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九十七 晋纪十九 (公元342年—347年,共6年)
- 人之常情,趋利避害,但是,人算不如天算,人只管算人事,不要去算天命。不能有利必趋,有害必避,因为你做不到,趋利未必得利,避害未必能避。
- 没有私心就是软实力,就是一种权力。
卷第九十八 晋纪二十 (公元348年—350年,共3年)
- 人要正确决策,或者要修养自己,也都容易,就是假设不是我,是别人,我会劝他怎么做,这样的决策基本不会错。如果拿对别人的要求来要求自己,人人都可为圣人。
- 有些仇结下了就是结下了,不是你想结就结,你想解就解。
卷第一百 晋纪二十二 (公元355年—359年,共5年)
- 新君即位,德高望重的老臣,往往以为自己还有老资格,但是,那后生辈的新君,最恨的就是叔叔伯伯辈的老资格。你还把他当小孩儿,他就要杀你!这种杀心,可以追溯到弗洛伊德的弑父情结,是一种原始的潜意识冲动,而你根本不是他爹,还老是拿“当年我跟你爹”来当自己资本,纯粹是送死。
- 万事首先是问自己内心,不问结果。所以孟子说:“学问之道,求其放心而已。”就是把自己放失的心找回来。其次,无论怎么做,都只能改变概率,不能决定结局。
- 这就是王朝的奇迹,一人定国。换了一个皇帝,一夜之间就换了人间,从地狱到天堂,从蛇鼠一窝,到群贤云集。
- 接受国家委派,到什么职位,就做什么事。人不能给自己定义“我是什么人”,哪些事是“我”该干的,哪些事不是“我”该干的。因为这里没有“我”,只有职责。
- 领导者的主要任务是激励他人,所以一定要率先垂范,俯同群碎。
- 王猛根本不会生气,他只在他需要生气的时候生气。
- 为什么儒家强调明哲保身,是因为在这种游戏规则下,要进取,你就只能像德川家康那样参与。要么你就要始终把保全自己和家人放在第一位,克己复礼,或者退出隐居。
卷第一百零一 晋纪二十三 (公元360年—368年,共9年)
- 商人挣了钱,如果他们成了社会尊敬和羡慕的对象,就会影响朝廷的权威。如果公侯都想跟他们交朋友,甚至发展到要和他们联姻,则更危及政权的统治基础。
- 当官发财两条路,这两条路不能结合,不能交叉。如果走仕途,就不要和商人有私人关系;如果经商,就一点也不要碰政治。这是中国精英的生存法则了。
- 《大学》说:“一人定国。”国家跟公司一样,特别是创业时期,多大国家,多大公司,就那一个人的事。有那个人,就行,没那个人,就不行。
卷第一百零二 晋纪二十四 (公元369年—370年,共2年)
- 事情往往就是这样,两国交兵,最巴不得你打败仗的,往往不是敌人,而是“自己人”。内部斗争的残酷和凶险,往往更甚于“敌我矛盾”。为什么呢?如王夫之所言,都是庸主陋臣。
- 只按原则行事,不要见机行事,不要想掌握自己的命运,因为你掌握不了,能掌握的只有自己对大是大非的良知!
