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杉讲透《资治通鉴》18---凡事不可势在必得

发表于

卷第一百五十六 梁纪十二(公元533年—534年,共2年)

  • 人要警惕自己的报复心
  • 每个人都可以对你好,也可以对你坏,一是形势决定,二是你自己的修养和行为决定,主要责任在你,不在他。
  • 《孙子兵法》说: “主不可怒而兴师,将不可愠而致战;合于利则动,不合于利则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国君不可以因为愤怒而兴师,将领不可因为愤怒而作战。有利益才行动,没有利益就停止。愤怒可以恢复到喜悦,气愤可以恢复到高兴,但亡国不可复存,人死不能复生。明君要慎重,良将要警惕,这才是安国全军之道啊!
  • 凡事不可势在必得,最后得到的人,都不是当初势在必得的人。一开始就势在必得的人,往往死得最快。谋事在人,成事在天,随时要准备妥协。强行以人力成事,不懂得妥协,就是自杀,这都是千百年历史反反复复的教训。
  • 再说说信任的道理,谁都不可信,是因为你自己不可信。所谓知行合一,如果你自己不是一个值得他人信赖的人,你就永远不可能理解什么叫信任,也就进入谁都不可信的恶劣生态了。

 

卷第一百五十七 梁纪十三(公元535年—537年,共3年)

  • 不要去参与别人亲人之间的矛盾
  • 情绪影响决策,决定命运。
  • 什么事都有连锁反应,决策时要多往后想几步

 

卷第一百五十八 梁纪十四(公元538年—544年,共7年)

  • 为人臣者,要始终站在老板的立场,做一件事情,要考虑是否符合老板的利益,老板是否希望我这样做,老板希望我怎么做,这才是忠臣。
  • 做事不要搞特殊化,要随大流
  • 我们学习所谓“成功人士” ,什么都可以学,但是学不到他的运气。所有的成功都有运气的参与。他成功了,因为他有运气。

 

卷第一百五十九 梁纪十五(公元545年—546年,共2年)

  • 人们总是在形势对自己有利的时候谋求最大的要价,但是你要价越高,以后风险就越大。
  • 老板的错误是不解决问题,只解决提出问题的人
  • 攻城是下策,不得已而为之
  • 对下属有知遇之恩能让其更忠心

 

卷第一百六十 梁纪十六(公元547年,共1年)

  • 永远不要认为你一定能驾驭谁
  • 侯景就是那种俗话说的“养不家的人” ,无论你对他多好,他都不会跟你做一家人;无论这个家多好,他都在找下一家。这样的人不能收,萧衍却接收了他,就要闯下大祸了。

 

卷第一百六十一 梁纪十七(公元548年,共1年)

  • 出了问题,买单止损就是智慧;想翻本就会输得精光。
  • 不要跟耳根子软的人合作
  • 萧衍心软,耳根子更软,谁在他跟前,他就爱谁,敌人在他跟前说点好话,他也能爱敌人。至于不在眼前的人,就眼不见为不存在,他考虑不到。这样的人,除非你跟他睡在一起,否则你永远不知道他的下一个主意是什么。遇到这样的人,要马上放弃他,远离他,不要跟他有合作。
  • 这样的人很多,比如我们会听人讲: “我们这么大的公司,能差你这点钱吗? ”听到这话你赶紧转身就走,他一分钱也掏不出来。
  • 作为领导者,要允许下属犯错误,要让下属不必为工作上的错误承担责任。这样才能鼓励大家把自己的错误暴露出来。这是一种领导力智慧。
  • 军事家克劳塞维茨也有类似说法:与其在复杂的巧计上胜过敌人,不如在简单直接的行动上始终走在敌人前面。
  • 死要面子的人会为自己的面子而死

 

卷第一百六十二 梁纪十八(公元549年,共1年)

  • 英雄的出现有助于凝聚和团结,因为英雄会去团结所有人,团结全国人民。不团结的话,不管多少人,都是一盘散沙,会如同迷途的羔羊,任人宰割。
  • 至于侯景,他是无耻流氓,什么性格弱点也没有,也没有任何底线,人至贱,则无敌。
  • 小孩掌大权,特别敏感在意的就是能否得到尊重
  • 读史要代入自己模拟做决断
  • 所谓正义,就是你的良知告诉自己也会那样去做,不可只用于要求别人。
  • 领导者一定要尊重左右

 

卷第一百六十三 梁纪十九(公元550年,共1年)

  • 没有什么能让人一劳永逸
  • 未来无法预测,什么样的坏事都可能发生,所以,一刻也不能松懈,一刻也不能停止努力!还是那两句话:没有什么是理所应当的,一切都难得可贵;没有什么是一劳永逸的,一切都需要不断获取
  • 随意加重对坏事的处罚是在破坏法治

 

卷第一百六十四 梁纪二十(公元551年—552年,共2年)

