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杉讲透《资治通鉴》19 ---不要贪心,不要不服

发表于

卷第一百六十七 陈纪一(公元557年—559年,共3年)

  • 不服就是罪,不服下一代是特别危险的罪。
  • 每当世界改变,总有一些人拒绝接受,选择留在过去的世界,因为那里是自己的舒适区。这是一种害人害己的幻觉。
  • 所有的历史都是选择性的,历史的意义,不在于事实,而在于其象征。
  • 身怀利器,杀心自起。有刀就想杀人,有才就想说话,有德就想指责别人,都是人性的本能,也是修养不够。
  • 曾国藩在讲孝悌时,专门讲过这个问题,不要说些话让别人觉得你好、你对,你兄弟不好、不对。这是修行“兄友弟恭”最难做到的。
  • 做个好人,但不要有好人优越感。
  • 军事以不败为先,余孝顷本来已经得胜,但他为了夺取更大的胜利,拒绝周迪的请和,最后自己反而被周迪生擒,这就是个教训。
  • 原文: “酣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未或不亡。 ”承担大任者,没资格享受生活。岂止是没资格享受生活,连“陶冶情操”的资格都没有。为什么呢?因为你要干工作,而干工作需要专注、钻研,不能分心,不能松懈。一旦分心,投入钻研工作的时间就不够;而如果松懈呢,马上就要出问题。
  • 没有一个统治者不想把国家搞好,但是,有的统治者一是自己管不住自己的各种欲望,二是国家利益和自己的利益有冲突,所以最后很多统治者都搞不好国家,甚至于亡国。
  • 不占他人便宜,这是很重要的品德。
  • 读历史,不要只读宏大叙事,因为宏大叙事和我们普通人没多大关系。读这些小事上的“前言往行” ,才是自己的读书积德,资“自”通鉴。

 

卷第一百六十八 陈纪二(公元560年—562年,共3年)

  • 我的工作也是咨询顾问,我认为,给出三个方案都是“耍流氓” ,我从来只给一个方案,因为我只有一个看法、一个意见、一个策略、一个行动。

 

卷第一百六十九 陈纪三(公元563年—566年,共4年)

  • 集体决策会提高风险偏好,本来自己不敢干的,高元海都说可以干,那就干了!
  • 总之,你有绝对信任的人,而你绝对信任的人又有他绝对信任的人,而且因为他只是转述你的话,危险性没有那么高,他的谨慎意识会比你更弱。这就很容易出事。所以,不该说的话,对任何人都不要说,而且想都不要想。
  • 子贡说,君子的过失,就像日食、月食一样,他犯错的时候,所有人都看见了。他改正错误的时候,所有人都仰望着。这话两层意思,一是你不要以为你犯错没有人知道,因为你高高在上,一举一动大家都看着;二是你犯错了也不要紧,只要你改正,还是万众仰望。
  • 永远不要记着自己对别人有什么功劳,那是自取其辱,而要有归零心态
  • 段韶所论,是一个“战略重心”问题。在复杂的战局中,要找到一个重心,把这个重心解决,其他的就不用解决,自然就瓦解了
  • 当头的,不要老是想谁是我信得过的人,而是要想我是不是一个大家信得过的人,大家信得过我什么呢?既然我是领导者,大家就是信得过我能带领他们取得胜利,取得荣华富贵。他们信得过我,我自然也信得过他们。这“信得过” ,是一个心理契约,向对方交付什么,换取什么,都很清楚。如果“我”已经信不过了,那契约就已经失效了,没有什么人信得过了。
  • 谥号是对君王的唯一约束,你在世时,一切权力都归你,你可以为所欲为,但是,你总得想想死后大家怎么给你盖棺定论吧
  • 不贪心的原则,就是比自己该拿的少拿一点,而且让所有人都相信,我绝对不拿,今天不拿,以后也不会拿。
  • 你必须服,真心服,还要“悦纳” ,喜悦地服,才能重建自己生存的生态。你不服,是觉得自己该得的,被别人夺去了,却忘了自己所谓该得的,也是当初夺了别人该得的。所以,没什么该不该得。人性的毛病,就是看自己都是正义,看别人都是非法。
  • 《资治通鉴》中讲述的个人命运的历史教训,来来回回就两个“不” :不要贪心,不要不服。有了这两个“不” ,就是所谓“大智慧”了。

 

卷第一百七十 陈纪四(公元567年—571年,共5年)

  • 为什么要读史?因为历史就是各种形势下的剧本套路,选项、人物、情节、结局都有固定模式,结局会有偶然性,但模式都是一样的。

 

卷第一百七十一 陈纪五(公元572年—574年,共3年)

