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杉讲透《资治通鉴》16---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发表于

 卷第一百四十六 梁纪二(公元505年—507年,共3年)

  • 不要轻视手握大权的年轻人
  • 我们读史,不是去评判谁对谁错,而是代入自己,想想如果是我,我应该怎么做。
  • 没有固定立场,就容易被人蛊惑
  • 去就之际,往往就是决定个人命运的关键抉择
  •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万事不遂,都怪自己,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在自己身上找解决之道。因为你怪国家,怪“大环境” ,怪别人,都没有用,你搞不清别人是怎么回事,也改变不了别人,所以不要去猜测别人,你只能改变自己。

 卷第一百四十七 梁纪三(公元508年—514年,共7年)

  • 打仗靠集中优势兵力,靠压倒性投入,怎么能要求以少胜多呢?那是小概率事件,不能赶上一次,就认为是理所当然,把它变成“考核指标” 。
  • 每个人都会痴心妄想,否则就没有“痴心妄想”这个成语了。痴心妄想,就是人性。
  • 君子之强,有自己的独立人格、独立价值、独立格局,能得到别人的帮助,却不把任何人当靠山。如果你的“强”来自于“倚” ,来自于靠山,那你离了他连活命都做不到。你的靠山如果一时不太稳,晃了一晃,你就摔下山崖了;你的靠山如果和别的山摩擦摩擦,蹭了一下,你就血肉模糊了;你的靠山如果倒了,你就被埋葬了。所以靠山靠山,靠得再大都是冰山。
  • 当国家有道,君子一定是立于朝堂,不能立于朝堂,那是你没本事。当国家无道,如果你还立于朝堂,那你就是同流合污,和昏君奸臣一起干坏事,所以君子一定要退隐。退隐,等待下一任君主
  • 领导不要跟下属比赛,搞得人家难做。如果忍不住要比,你就要放下领导身份,不能跟人计较。
  • 以利为利,只会求利得害

 卷第一百四十九 梁纪五(公元519年—523年,共5年)

  • 宰相起于州郡,猛士起于卒伍

 卷第一百五十 梁纪六(公元524年—525年,共2年)

  • 对于高层,需要长期激励;对于基层,偏向短期激励。对于战场上的士兵,分分钟都会死亡,必须短期激励,及时激励。要赏罚,就要把每一个人的表现都观察记录得很清楚,很公平

 卷第一百五十一 梁纪七(公元526年—527年,共2年)

  • 我们要有一个原则,就是不管我听到什么,甚至亲眼看到什么,我都不信。只相信自己的是非善恶的大原则,只做历史判断,不做现实判断。
  • 《吕氏春秋》记载,孔子和弟子们被困于陈、蔡之间,七天没有见过米饭了。颜回去搞了一些米回来,煮饭给老师吃。孔子睡午觉醒来,正好看见颜回从锅里先抓一把饭放嘴里自己先吃了。孔子心都凉透了, “哎呀我的妈呀!苍天啊!大地啊!连颜回都偷食啊!我真是不能再相信这个世界了!”过了一会儿,颜回盛饭进来献给老师,孔子心里有疙瘩,故意试探说: “我刚才睡午觉,梦见祖先了,这些‘洁净的食品’,正好用来祭祀祖先吧!”颜回说: “哎呀!不行!这饭已经不干净了!刚才有灰尘掉进锅里,我用手把灰尘抓出来,又不舍得扔掉,自己连灰带饭吃掉了。 ”孔子大为震动,说: “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 ”我们都相信自己亲眼所见,而亲眼所见的,也不能信!那么自己内心做一个衡量判断吧,而判断也不可靠!同学们记下这件事,知人不易啊!
  • 我们应该相信什么呢?相信自己,坚守自己的原则,所谓“求仁得仁” ,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做事,不要去管别人怎么样。
  • 从公司经营角度来说,经营为价值观服务,就是求仁得仁;价值观为经营服务,就是没有价值观。求仁,就是追求自己的价值观,得仁,就是我已经践行了自己的价值观,已得其所,止于至善,不论得到什么结果也无怨无悔。