  • 这就是兵法的原理,谁也打不败谁,都是自己败的。所谓胜利,只是“不失敌之所败” ,当敌人自己失败的时候,你不要错过摘取胜利果实的时机而已。
  • 作为领导者,最重要的就是给下属安全感,跟随你有安全感,他才能一切为你着想。
  • 还有一个道理,为什么说谁也打不败谁,因为你根本不知道你真正的对手是谁,也不知道他什么时候从哪里冒出来。侯景此时哪里能知道,最后打败他的是陈霸先!所以,一切都在于修炼自己,不在于敌人。
  • 在需要熟悉的情况当中,最重要的是要熟悉每个人的工作表现,因为这样才能准确地赏罚,准确地赏罚,才能有正确的激励,组织才有战斗力。
  • 曾国藩刚开始负责讨伐太平天国时,从没打过仗,就读《孙子兵法》 ,看见书上说将道,要“智信仁勇严” ,他觉得自己不合格。后来打仗时间长了,自己总结出两个字:廉、明。他说,廉是廉洁。士兵们对哪个将领会用兵,并没有什么判断力。但是,在银钱上的事,都十分敏感在意,你如果自己钱财上干净,他就服你。明,是看得明,就是对每个人都看得明,攻城的时候,谁冲在最前面,第一个冲上去的,谁在旁边协助他的,谁看见危险往后躲的,都看得明,这样赏罚就明,部队就有战斗力。有了廉明,智信仁勇严自然就有了。
  • 军事也好,人生也好,重要的是不败,而不是战胜,这不是赌徒能理解的。
  • 世上的灾难,不论是加之于他人的,还是招到自己头上的,大多是一个“贪”字作怪。读者要仔细体会。

 

卷第一百六十五 梁纪二十一(公元553年—554年,共2年)

  • 所有的失败,都是自己败的,自己内部败的。你自己不败,别人不能把你怎么样
  • 萧绎举了一大堆兄弟友爱的典故,但他自己内心,并无一丝一毫兄弟之情,这是普遍的现象,道理讲得义正词严,声情并茂,但是,都是说给别人听,用来要求别人的,自己毫不挂心,也不知道惭愧。
  • 我很喜欢观察人花钱,我在很多人花钱的那一刻,见到过“心如刀绞”的气场。英雄难过美人关,其实美人关不算啥,金钱关才是最难的,不信你看他能不能给那美人钱!一说钱,就连美人也不要了。
  • 轻财好义,视钱财如粪土,这是英雄的基本素质。这一关过不了的人,最好不要出来混。
  • 自弃之人,往往是死于舒适,因为他走不出自己的舒适区,就死在舒适区,他是重度拖延症患者,没有行动力。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萧绎是死于忧患安乐二合一。
  • 领导力的核心是凝聚力。作为领导者,你时时刻刻要知道自己有没有凝聚大家。这一点,萧绎不知道。
  • 皇帝是世俗领袖,只能讲俗世,不可讲玄谈。更何况人人都在摩拳擦掌,只有萧绎在讲经,这无异于等死。
  • 决策是领导者自己的责任,总是把决策责任交出去,就一定会得到最坏决策。而萧绎每次决策,都要反复向不同的人咨询,然后选择最坏的。

 

卷第一百六十六 梁纪二十二(公元555年—556年,共2年)

  • 国家和人民的不幸,就是因为有萧绎这样心中只有权力和富贵,没有责任担当的混蛋皇帝
  • 有“求仁得仁” ,没有“求利得利” ,为什么呢?因为求仁得仁是有保障的,可能生,也可能死,但是“仁” ,我只要自己愿意做,就一定能做到,能得仁,能成仁。求利呢?也是可能生,可能死,但是“利” ,不一定能得到。仁义是自己可以控制的,利害生死,是上天安排的,自己控制不了。搞清楚这个哲学,就大仁大义大智慧了。
  • 人性的弱点,总觉得自己对别人有恩,别人欠自己人情,自己对别人的一丁点所谓帮助,都能记一辈子,而对别人的伤害呢,却全不察觉
  • 人不要认为自己对别人有恩,即使过去有恩,也要随时清零,以后的关系还得重新相处。人家愿意感恩就感恩,人家要是不认账,那也理所当然。

华杉讲透《资治通鉴》17---公司经营为价值观服务

发表于

卷第一百四十五 梁纪一(公元502年—504年,共3年)

 

 

  • 三年征战,浴血奋战的将士,都不如劝进的沈约和范云功劳大,这就是刘邦所言“功人”和“功狗”的区别了。 “功狗”只是像马仙琕说的那样,主人让咬谁就咬谁; “功人”则能识破天机,告诉主人该往哪儿咬,什么时候咬,怎么咬,咬下来之后怎么安排。

 

卷第一百四十六 梁纪二(公元505年—507年,共3年)

 

 

  • 不要轻视手握大权的年轻人。
  • 我们读史,不是去评判谁对谁错,而是代入自己,想想如果是我,我应该怎么做。
  • 没有固定立场,就容易被人蛊惑
  • 去就之际,往往就是决定个人命运的关键抉择
  •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万事不遂,都怪自己,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在自己身上找解决之道。因为你怪国家,怪“大环境” ,怪别人,都没有用,你搞不清别人是怎么回事,也改变不了别人,所以不要去猜测别人,你只能改变自己。

 

卷第一百四十七 梁纪三(公元508年—514年,共7年)

 

 