  • 强的总是要打弱的,但你应该帮助弱的才对。你联合强者,那下一个被消灭的就是自己。
  • 我们每个人都是中人,易受身边人影响。人人都自以为有自主意志,其实都没有。所以,对人要制定政策,听谁的,不听谁的;和谁可以接触,和谁不要接触。因为接触一个人,就等于接受他的影响。
  • 要想传下家业,最重要的是你自己对儿子的陪伴。但“爸爸总是很忙” ,爸爸忙什么呢?忙到最后,继承人都没教育好,不是白忙一场吗?
  • 站队可以站错,但价值观不要出错。人各有立场,但是价值观标准是一样的。你能遵守共同价值,就能得到所有人的尊重。
  • 道德标准,只用于要求自己,不用于要求别人,对他人要零期望,只看他做到的部分,不看他没做到的部分;只看他好的地方,不看他不好的地方;只看他的优点,不看他的缺点。
  • 祭祀在中国历史中,更多的是政治活动,而不是宗教活动,更不允许各种邪教和迷信。

 

卷第一百七十二 陈纪六(公元575年—576年,共2年)

  • 所有的败局,都是自己败的,不是被别人打败的。
  • 善战者都是先管好自己,让自己不可被敌人战胜,然后等待敌人可以被战胜的时机。不可被战胜,完全在于自己;而什么时候能战胜敌人呢,则完全由敌人的情况决定。
  • 善战者的做法,是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同时,当敌人的败局形成的时候,他不会错失机会。
  • 一个人对一件事只能有一个观点,正确答案也只有一个,正确道路更只有一条。
  •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必须拼命努力,才能勉强留在原地,更别说进步了。要想退一步也行,只是会一退千里,丧家灭国。
  • 决策往往不需要理由,只需要情绪;分析也不需要逻辑,只是修辞引起的刺激反射。
  • 记住,在我们的决策背后,都是情绪;让我们激动的,都是修辞。我们的病就是不讲逻辑。知道自己有这病——这是人类的通病,是人类认知和分析判断能力的共同缺陷——才有可能去防止自己犯病。
  • 领导者对下属不能只有恩没有威
  • 世间就有这种人,他居于领导地位,把持着一切权力和财富,但是他什么也不干,死到临头也不能奋起行动,他最后的勇气,就是彻底放弃自己的责任。而实际上的权力和财富,他还是把持着,但是你已经没有理由找他要了

 

卷第一百七十三 陈纪七(公元577年—579年,共3年)

  • 信任有三大原理,判断谁可信谁不可信是最后一条。第一条是看自己,我自己是不是一个被大家所信任的人,如果我自信大家都信任我,那我基本上可以信任大多数人。
  • 第二条是看形势,看对方采取什么行动会对对方有利
  • 第三条才是具体判断谁可信,谁不可信,这一条最不重要,因为人会变。
  • 《大学》说: “一人定国。 ”君王一个人,就能决定整个国家和全国人民的命运。一个好皇帝死了,一个坏皇帝继位,国家就天翻地覆,翻了个个儿。下一个皇帝是好是坏,对国家来说,就像是一次“开盲盒”的豪赌。
  • 王阳明说,人人都有良知,暴君也知道自己做得不对,只是他改正不了
  • 你的力量来源于你自己积的德,不是父亲传给你,就都是你的了。
  • 未来无法预测,趋势有必然,但最终结果都是偶然。

 

卷第一百七十四 陈纪八(公元580年,共1年)

  • 一个人的事业大小,往往由他的修养决定,这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杨坚就是典型案例。
  • 遇上请客吃饭,绝对不能客气,绝对不能讲任何情面。很多人就是利用你的情面来让你让步,甚至取你性命。所以,关键时候,撕破脸很重要,因为你的脸面已经成为对方攻击你的掩护。
  • 这是人类认知力的共性缺陷——一厢情愿,总是被正面的情绪所激励,而选择性忽视负面信息
  • 看问题,关键在于你能往后看几步。韦孝宽布置的事情,开始时大家看不懂,等到成果显现,这才惊服,这是由于人们只看到眼前那一步,而看不到韦孝宽所看到的后面几步。人和人的差距,就在这里。

 

卷第一百七十五 陈纪九(公元581年—583年,共3年)

  • 领导者最大的职责,是培养新的领导者;大臣的职责,是举荐贤才。反过来,嫉贤妒能,或者阻挡贤才晋升之路,就是一个组织里最大的恶。
  • 领导者永远要关注组织能力的成长,而不是个人能力。
  • 管治他人,原则应该是凡是能不管的都不要管,只管非管不可的。但实际情况往往相反,凡是能管的领导者都要管,管到实在管不了为止。这是人的本性:控制他人。

 

卷第一百七十六 陈纪十(公元584年—588年,共5年)

  • 人的修养,就一个“诚”字,唯有君王一片至诚,臣子才能有赤诚之心,团结一致,忠诚为国。皇帝心怀鬼胎,则所有人都做不了人,只能做鬼。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