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一百二十四 宋纪六(公元442年—446年,共5年)
- 好的政治,好的政府,好的治理,都是奢侈品!能赶上好时代,就是幸运。
- 名将不一定是因为会打仗,往往是因为他分钱分得好,所以人人愿意为他死战!
- 君子如履薄冰,小人什么都敢干君子戒慎恐惧,小人无所忌惮。君子如履薄冰,小人什么都敢干。
- 君子、小人对待自己前途命运的区别,就在一个侥幸心理。
- 只要是自己所期待的,他就会相信。而如果是不符合自己期待的反例,再怎么证据确凿,他也会找理由把证据排除。
- 读书与不读书,是两个世界。不读书的人,只有自己有限的人生经验,而读书的人,则能获得前人的所有经验。
- 《资治通鉴》的主旨,是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读书关键在于进德,磨炼自己的性情,提高自己的修养,这是我们从范晔身上要吸取的教训。
卷第一百二十五 宋纪七(公元447年—450年,共4年)
- 你解决问题的举措,总会制造出新的问题,可能比你解决掉的那个问题更大!
- 成功人士的过分自信是历史的悲剧
- 人都会膨胀,崔浩就膨胀了,人都希望什么事按自己的意志来办,膨胀了之后,就会越加放大这一人性,眼里看不见别人
- 学问不是懂得什么,而是一种行为准则。
- 所谓价值观,就是我真的会这样去做。而我们大多数人,所谓的价值观,根本就不是自己的价值观。一说都有自己的价值观,一做都是眼前利益观。
卷第一百二十六 宋纪八(公元451年—452年,共2年)
- 克劳塞维茨说,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没有政治解决,战争就只有损失,没有收益。
- 处理一个问题,不是看之前发生的事“该”怎么处理,而是看这样处理之后,对之后其他人的行为有什么影响。
卷第一百二十七 宋纪九(公元453年,共1年)
- 当我们有一个秘密,绝对不能跟任何人说,尤其是不要告诉你认为“告诉他没事”的人
- 再好的朋友,也不要把你的秘密告诉他,除非你需要他参与,或者对他有什么价值。
卷第一百二十八 宋纪十(公元454年—458年,共5年)
- 知命的君子,不会立身于危墙之下,自取覆压之祸
- 天下既不可强夺,也不可智取,都是顺势而为,机会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就像刘骏取得帝位,也是命运使然,不是他处心积虑抢夺来的。
- “尽其在我,听其在天” ,就是尽心知命。尽自己的正心诚意,尽自己的努力,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有什么结果,就接受什么结果。天降我以福,顺而受之;天降我以祸,也顺而受之。我只是遵道而行,顺受其正。
- 劝人向善,不听就算。人各有命,别把别人的未来,当成自己的责任。
- 对待朋友,你如果太烦琐,逼促他,就会反而被疏远。向君王进谏,他不听,就应该自己走开;引导朋友向善,他不听,就应该停止。
- 感情不能考验,要讲感情,你只能问自己对别人的感情,不能考验别人对你的感情。考验本身就是一件伤感情的事。
- 人的底气,在于自己知道自己,不在于有没有别人理解。
- 多自省,想想你怎么看自己;别老关注别人怎么看自己。关注自己怎么看自己,就是教育自己,修养自己,养浩然正气,顶天立地。关注别人怎么看自己,就是敷衍修饰,纸糊的形象, “皇帝的新衣” ,一戳就破。
- 现在这样的人很多,一个员工,他认为上级应该提拔他,却提拔了别人,于是就对老板有怨愤,要辞职,辞职报告一提出来呢,老板马上就批了。从此,他就走上了人生的下坡路。
卷第一百二十九 宋纪十一(公元459年—464年,共6年)
- 所以恩怨、恩仇,没有恩,就没有怨,没有恩,就没有仇。曾经有多大恩,就有多大怨,就有多大仇。
- 代入自己,切己体察,想想自己,是不是你帮过谁你记得特清楚,谁帮过你,你可不一定记得。有一天他提醒你,你会想:我的天,他居然认为他帮了我多大忙!