  • 打仗靠集中优势兵力,靠压倒性投入,怎么能要求以少胜多呢?那是小概率事件,不能赶上一次,就认为是理所当然,把它变成“考核指标” 。
  • 每个人都会痴心妄想,否则就没有“痴心妄想”这个成语了。痴心妄想,就是人性。
  • 君子之强,有自己的独立人格、独立价值、独立格局,能得到别人的帮助,却不把任何人当靠山。如果你的“强”来自于“倚” ,来自于靠山,那你离了他连活命都做不到。你的靠山如果一时不太稳,晃了一晃,你就摔下山崖了;你的靠山如果和别的山摩擦摩擦,蹭了一下,你就血肉模糊了;你的靠山如果倒了,你就被埋葬了。所以靠山靠山,靠得再大都是冰山。
  • 当国家有道,君子一定是立于朝堂,不能立于朝堂,那是你没本事。当国家无道,如果你还立于朝堂,那你就是同流合污,和昏君奸臣一起干坏事,所以君子一定要退隐。退隐,等待下一任君主
  • 领导不要跟下属比赛,搞得人家难做。如果忍不住要比,你就要放下领导身份,不能跟人计较。
  • 以利为利,只会求利得害

 

卷第一百四十九 梁纪五(公元519年—523年,共5年)

 

 

  • 宰相起于州郡,猛士起于卒伍

 

卷第一百五十 梁纪六(公元524年—525年,共2年)

 

 

  • 对于高层,需要长期激励;对于基层,偏向短期激励。对于战场上的士兵,分分钟都会死亡,必须短期激励,及时激励。要赏罚,就要把每一个人的表现都观察记录得很清楚,很公平

 

卷第一百五十一 梁纪七(公元526年—527年,共2年)

 

 

  • 我们要有一个原则,就是不管我听到什么,甚至亲眼看到什么,我都不信。只相信自己的是非善恶的大原则,只做历史判断,不做现实判断。
  • 《吕氏春秋》记载,孔子和弟子们被困于陈、蔡之间,七天没有见过米饭了。颜回去搞了一些米回来,煮饭给老师吃。孔子睡午觉醒来,正好看见颜回从锅里先抓一把饭放嘴里自己先吃了。孔子心都凉透了, “哎呀我的妈呀!苍天啊!大地啊!连颜回都偷食啊!我真是不能再相信这个世界了!”过了一会儿,颜回盛饭进来献给老师,孔子心里有疙瘩,故意试探说: “我刚才睡午觉,梦见祖先了,这些‘洁净的食品’,正好用来祭祀祖先吧!”颜回说: “哎呀!不行!这饭已经不干净了!刚才有灰尘掉进锅里,我用手把灰尘抓出来,又不舍得扔掉,自己连灰带饭吃掉了。 ”孔子大为震动,说: “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 ”我们都相信自己亲眼所见,而亲眼所见的,也不能信!那么自己内心做一个衡量判断吧,而判断也不可靠!同学们记下这件事,知人不易啊!
  • 我们应该相信什么呢?相信自己,坚守自己的原则,所谓“求仁得仁” ,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做事,不要去管别人怎么样。
  • 从公司经营角度来说,经营为价值观服务,就是求仁得仁;价值观为经营服务,就是没有价值观。求仁,就是追求自己的价值观,得仁,就是我已经践行了自己的价值观,已得其所,止于至善,不论得到什么结果也无怨无悔。
  • 不可理喻的人、不可理喻的事很多,经常都会碰到,你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只能怀疑他们是不是神经搭错线了。

 

卷第一百五十二 梁纪八(公元528年,共1年)

 

 

  • 人们都想解决问题,却不知道,你解决问题的举措,会制造出更大的问题。
  • 有脑子的人,思考问题和行动决策一以贯之
  • 一以贯之,就是他的观点、立场、追求、做法都始终不变。所谓求仁得仁,不管形势有利还是不利,不管结果如何都不改变,因为任何事情对他来说都没有他一以贯之的“道”更重要,放弃了自己的道,一切都没有意义。
  • 不要高估自己对别人的贡献和恩德

 

卷第一百五十三 梁纪九(公元529年,共1年)

 

 

  • 聪明人不能避免骄傲,但是绝不能懈怠懒惰。
  • 人性天生会夸大自己的作用,而低估他人和时运、环境的影响。成功了都是因为自己了不起,失败了则归纠于大环境不好,运气不好,手下人不好。而成败的真因往往相反,成功是因为运气和别人的支持,失败则全是自己的责任。
  • 聪明人,或者取得了成就的人,都容易骄傲,这很难避免。但是不管你多么骄傲,你一定不能骄怠,不能懈怠,不能懒惰,不能安于享乐,一定要勤奋,永远保持勤奋!
  • 要取得成功,并且保持一生不败,需要具备三大性格品质:聪明、勤奋、人品好!聪明是天生的,也可以通过勤奋获得,只是比天生聪明的人晚十年八年,也没关系。但是勤奋必须终身保持,一懈怠,就落后了。而你的人品,就是你的环境。
  • 要决策,就要做自己的旁观者
  • 所有的决策,都有情绪的参与,此外就是受别人影响。
  • 我们要决策,要做自己的旁观者,观察自己的初心、本谋、情绪,观察自己如何受他人影响,才能拨开精神的迷雾,找到正确的道路。

 

卷第一百五十四 梁纪十(公元530年,共1年)

 

 