- 就像现在客户老板到你的城市公干,约你到酒店吃个早餐,谈谈工作。但是,这种情况,要分具体什么事。如果涉及重大合作的正式洽谈,就一定要他到公司,不在“顺便的”场合见面,否则,顺便开始的事情,也会顺便结束。没有礼仪,就没有实质。如果要顺便,让他顺便办别的事,咱们的事是大事,要郑重其事地办。
- 学别人的文化,是很难的事情,因为你基因里没有,对其中微妙的逻辑,到了精微之处,就分辨不了,很容易搞成邯郸学步。所以,人最好还是以自己的文化为本,别人的再好,你以为可以全盘接收,其实你根本没那个能力。
- 嫉贤妒能,是一个组织里最大的罪。而举贤荐能,是最大的功。
- 永远不要高估正义和人心。人心都是只关心自己,不关心正义,要想得到人心支持,要靠你的实力和决心。你实力雄厚,意志坚定,则风行草偃,人心就倒向你。你如果认为你冤屈,人们会同情你。人们的同情一钱不值,你的事,始终是别人家的事,对他不重要。
- 这是一种非常普遍的人性弱点,叫“期必”。他自己心里有一个期待,期待事物必定会怎样,不符合他的期待,他就拒不接受。
- 不管哪国,都是人才济济。因为人才是个概率问题,有多少人口,相应就有多少人才。
- 有这样一种人,当初承诺的,自己也知道该给人家,到了要交割的时候,就像要他自己割自己的肉一样,他下不去手,给不出去。就不顾一切后果,耍赖不给。宁愿死也不给,因为给,要他主动行动;而死,是被动被杀。他并非要选择后者,而是前者他做不到。俗话问要钱要命?多数人会选择要钱,这就是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了。
- 预言这东西,都是后来选择出来的。今天无论发生什么,你都能在前面有人说过的话里挑出可以牵强附会的“预言”。但是,人们希望能预见未来,所以相信预言。而实际呢,未来是不可知的,预言也是一种病。那么,我们对预言的态度应该是什么呢?就是“君子见机而作,不俟终日”,看到有变化的迹象,就立即行动。立即行动的目的,是避免可能的大祸。如果那祸事不发生,你的行动可能就有损失,“该得到的没得到,不该失去的失去了”,那么就接受这个损失。不要做预言家,因为预言就是“期必”,往往是预言一个符合自己期望的结果,然后按那个预言去做计划。
卷第一百零三 晋纪二十五 (公元371年—375年,共5年)
- 领导者对下属,一定要区别对待,不能一视同仁,因为他们本来就不同。让他们知道怎样的不同,大家才知道怎么干。好人坏人都一样,谁还做好人?
- 我们每个人,都有优点弱点,往往是因优点而成功,又因弱点而失败。所以,认识自己的弱点,时刻警醒、注意自己的弱点,要想一生不败,就要管理自己的弱点。弱点很难清除,否则就不是弱点了。但自己要知道,要管理。
- 中国有一句著名的电影台词:“让子弹再飞一会儿。”很多时候,就是不要急于要个结果,周旋拖延,让子弹再飞一会儿,谁知道最后子弹打中谁呢!
- 领导者常犯的错误是,以为授权了,就把责任也交出去了。
- 人臣最大的责任,是为国家举荐人才,都你自己干,你一死,国家就完蛋!王猛就是教科书式的案例。
- 领导者的责任是让团队成长,培养新的领导者是最大责任。所以,在通用公司,强调“群策群力”。如果一件事情,领导者不用团队其他人,自己就搞定了,这不是业绩,是罪过。因为都是你搞定,别人得不到成长,你一走,这部门不就垮了吗?
- 孔子说:“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 大臣的责任,临大事,决大疑,定大计,能在纷繁复杂的形势,七嘴八舌的议论,很多貌似也有“道理”的反对声中,拨开精神迷雾和思想烟雾弹,一眼识别事物的本质,做出正确的决断。
- 不要怪别人,并不是说别人没有错,而是说你怪别人没有用,你改变不了别人,也改变不了环境,只能改变你自己
卷第一百零四 晋纪二十六 (公元376年—382年,共7年)
- 苻坚说,帝王劳于求贤,逸于得士,最辛劳的是找人才,找到人才,就安逸了。这就是他的问题,人永远不能求安逸,因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没有什么是一劳永逸,一切都需要不断获取。
- 人才不是找来的,是培养出来的,而且是有梯队、一拨一拨地培养。人才不是猎物,找猎头去猎取,而是庄稼,靠自己耕耘浇灌。
- 性格即命运,君王的性格,就是国家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