-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必须从自身修养开始,管理者最大的任务,不是管别人,是管住自己,率先垂范,自然上行下效,风行草偃。
- 穷人发达了,要给子孙建立富人思维。像刘裕那样,已经是帝王家,就要建立帝王新气象,你却老跟子孙讲农家的事,身份、思维都错乱,没有用。
卷第一百三十一 宋纪十三(公元466年,共1年)
- 团结不是大家的事,而是一个人的事。两个人是没法团结的,只有一个人去团结另一个人。
- 人们常常因为地位或钱财的分配而攀比争执,翻脸成仇,真是鼠目寸光!因为他们攀比、争执、翻脸的,都是跟自己一个阵营的,最近的、最亲的、最重要的人。外面那么多人都比你地位高,都比你钱多,你无所谓,自家同僚、朋友、兄弟比你钱多,比你地位高,你怎么就受不了呢?这就是人性的弱点。
- 既然要夺天下,就应该明白,没有退路,你只能当自己已经死了,然后置之死地而后生,如果还想求生,根本就不应该参与。
- 追求安全要有限度,不能追求绝对安全
- 觉得自己被压抑,其实原因往往是自己总想压迫别人而已。没能压迫别人,就觉得自己被压抑了,一旦自以为机会来了,就开始压迫别人
- 制定战略,应该是以不败为原则,要“利益最小化” ,不要“利益最大化” 。确保一个最低目标,把结果留给天命,则上不封顶。相反,如果总想利益最大化,追求一个最高目标,自以为“取法乎上,得乎其中” ,结果往往是下不保底。因为并没有什么逻辑能保证,你取法乎上,至少能得其中,可能其下都得不到。
卷第一百三十二 宋纪十四(公元467年—470年,共4年)
- 人性都是趋利避害,但人性的弱点,就是只看见利,看不见害;而且明摆着没有利,他也能一厢情愿地看出利来,而明摆着有害呢,他还能心怀侥幸,或者掩耳盗铃。总之不把自己作死,是决不罢休的。
- 在语言中, “积极形容词”与“消极形容词”的使用是不对称的,人天生会使用正面的词汇,就像我们会问一个孩子“聪不聪明”不会问他“笨不笨” 。
- 在修辞学中,把“使人愉悦”作为说服的重要手段,因为他愉悦就会赞成,不高兴就会反对,和事物本身关系不大,主要是情绪。
- 诱骗一个人往往是非常容易的,你只要正向激励他,他就会上你的当。旁人看他,怎么这个当都上!但是对他来说,上当的过程,就是一种幸福,因为他始终得到正向激励。
- 人类的灾难和祸患,都是因为要追求一个完美结局。人们没有智慧,就是总要思考哪个选择最好,而不是思考哪个选择最不坏。还是我前面讲的乐观假设和悲观假设的道理。学会悲观假设思维,可以避开好多祸坑。
- 学会接受失败,是人生重要的功课
- 失去的,就是已经失去了。要重新开始,就要在新的形势下重新思考。这也是经济学的“沉没成本”原理,已经沉没了,别想“捞回来” 。
卷第一百三十三 宋纪十五(公元471年—475年,共5年)
- 世上没有绝对安全,追求绝对安全,必定带来更大的代价。我们必须与问题共存,带着问题前进,而不要试图去解决所有问题,因为你解决问题的举措,会制造出更大的问题。
- 一代人只做一代人的事,不要试图给子孙后代安排一个温室花园,他们有他们的挑战,你想在生前都给他们安排好,那是不可能的,这是痴心妄想,也搞错了方向。
- 一个文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家族,就是一个习惯共同体。
- 一个民族的历史传承下来,我们的人生,也不过是在模仿我们的祖先。
- 成功人士一定要牢记一个简单的道理,比起仰慕你,为能亲近你而激动万分来说,拉你下马更能给“小孩子”带来成就感和满足感。
- 斯宾格勒说,历史就是野蛮征服文明,再被文明同化的过程。
卷第一百三十四 宋纪十六(公元476年—478年,共3年)
- 不想承担责任,你就退位远走。要在那个位置,就必须牢牢掌握权力。万事只能选一头,失败的人,大多是因为他两头都要。
- 有时候,决策不是考虑未来怎么做,而是今天怎么做才有未来。
- 有恩必报,施恩必忘,才是轻松自在
- 正确的问题,不是“什么样的朋友不能交” ,而是“我不能做什么样的人” 。你自己把标准立好了,自然就会交到什么样的朋友。如果只去要求别人,而不省察自己,永远不能进步。
- 不是该交什么样的朋友,而是我们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朋友
- 我们要学到的是,当过去不如你的朋友超过了你,要马上调整自己的心态和位置。
- 人性有三大弱点:懒惰症、拖延症、侥幸症,这三个弱点往往是配套的,我称之为“懒惰拖延侥幸综合征” ,人人都有,大抵人生失败,病根都在这儿。
- 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如果你平时没有养,对他们没有恩,这兵你就不好用。怎么养呢?曹操说要“厮养” ,厮,就是耳鬓厮磨,是同吃同住同劳动,这才叫带兵。
- 要处罚人,通常你需要有两个资本,一是你对他有恩,二是你所要求的,自己率先垂范都已做到。如果光是靠赏罚就能做领导,那岂不是太简单了?
- 有的时候,有错也不能罚!甚至要反过来,鼓励大家暴露自己的错误。为什么呢?因为你罚,大家就会掩盖错误,不让你知道,就不会被处罚,最后错误积累越来越大,直到崩盘。
- 不懂得施恩于人的,都有一个特点,总觉得大家都欠他的。
- 历史上这些人物,搞到家破人亡,都是一个原因:他们总想得到一个最好的结局,而不是求一个最不坏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