  • 他有两大致命性格,一是嫉贤妒能,见不得别人的意见被采纳;二是要钱不要命,舍不得给人钱。这就完了。
  • 古代英雄豪杰,能推赤心置人腹中,必有威望以服其心,智力足以制其命,然后才能推心置腹,让有疑虑的人安心

 

卷第一百五十五 梁纪十一(公元531年—532年,共2年)

 

 

  • 中国讲究“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谁说了算谁就说,只在自己说了算的范围内说话,自己说了不算的范围,说了算的人真心来征求意见,我就说;他不问,我就不说,省得给别人添乱,给自己招祸。
  • 一个军阀的部队,如果突然开始军纪严明,对百姓秋毫无犯,他就不是要抢钱抢粮抢地盘,而是视天下百姓为自己人,立志要夺天下当皇帝了。
  • 我们对待一个人,首先不是看他怎么待我,而是要问我怎么待他。
  • 人的第一个毛病,就是老去评判别人是好人还是坏人,而不是关注自己要做一个好人。
  • 人的第二个毛病,是往往因为人家做了一件坏事,更有甚者,是听了别人说他一句坏话,就否定他。这是巨大的弱点,而且非常普遍。
  • 很多人以为古人迷信,其实完全不是,儒家就完全不迷信,官方也从来不迷信,所有祭天祭地祭祖宗的行为,都是政治活动,不是迷信活动。
  • 祭祀,是为了崇德报恩,不是为了求福避祸。崇德报恩而祭,是礼,是本分;求福避祸而祭,就是谄媚。
  • 人跟人没法比,好人不知道坏人有多坏,坏人不知道好人有多好!
  • 历史评论,往往是用现代的观念去看古代,我的“讲透资治通鉴”相反,更多的是用古代的观念来看现代。因为我觉得,用现代观念看古代,看不清;用古代观念来看现代,反而看得清。
  • 宫廷政治,皇帝的个人意志是决定性的,而谁最接近皇帝,谁就能影响皇帝的意志,差不多就可以分享皇帝的权力
  • 上天跟谁都不亲,谁有德,他就眷顾谁。
  • 世上没有“大功告成”这回事,永远都有挑战,永远都在孕育覆亡之祸,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是这样简单的道理。

华杉讲透《资治通鉴》16---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发表于

 卷第一百四十六 梁纪二(公元505年—507年,共3年)

  • 不要轻视手握大权的年轻人
  • 我们读史,不是去评判谁对谁错,而是代入自己,想想如果是我,我应该怎么做。
  • 没有固定立场,就容易被人蛊惑
  • 去就之际,往往就是决定个人命运的关键抉择
  •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万事不遂,都怪自己,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在自己身上找解决之道。因为你怪国家,怪“大环境” ,怪别人,都没有用,你搞不清别人是怎么回事,也改变不了别人,所以不要去猜测别人,你只能改变自己。

 卷第一百四十七 梁纪三(公元508年—514年,共7年)

  • 打仗靠集中优势兵力,靠压倒性投入,怎么能要求以少胜多呢?那是小概率事件,不能赶上一次,就认为是理所当然,把它变成“考核指标” 。
  • 每个人都会痴心妄想,否则就没有“痴心妄想”这个成语了。痴心妄想,就是人性。
  • 君子之强,有自己的独立人格、独立价值、独立格局,能得到别人的帮助,却不把任何人当靠山。如果你的“强”来自于“倚” ,来自于靠山,那你离了他连活命都做不到。你的靠山如果一时不太稳,晃了一晃,你就摔下山崖了;你的靠山如果和别的山摩擦摩擦,蹭了一下,你就血肉模糊了;你的靠山如果倒了,你就被埋葬了。所以靠山靠山,靠得再大都是冰山。
  • 当国家有道,君子一定是立于朝堂,不能立于朝堂,那是你没本事。当国家无道,如果你还立于朝堂,那你就是同流合污,和昏君奸臣一起干坏事,所以君子一定要退隐。退隐,等待下一任君主
  • 领导不要跟下属比赛,搞得人家难做。如果忍不住要比,你就要放下领导身份,不能跟人计较。
  • 以利为利,只会求利得害

 卷第一百四十九 梁纪五(公元519年—523年,共5年)

  • 宰相起于州郡,猛士起于卒伍

 卷第一百五十 梁纪六(公元524年—525年,共2年)

  • 对于高层,需要长期激励;对于基层,偏向短期激励。对于战场上的士兵,分分钟都会死亡,必须短期激励,及时激励。要赏罚,就要把每一个人的表现都观察记录得很清楚,很公平

 卷第一百五十一 梁纪七(公元526年—527年,共2年)

