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杉讲透《资治通鉴》13---管好自己就能管好天下

发表于

卷第一百零五 晋纪二十七 (公元383年—384年,共2年)

  • 军队最大的危险,不在于交战,而在于撤退。因为一撤退,士兵就会没有斗志,指挥也有困难,敌人一旦追击,就容易崩溃。
  • 对于军事行动,最高领袖要避免自己直接做决策,因为最高领袖做决策,往往他的风险偏好会加大,领袖要脸面,而又没有人能问责于他。
  •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我们能控制的部分很少,我们只是尽自己的本分,然后听从命运的安排。
  • 什么是义?义者,宜也,该怎样就怎样。什么是“该”​?​“该”就是是非善恶,致良知,凭着大是大非的标准去做,勇往直前。
  • 我们怎么学习?就是从历史故事中学习。历史不在于其事实,而在于其象征,包括传说、隐喻和寓言,正是这些故事,不管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组成了这个社会的秩序和规则。
  • 整个局势中,我们能学到的有两点。
    一是凡事不能“期必”​,不能期待事物必然会怎样,而是要随时调整自己的站位。
    二是博弈论的思维方式,注意识别博弈中不同的参与方,而且随时会有人退出、有人加入。
  • 领导者容易有这种幻觉,觉得天下人都爱戴他,不知道大家都是被逼的
  • 升米恩,斗米仇,这是中国民间的常识智慧,对人不能无缘无故的太好。因为一个人得到太多之后,他的期望值就提高了,甚至资源条件也变了。
  • 什么是明智?英国思想家伯克说:​“明智者的所有目的,无非是避免最糟糕的结局。​”
  • 追求最好的结局,则下不保底;避免最坏的结局,则上不封顶。
  • 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避免最糟糕的结局,把最糟糕的可能性尽可能堵死,然后接受过去一切不可改变的经历,接受现在一切不可控制的事件,接受将来一切出乎预料的结果,并真心悦纳这种命运。

 卷第一百零六 晋纪二十八 (公元385年—386年,共2年)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领导者永远不能放下自己的责任,不能贪图安逸和快意人生。没有什么是理所应当,一切都是来之不易;没有什么是一劳永逸,一切都需要不断获取。
  • 有一个流行的问题,问什么是真正的奢侈品,说不是财富地位,而是健康的身体,云云。读史读多了,你会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奢侈品?是国家有一个好的政府!因为一个好的政府能让一切都好,一个坏的政府能搞到天下大乱,十室九空,赤地千里。
  • 人生最大的奢侈品,是遇上一个好的时代,而好的时代,就需要有好的政府。

 卷第一百零七 晋纪二十九 (公元387年—391年,共5年)

  • 祭神,是为了崇德报恩,不是为了求福避祸。崇德报恩而祭,是礼,是本分;求福避祸而祭,就是谄媚
  • 不要听“小报告”​,因为你是领导,管理工作是靠“大报告”​,任命官吏也是“大报告”​,如果在“大报告”之外,你还有一个“小报告”系统,首先是自毁长城,把自己的“大报告”系统破坏了
  • 好的管理,靠好的政策,好政策能让坏人变好,坏政策能让好人变坏,都在你自己身上,不用成天去分辨谁是好人、谁是坏人,谁是忠臣、谁是奸臣,那都是动态的。

 卷第一百零八 晋纪三十 (公元392年—396年,共5年)

  • 老板本身都有“成功人士的过分自信”​,会极大地高估自己的实力,相信本来不可能的事情,如果附和的人多了,还可能出现集体自欺欺人的情况,上上下下都信了,至少能让不信的人不敢说话。
  • 作为一个领导者,你周围的下属,或者“朋友”​,他们都想给你点建议,显示他们对你的关心,而这其中多数人是智商不够,也不负责任的。他的全部目的,就是展示他对你的关心,让你觉得他关心你而已。
  • 领导者的主要目标,是要让自己有能力承担更大的风险,因为我们做事业,本来就是“经营风险”​。
  • 随便给人“建议”​,也对自己的形象和信用有害,因为你的话不值钱。一定要“贵言”​。我们的话很金贵。
  • 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就是说,这人平时不说话,一说话必定说到要害上。
  • 所谓“道理”​,只是看问题的某一个角度,从这个角度看有道理而已,终究不过是“盲人摸象”​。决策者听人意见,如果不能识别道理背后的角度,是不是关键因素,真正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就会做出错误决策。
  • 将领最大的本领,不在于进攻时能上阵杀敌,而在于撤退时能全师而退,这都是军事常识。
  • 我们终此一生,都在和自己的惰性作斗争,偷得一刻安逸,就败到国破家亡。天道酬勤,要知行合一,守一个“勤”字。