 卷第一百五十二 梁纪八(公元528年,共1年)

  • 人们都想解决问题,却不知道,你解决问题的举措,会制造出更大的问题。
  • 有脑子的人,思考问题和行动决策一以贯之
  • 一以贯之,就是他的观点、立场、追求、做法都始终不变。所谓求仁得仁,不管形势有利还是不利,不管结果如何都不改变,因为任何事情对他来说都没有他一以贯之的“道”更重要,放弃了自己的道,一切都没有意义
  • 不要高估自己对别人的贡献和恩德

 卷第一百五十三 梁纪九(公元529年,共1年)

  • 聪明人不能避免骄傲,但是绝不能懈怠懒惰
  • 人性天生会夸大自己的作用,而低估他人和时运、环境的影响。成功了都是因为自己了不起,失败了则归纠于大环境不好,运气不好,手下人不好。而成败的真因往往相反,成功是因为运气和别人的支持,失败则全是自己的责任。
  • 聪明人,或者取得了成就的人,都容易骄傲,这很难避免。但是不管你多么骄傲,你一定不能骄怠,不能懈怠,不能懒惰,不能安于享乐,一定要勤奋,永远保持勤奋!
  • 要取得成功,并且保持一生不败,需要具备三大性格品质:聪明、勤奋、人品好!聪明是天生的,也可以通过勤奋获得,只是比天生聪明的人晚十年八年,也没关系。但是勤奋必须终身保持,一懈怠,就落后了。而你的人品,就是你的环境。
  • 要决策,就要做自己的旁观者
  • 所有的决策,都有情绪的参与,此外就是受别人影响。
  • 我们要决策,要做自己的旁观者,观察自己的初心、本谋、情绪,观察自己如何受他人影响,才能拨开精神的迷雾,找到正确的道路。

 卷第一百五十四 梁纪十(公元530年,共1年)

  • 他有两大致命性格,一是嫉贤妒能,见不得别人的意见被采纳;二是要钱不要命,舍不得给人钱。这就完了。
  • 古代英雄豪杰,能推赤心置人腹中,必有威望以服其心,智力足以制其命,然后才能推心置腹,让有疑虑的人安心

 卷第一百五十五 梁纪十一(公元531年—532年,共2年)

  • 中国讲究“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谁说了算谁就说,只在自己说了算的范围内说话,自己说了不算的范围,说了算的人真心来征求意见,我就说;他不问,我就不说,省得给别人添乱,给自己招祸。
  • 一个军阀的部队,如果突然开始军纪严明,对百姓秋毫无犯,他就不是要抢钱抢粮抢地盘,而是视天下百姓为自己人,立志要夺天下当皇帝了。
  • 我们对待一个人,首先不是看他怎么待我,而是要问我怎么待他。
  • 人的第一个毛病,就是老去评判别人是好人还是坏人,而不是关注自己要做一个好人。
  • 人的第二个毛病,是往往因为人家做了一件坏事,更有甚者,是听了别人说他一句坏话,就否定他。这是巨大的弱点,而且非常普遍。
  • 很多人以为古人迷信,其实完全不是,儒家就完全不迷信,官方也从来不迷信,所有祭天祭地祭祖宗的行为,都是政治活动,不是迷信活动。
  • 祭祀,是为了崇德报恩,不是为了求福避祸。崇德报恩而祭,是礼,是本分;求福避祸而祭,就是谄媚。
  • 人跟人没法比,好人不知道坏人有多坏,坏人不知道好人有多好!
  • 历史评论,往往是用现代的观念去看古代,我的“讲透资治通鉴”相反,更多的是用古代的观念来看现代。因为我觉得,用现代观念看古代,看不清;用古代观念来看现代,反而看得清。
  • 宫廷政治,皇帝的个人意志是决定性的,而谁最接近皇帝,谁就能影响皇帝的意志,差不多就可以分享皇帝的权力
  • 上天跟谁都不亲,谁有德,他就眷顾谁。
  • 世上没有“大功告成”这回事,永远都有挑战,永远都在孕育覆亡之祸,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是这样简单的道理。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