  • 我们要有一个原则,就是不管我听到什么,甚至亲眼看到什么,我都不信。只相信自己的是非善恶的大原则,只做历史判断,不做现实判断。
  • 《吕氏春秋》记载,孔子和弟子们被困于陈、蔡之间,七天没有见过米饭了。颜回去搞了一些米回来,煮饭给老师吃。孔子睡午觉醒来,正好看见颜回从锅里先抓一把饭放嘴里自己先吃了。孔子心都凉透了, “哎呀我的妈呀!苍天啊!大地啊!连颜回都偷食啊!我真是不能再相信这个世界了!”过了一会儿,颜回盛饭进来献给老师,孔子心里有疙瘩,故意试探说: “我刚才睡午觉,梦见祖先了,这些‘洁净的食品’,正好用来祭祀祖先吧!”颜回说: “哎呀!不行!这饭已经不干净了!刚才有灰尘掉进锅里,我用手把灰尘抓出来,又不舍得扔掉,自己连灰带饭吃掉了。 ”孔子大为震动,说: “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 ”我们都相信自己亲眼所见,而亲眼所见的,也不能信!那么自己内心做一个衡量判断吧,而判断也不可靠!同学们记下这件事,知人不易啊!
  • 我们应该相信什么呢?相信自己,坚守自己的原则,所谓“求仁得仁” ,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做事,不要去管别人怎么样。
  • 从公司经营角度来说,经营为价值观服务,就是求仁得仁;价值观为经营服务,就是没有价值观。求仁,就是追求自己的价值观,得仁,就是我已经践行了自己的价值观,已得其所,止于至善,不论得到什么结果也无怨无悔。

 卷第一百五十二 梁纪八(公元528年,共1年)

  • 人们都想解决问题,却不知道,你解决问题的举措,会制造出更大的问题。
  • 有脑子的人,思考问题和行动决策一以贯之
  • 一以贯之,就是他的观点、立场、追求、做法都始终不变。所谓求仁得仁,不管形势有利还是不利,不管结果如何都不改变,因为任何事情对他来说都没有他一以贯之的“道”更重要,放弃了自己的道,一切都没有意义
  • 不要高估自己对别人的贡献和恩德

 卷第一百五十三 梁纪九(公元529年,共1年)

  • 聪明人不能避免骄傲,但是绝不能懈怠懒惰
  • 人性天生会夸大自己的作用,而低估他人和时运、环境的影响。成功了都是因为自己了不起,失败了则归纠于大环境不好,运气不好,手下人不好。而成败的真因往往相反,成功是因为运气和别人的支持,失败则全是自己的责任。
  • 聪明人,或者取得了成就的人,都容易骄傲,这很难避免。但是不管你多么骄傲,你一定不能骄怠,不能懈怠,不能懒惰,不能安于享乐,一定要勤奋,永远保持勤奋!
  • 要取得成功,并且保持一生不败,需要具备三大性格品质:聪明、勤奋、人品好!聪明是天生的,也可以通过勤奋获得,只是比天生聪明的人晚十年八年,也没关系。但是勤奋必须终身保持,一懈怠,就落后了。而你的人品,就是你的环境。
  • 要决策,就要做自己的旁观者
  • 所有的决策,都有情绪的参与,此外就是受别人影响。
  • 我们要决策,要做自己的旁观者,观察自己的初心、本谋、情绪,观察自己如何受他人影响,才能拨开精神的迷雾,找到正确的道路。

 卷第一百五十四 梁纪十(公元530年,共1年)

  • 他有两大致命性格,一是嫉贤妒能,见不得别人的意见被采纳;二是要钱不要命,舍不得给人钱。这就完了。
  • 古代英雄豪杰,能推赤心置人腹中,必有威望以服其心,智力足以制其命,然后才能推心置腹,让有疑虑的人安心

 卷第一百五十五 梁纪十一(公元531年—532年,共2年)

  • 中国讲究“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谁说了算谁就说,只在自己说了算的范围内说话,自己说了不算的范围,说了算的人真心来征求意见,我就说;他不问,我就不说,省得给别人添乱,给自己招祸。
  • 一个军阀的部队,如果突然开始军纪严明,对百姓秋毫无犯,他就不是要抢钱抢粮抢地盘,而是视天下百姓为自己人,立志要夺天下当皇帝了。
  • 我们对待一个人,首先不是看他怎么待我,而是要问我怎么待他。
  • 人的第一个毛病,就是老去评判别人是好人还是坏人,而不是关注自己要做一个好人。
  • 人的第二个毛病,是往往因为人家做了一件坏事,更有甚者,是听了别人说他一句坏话,就否定他。这是巨大的弱点,而且非常普遍。
  • 很多人以为古人迷信,其实完全不是,儒家就完全不迷信,官方也从来不迷信,所有祭天祭地祭祖宗的行为,都是政治活动,不是迷信活动。
  • 祭祀,是为了崇德报恩,不是为了求福避祸。崇德报恩而祭,是礼,是本分;求福避祸而祭,就是谄媚。
  • 人跟人没法比,好人不知道坏人有多坏,坏人不知道好人有多好!
  • 历史评论,往往是用现代的观念去看古代,我的“讲透资治通鉴”相反,更多的是用古代的观念来看现代。因为我觉得,用现代观念看古代,看不清;用古代观念来看现代,反而看得清。
  • 宫廷政治,皇帝的个人意志是决定性的,而谁最接近皇帝,谁就能影响皇帝的意志,差不多就可以分享皇帝的权力
  • 上天跟谁都不亲,谁有德,他就眷顾谁。
  • 世上没有“大功告成”这回事,永远都有挑战,永远都在孕育覆亡之祸,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是这样简单的道理。

华杉讲透《资治通鉴》15---赏罚要及时

发表于

 卷第一百三十五 齐纪一(公元479年—483年,共5年)

  • 一个人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却喜欢冒犯上级的,很少。不喜欢冒犯上级,却喜欢作乱的,那从来没有过。
  • 学会与问题共存,带着问题前进。不是所有问题都需要解决,因为解决问题的代价可能很大,而且会制造出新的问题。
  • 为国立功,那是人臣本分,不要给自己定价,要随时归零。