 卷第一百零九 晋纪三十一 (公元397年,共1年)

  • 破坏决议的人最可恨, 这种人的特点有两个,一是议而不决,二是决而后议。
  • 谁也不能打败谁,失败者都是自己败的,一切都在自己,就是这个道理。失败本来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但是人性的弱点,就是总会创造性地自取灭亡。
  • 要做权奸,就必须好勇斗狠,不能贪生怕死。
  • 当我们觉得压力山大、困难重重的时候,我们也应该知道,敌人的压力和困难,至少和我们一样大。谁先顶不住,还不一定呢!
  • 这种惩罚别人时不顾自己的情绪冲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常见,比如在单位遭受了“不公平”待遇,就用离职来惩罚上司。但是,​“不公平”的待遇哪里都有,不过是让自己受损而已。
  • 对朋友之间的矛盾,人们要么是保持中立,要么是和强者站在一边,要么是见谁就附和谁,没人会跟其中某一方“同仇敌忾”​,因为跟他没关系。

 卷第一百一十 晋纪三十二 (公元398年,共1年)

  • 历史就是这样,越是波澜壮阔,越是人间地狱;​“可歌可泣”​,就是英雄可歌,百姓可泣。如果“无事可记”​,就是太平盛世,幸福生活。
  • 所有的决策,背后都有情绪的参与,不可用理性解释。永远不要高估人的理性和智慧,情绪和愚蠢才是主流。
  • 好事坏事,都要做到底,这叫一以贯之,而且让别人对你的举动有准确预期,大家才好相处,各安其位。
  • 名气就是权力,光环就是力量

 卷第一百一十一 晋纪三十三 (公元399年—400年,共2年)

  • 一到乱世,人们就面临这样的选择,未来会怎样?往哪里去?归附谁?于是士人成为游士,人民成为流民。英雄逐鹿,鹿死谁手,大家就是那鹿,英雄也是鹿。
  • 作为领导者,是你坐庄,只有你明确地在一头下注,大家才能跟庄。当你两头下注,跟你的人也两头下注,这样就凝聚不起力量。
  • 计谋越复杂,需要的前提条件就越多,一个前提不成立,或者一个环节断掉,整个计谋就失算了。与其在复杂的计谋上胜过别人,不如简单直接地在行动上走在敌人前面。
  • 做人不能靠用计,要靠诚意和勇气。
  • 还是那句老话,没有什么是理所应当,一切都是难能可贵;没有什么是一劳永逸,一切都需要不断获取。

 卷第一百一十二 晋纪三十四 (公元401年—402年,共2年)

  • 这也是培根所说的“人类理解力的共性缺陷”​,容易被正面的东西激励,并拒绝接收负面信息,甚至自己给已经很明显的负面信息找理由解释,来支持正面信息的成立。
  • 战乱时期,人口是稀缺资源,因为人口既是劳动力,也是兵源,还有女子是战利品。所以,每次攻打敌国,打胜了都是把当地百姓强迫迁回自己国内,给人民带来无限的痛苦。
  • 一场大战,往往就是这样,其实双方主帅对对方都怕得要死,随时准备逃跑、投降甚至束手就擒。最后的结果呢,就是你怕我,架不住我更怕你!桓玄本来怕得要死,但是司马元显更怕。

 卷第一百一十三 晋纪三十五 (公元403年—404年,共2年)

  • 所谓管理,不是管别人,而是管自己。如果你管不住自己,那就绝不可能管住别人;只要你管住了自己,​《大学》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你就能管住全天下。
  • 不要在意什么形象,不要在意别人对你的看法。别人是谁呢?就是离得远的人,没有直接打交道的人,甚至正在洽谈的客户,都不必在意。在意谁呢?在意你身边的人,公司的员工,正在合作的客户。他们对你的看法,才是唯一重要的。
  • 一般来说,好人不愿意自己有太好的“形象”​,因为他要保留自己做“坏”事的权力,不要别人用好形象来道德绑架他。坏人就很在意“形象”​,因为坏事干得太多了,不让别人说。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