪明人,或者取得了成就的人,都容易骄傲,这很难避免。但是不管你多么骄傲,你一定不能骄怠,不能懈怠,不能懒惰,不能安于享乐,一定要勤奋,永远保持勤奋!
  • 要取得成功,并且保持一生不败,需要具备三大性格品质:聪明、勤奋、人品好!聪明是天生的,也可以通过勤奋获得,只是比天生聪明的人晚十年八年,也没关系。但是勤奋必须终身保持,一懈怠,就落后了。而你的人品,就是你的环境。
  • 要决策,就要做自己的旁观者
  • 所有的决策,都有情绪的参与,此外就是受别人影响。
  • 我们要决策,要做自己的旁观者,观察自己的初心、本谋、情绪,观察自己如何受他人影响,才能拨开精神的迷雾,找到正确的道路。

 卷第一百五十四 梁纪十(公元530年,共1年)

  • 他有两大致命性格,一是嫉贤妒能,见不得别人的意见被采纳;二是要钱不要命,舍不得给人钱。这就完了。
  • 古代英雄豪杰,能推赤心置人腹中,必有威望以服其心,智力足以制其命,然后才能推心置腹,让有疑虑的人安心

 卷第一百五十五 梁纪十一(公元531年—532年,共2年)

  • 中国讲究“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谁说了算谁就说,只在自己说了算的范围内说话,自己说了不算的范围,说了算的人真心来征求意见,我就说;他不问,我就不说,省得给别人添乱,给自己招祸。
  • 一个军阀的部队,如果突然开始军纪严明,对百姓秋毫无犯,他就不是要抢钱抢粮抢地盘,而是视天下百姓为自己人,立志要夺天下当皇帝了。
  • 我们对待一个人,首先不是看他怎么待我,而是要问我怎么待他。
  • 人的第一个毛病,就是老去评判别人是好人还是坏人,而不是关注自己要做一个好人。
  • 人的第二个毛病,是往往因为人家做了一件坏事,更有甚者,是听了别人说他一句坏话,就否定他。这是巨大的弱点,而且非常普遍。
  • 很多人以为古人迷信,其实完全不是,儒家就完全不迷信,官方也从来不迷信,所有祭天祭地祭祖宗的行为,都是政治活动,不是迷信活动。
  • 祭祀,是为了崇德报恩,不是为了求福避祸。崇德报恩而祭,是礼,是本分;求福避祸而祭,就是谄媚。
  • 人跟人没法比,好人不知道坏人有多坏,坏人不知道好人有多好!
  • 历史评论,往往是用现代的观念去看古代,我的“讲透资治通鉴”相反,更多的是用古代的观念来看现代。因为我觉得,用现代观念看古代,看不清;用古代观念来看现代,反而看得清。
  • 宫廷政治,皇帝的个人意志是决定性的,而谁最接近皇帝,谁就能影响皇帝的意志,差不多就可以分享皇帝的权力
  • 上天跟谁都不亲,谁有德,他就眷顾谁。
  • 世上没有“大功告成”这回事,永远都有挑战,永远都在孕育覆亡之祸,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是这样简单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