 卷第一百三十六 齐纪二(公元484年—489年,共6年)

  • 一个社会,上层阶层应该承担更大责任,才能领导下层阶层。皇亲国戚全部免除赋税徭役,成为寄生虫,这是很不好的文化。
  • 书籍是“人类总智慧”的集合,你有天大的才华,也大不过过去所有人的总和。所以,你在哪个领域耕耘,就应该首先学习掌握这个领域的人类总智慧,要早早立志,确定学习方向,才能有成果,有效率。
  • 小孩子不懂事,没有自制力,就要靠大人管束他,强迫他,盯着他,守着他学习,不能说两句就算了,要花时间在他身上。
  • 士大夫集团,跟中世纪欧洲的行业工会一样,是一个垄断组织,垄断工作机会,这是核心利益,皇帝也碰不得。

 卷第一百三十七 齐纪三(公元490年—492年,共3年)

  • 有句古话,叫作“疏不间亲” ,就是关系疏远的人不要掺和人家亲人之间的事,如果掺和,只能说好,不能说坏。
  • 人都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你对他好,就激励他向好;你对他坏,就刺激他更坏。所以,当他对你坏的时候,不要轻易对等报复,或加倍惩罚,而是对他一如既往地好,让他转变过来。如果他执迷不悟,再采取断然措施,也不再来回纠结。这就是拓跋宏的胸怀和张礼所言宰辅的对策。

 卷第一百三十八 齐纪四(公元493年,共1年)

  • 好的政治、领导人并不让人民感动。相反,如果法制健全,建设完备,人人自便,那人民都感觉不到领导人存在。
  • 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

 卷第一百三十九 齐纪五(公元494年,共1年)

  • 交错朋友,误人一生
  •  “赏不逾时,欲民速得为善之利也。罚不迁列,欲民速睹为不善之害也。 ”这是讲赏罚要及时,做好事的利益,让他马上得到;做坏事的惩罚,让大家马上看到。如果不能及时,效果就要大打折扣。
  • 今天的企业社会,员工随时就另投明主了,三年考绩也太长,最多一年,就要给个说法。
  • 忠臣不计个人得失,始终坚持自己的意见;奸臣则是一切服务于个人得失,观察皇帝的意思,附和皇帝。人都喜欢跟自己意见一致的人,所以奸臣永远得到皇帝喜欢。附和甚至鼓励皇帝的错误意见,即便最终结果是错的,因为是皇帝带的头,也没有责任,而且和皇帝有患难之交的感情。
  • 忠臣有立场,有观点;奸臣没有立场,没有观点,一切投其所好,见机行事。忠臣公忠体国,奸臣包赚不赔。

 卷第一百四十 齐纪六(公元495年—496年,共2年)

  • 人类普遍存在认知缺陷,容易被正向的事物激励,不可能的事,只要符合他的期望,他就会认为有可能,
  • 成就来自修养,越大的成就,越是靠修养。因为小成就靠个人本领,大成就靠众人支持,最大的成就靠你不认识的、看不见的、想不到的人,他们都发自内心地以支持你、成就你为乐,这完全来自你的修养,修养就是天爵。这也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 孔子说,领导者如果自己行得正,不待下令,那事自己就行了。领导者如果自己行不正,他下命令,也没人听。

 卷第一百四十一 齐纪七(公元497年—498年,共2年)

  • 每个人的生命安全,都需要自己小心谨慎,不断获取,每一天都是自己挣来的。
  • 成功的关键,是要认识自己的“超级弱点” ,防范自己的超级弱点,避开自己的超级弱点。
  • 不义之人,总是看见别人的不义,看自己都是义。守义之人,总是看见别人的义,而每天在自己身上找不义之处。

 卷第一百四十二 齐纪八(公元499年,共1年)

  • 人们会在他已经下注的地方继续下注。如果他曾经对一个人太好,不管对方多么令他失望,他都会继续对他好。因为如果不继续对他好,已经在他身上倾注的感情——也就是投资——就白费了。
  • 一定要尊重自己的儿子,习惯性轻视自己的儿子,是很多人不知不觉的毛病,就是总有长辈看晚辈的眼光,像对小孩子一样
  • 人可以真诚,但是不能天真。然而真诚的人,往往会犯天真的毛病。
  • 一切都是命运的安排,不是我们的主观努力所能决定的,我们只能放弃大部分欲望,全力保一个最不坏的目标,而不能追求最好。因为追求最好的风险太大,与所得完全不对等。要追求利益最小化,也就是活命就行;不能追求利益最大化。

 卷第一百四十三 齐纪九(公元500年,共1年)

  • 学会闭嘴,这事很难!人们都热衷于胡乱指导别人,所以有事也不要随便问人意见。
  • 我们得以成功,不是因为我们很强,而是因为对手太蠢。千万不要以为自己有多大本事,下回遇上一个智力正常的,我们可能就输了。
  • 有拖延症的人,对什么事都喜欢说“还来得及”或者“还没到时候” 。也就是说,只有到了来不及的时候,他才会考虑行动。而这时候又已经来不及了,行动也没用,他就放弃了。和这样的人共事,如果你不能强迫、推动他,就只能把自己憋屈死。

 卷第一百四十四 齐纪十(公元501年,共1年)

  • 大人物也会犯超级愚蠢的错误,这是个心理学问题。他能自动屏蔽一切最简单的道理,只按自己的一厢情愿来思考。
  • 每个人都在做事,但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就很难。萧衍就是始终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人。
  • 皇帝最难得的,是有“纯臣” ,什么叫纯臣呢?就是“思无邪” ,一心一意为国尽忠。

华杉讲透《资治通鉴》14---有恩必报,施恩必忘

发表于

卷第一百二十四 宋纪六(公元442年—446年,共5年)

  • 好的政治,好的政府,好的治理,都是奢侈品!能赶上好时代,就是幸运。
  • 名将不一定是因为会打仗,往往是因为他分钱分得好,所以人人愿意为他死战!
  • 君子如履薄冰,小人什么都敢干君子戒慎恐惧,小人无所忌惮。君子如履薄冰,小人什么都敢干。
  • 君子、小人对待自己前途命运的区别,就在一个侥幸心理。
  • 只要是自己所期待的,他就会相信。而如果是不符合自己期待的反例,再怎么证据确凿,他也会找理由把证据排除。
  • 读书与不读书,是两个世界。不读书的人,只有自己有限的人生经验,而读书的人,则能获得前人的所有经验。
  • 《资治通鉴》的主旨,是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读书关键在于进德,磨炼自己的性情,提高自己的修养,这是我们从范晔身上要吸取的教训。

 卷第一百二十五 宋纪七(公元447年—450年,共4年)

  • 你解决问题的举措,总会制造出新的问题,可能比你解决掉的那个问题更大!
  • 成功人士的过分自信是历史的悲剧
  • 人都会膨胀,崔浩就膨胀了,人都希望什么事按自己的意志来办,膨胀了之后,就会越加放大这一人性,眼里看不见别人
  • 学问不是懂得什么,而是一种行为准则。
  • 所谓价值观,就是我真的会这样去做。而我们大多数人,所谓的价值观,根本就不是自己的价值观。一说都有自己的价值观,一做都是眼前利益观。

 卷第一百二十六 宋纪八(公元451年—452年,共2年)

  • 克劳塞维茨说,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没有政治解决,战争就只有损失,没有收益。
  • 处理一个问题,不是看之前发生的事“该”怎么处理,而是看这样处理之后,对之后其他人的行为有什么影响。

 卷第一百二十七 宋纪九(公元453年,共1年)

  • 当我们有一个秘密,绝对不能跟任何人说,尤其是不要告诉你认为“告诉他没事”的人
  • 再好的朋友,也不要把你的秘密告诉他,除非你需要他参与,或者对他有什么价值。

 卷第一百二十八 宋纪十(公元454年—458年,共5年)

  • 知命的君子,不会立身于危墙之下,自取覆压之祸
  • 天下既不可强夺,也不可智取,都是顺势而为,机会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就像刘骏取得帝位,也是命运使然,不是他处心积虑抢夺来的。
  • “尽其在我,听其在天” ,就是尽心知命。尽自己的正心诚意,尽自己的努力,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有什么结果,就接受什么结果。天降我以福,顺而受之;天降我以祸,也顺而受之。我只是遵道而行,顺受其正。
  • 劝人向善,不听就算。人各有命,别把别人的未来,当成自己的责任。
  • 对待朋友,你如果太烦琐,逼促他,就会反而被疏远。向君王进谏,他不听,就应该自己走开;引导朋友向善,他不听,就应该停止。
  • 感情不能考验,要讲感情,你只能问自己对别人的感情,不能考验别人对你的感情。考验本身就是一件伤感情的事。
  • 人的底气,在于自己知道自己,不在于有没有别人理解。
  • 多自省,想想你怎么看自己;别老关注别人怎么看自己。关注自己怎么看自己,就是教育自己,修养自己,养浩然正气,顶天立地。关注别人怎么看自己,就是敷衍修饰,纸糊的形象, “皇帝的新衣” ,一戳就破。
  • 现在这样的人很多,一个员工,他认为上级应该提拔他,却提拔了别人,于是就对老板有怨愤,要辞职,辞职报告一提出来呢,老板马上就批了。从此,他就走上了人生的下坡路。

 卷第一百二十九 宋纪十一(公元459年—464年,共6年)

  • 所以恩怨、恩仇,没有恩,就没有怨,没有恩,就没有仇。曾经有多大恩,就有多大怨,就有多大仇。
  • 代入自己,切己体察,想想自己,是不是你帮过谁你记得特清楚,谁帮过你,你可不一定记得。有一天他提醒你,你会想:我的天,他居然认为他帮了我多大忙!
  •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必须从自身修养开始,管理者最大的任务,不是管别人,是管住自己,率先垂范,自然上行下效,风行草偃。
  • 穷人发达了,要给子孙建立富人思维。像刘裕那样,已经是帝王家,就要建立帝王新气象,你却老跟子孙讲农家的事,身份、思维都错乱,没有用。

 卷第一百三十一 宋纪十三(公元466年,共1年)

  • 团结不是大家的事,而是一个人的事。两个人是没法团结的,只有一个人去团结另一个人。
  • 人们常常因为地位或钱财的分配而攀比争执,翻脸成仇,真是鼠目寸光!因为他们攀比、争执、翻脸的,都是跟自己一个阵营的,最近的、最亲的、最重要的人。外面那么多人都比你地位高,都比你钱多,你无所谓,自家同僚、朋友、兄弟比你钱多,比你地位高,你怎么就受不了呢?这就是人性的弱点。
  • 既然要夺天下,就应该明白,没有退路,你只能当自己已经死了,然后置之死地而后生,如果还想求生,根本就不应该参与。
  • 追求安全要有限度,不能追求绝对安全
  • 觉得自己被压抑,其实原因往往是自己总想压迫别人而已。没能压迫别人,就觉得自己被压抑了,一旦自以为机会来了,就开始压迫别人
  • 制定战略,应该是以不败为原则,要“利益最小化” ,不要“利益最大化” 。确保一个最低目标,把结果留给天命,则上不封顶。相反,如果总想利益最大化,追求一个最高目标,自以为“取法乎上,得乎其中” ,结果往往是下不保底。因为并没有什么逻辑能保证,你取法乎上,至少能得其中,可能其下都得不到。

 卷第一百三十二 宋纪十四(公元467年—470年,共4年)

  • 人性都是趋利避害,但人性的弱点,就是只看见利,看不见害;而且明摆着没有利,他也能一厢情愿地看出利来,而明摆着有害呢,他还能心怀侥幸,或者掩耳盗铃。总之不把自己作死,是决不罢休的。
  • 在语言中, “积极形容词”与“消极形容词”的使用是不对称的,人天生会使用正面的词汇,就像我们会问一个孩子“聪不聪明”不会问他“笨不笨” 。
  • 在修辞学中,把“使人愉悦”作为说服的重要手段,因为他愉悦就会赞成,不高兴就会反对,和事物本身关系不大,主要是情绪。
  • 诱骗一个人往往是非常容易的,你只要正向激励他,他就会上你的当。旁人看他,怎么这个当都上!但是对他来说,上当的过程,就是一种幸福,因为他始终得到正向激励。
  • 人类的灾难和祸患,都是因为要追求一个完美结局。人们没有智慧,就是总要思考哪个选择最好,而不是思考哪个选择最不坏。还是我前面讲的乐观假设和悲观假设的道理。学会悲观假设思维,可以避开好多祸坑。
  • 学会接受失败,是人生重要的功课
  • 失去的,就是已经失去了。要重新开始,就要在新的形势下重新思考。这也是经济学的“沉没成本”原理,已经沉没了,别想“捞回来” 。

 卷第一百三十三 宋纪十五(公元471年—475年,共5年)

  • 世上没有绝对安全,追求绝对安全,必定带来更大的代价。我们必须与问题共存,带着问题前进,而不要试图去解决所有问题,因为你解决问题的举措,会制造出更大的问题。
  • 一代人只做一代人的事,不要试图给子孙后代安排一个温室花园,他们有他们的挑战,你想在生前都给他们安排好,那是不可能的,这是痴心妄想,也搞错了方向。
  • 一个文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家族,就是一个习惯共同体。
  • 一个民族的历史传承下来,我们的人生,也不过是在模仿我们的祖先。
  • 成功人士一定要牢记一个简单的道理,比起仰慕你,为能亲近你而激动万分来说,拉你下马更能给“小孩子”带来成就感和满足感。
  • 斯宾格勒说,历史就是野蛮征服文明,再被文明同化的过程。

 卷第一百三十四 宋纪十六(公元476年—478年,共3年)

  • 不想承担责任,你就退位远走。要在那个位置,就必须牢牢掌握权力。万事只能选一头,失败的人,大多是因为他两头都要。
  • 有时候,决策不是考虑未来怎么做,而是今天怎么做才有未来。
  • 有恩必报,施恩必忘,才是轻松自在
  • 正确的问题,不是“什么样的朋友不能交” ,而是“我不能做什么样的人” 。你自己把标准立好了,自然就会交到什么样的朋友。如果只去要求别人,而不省察自己,永远不能进步。
  • 不是该交什么样的朋友,而是我们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朋友
  • 我们要学到的是,当过去不如你的朋友超过了你,要马上调整自己的心态和位置。
  • 人性有三大弱点:懒惰症、拖延症、侥幸症,这三个弱点往往是配套的,我称之为“懒惰拖延侥幸综合征” ,人人都有,大抵人生失败,病根都在这儿。
  • 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如果你平时没有养,对他们没有恩,这兵你就不好用。怎么养呢?曹操说要“厮养” ,厮,就是耳鬓厮磨,是同吃同住同劳动,这才叫带兵。
  • 要处罚人,通常你需要有两个资本,一是你对他有恩,二是你所要求的,自己率先垂范都已做到。如果光是靠赏罚就能做领导,那岂不是太简单了?
  • 有的时候,有错也不能罚!甚至要反过来,鼓励大家暴露自己的错误。为什么呢?因为你罚,大家就会掩盖错误,不让你知道,就不会被处罚,最后错误积累越来越大,直到崩盘。
  • 不懂得施恩于人的,都有一个特点,总觉得大家都欠他的。
  • 历史上这些人物,搞到家破人亡,都是一个原因:他们总想得到一个最好的结局,而不是求一个最不坏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