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杉
卷第一 周纪一 (公元前403年—公元前369年,共35年)
- 识人用人的五条,还是那句话,不要光用来审察别人,关键是对照检查自己,才算是学到了。
卷第二 周纪二 (公元前368年—公元前321年,共48年)
- 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意思是说,一般人见识短浅,安于现状,习于常态,害怕改变。你要跟他们商量,他们千顾虑、万问题,啥都不能改。但是,你只要逼着他们干了,他们得到了好处,自然高兴。
- 我们的经验是,只要领导者凭自己的经验感觉,认为可以干成的事,基本上都可以干成,但是,如果你跟大家商量,请大家谈谈自己的看法,大家会众说纷纭,告诉你这方案是不可行的,他们会用很多“您不知道的实际困难”来把你吓退。
- 事情成不成,取决于领导者的决心和意志力,不取决于所谓“实际困难”。
- 要学会与问题共存,在问题中前进,而不是啥问题都要“彻底解决”,因为按下葫芦会浮起瓢。
- 兵法的关键,不在于学习新套路,而在功力。套路要老,功力要深。套路要够老,才可靠,功力要够深,才起效。不要学新招,要知行合一,真正掌握老套路。
- 不管干什么事,你一个人干不了,总得有人跟你干。如果你仁义,跟你的人也仁义。如果你逐利,跟你的人也逐你的利。所以你的所谓心腹,也不可靠。你选的接班人,正是颠覆你,杀得你的后人片甲不留的人。所以逐利者最重要的,是防着萧墙之内的自己人。
- 义利之辨,不是义和利两个东西摆在面前让你挑,非此即彼。义和利,不是并列关系,是先后关系,因果关系
- 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耕耘和收获也不是并列关系,是先后关系。很多人不理解,怎么能不要收获呢?不是不要收获,是问收获没用,那问不来,你问它干吗?只有问耕耘,才有收获。
卷第三 周纪三 (公元前320年—公元前298年,共23年)
- 对身边人好,远方之人就蜂拥而至王道战略原型:商汤与周文王要走光明大道,不要另辟蹊径没有什么比滴水穿石更快
- 人才对明君的渴求,超过了君王对人才的渴求,如果天下人都知道你是明君,并且能卑身厚币求人才,他们会蜂拥而至,比你一个个去找,效率高多了。
- 王道一点也不慢,没有什么比滴水穿石更快、更持久,但是人们不懂。
卷第四 周纪四 (公元前297年—公元前273年,共25年)
- 任何事业,都一定是理想主义的,不是实用主义的。只有理想主义的事业,才能基业长青。
- 商汤以七十里土地起家,周文王以一百里,但是,他们以义立国,代表了全天下人民的终极梦想,所以完成了王天下的大业。商朝享国六百年,周朝八百年。曹操是权谋之王,他自己说的:“任天下之智力。”但是,当他死后,他的后代智力就玩不过司马懿。你既然是任天下之智力,天下之智力也跟着智力最高的走,这就是轮回。
- 修礼者王,为政者强,取民者安,聚敛者亡。致力修明礼义的,能够王天下;善于治国理政的,能够强国家;能争取民心的,可以保平安;而聚敛财富的,只会灭亡!
- 不是所有问题都能解决,因为你解决问题的举措,会制造出新的、更大的问题。我们要学会与问题共存,学会带着问题前进,努力做时间的朋友,把问题留给时间去消化。
- 有价值观、有战略的人,志有定向,一心不二,止于至善。没有价值观、没有战略的人,就会为外物所移,为利欲所牵,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就会上当、中计。
- 有两种感情可以让人忘记生命危险:一是愤怒,怒气上来,就什么也不顾;二是贪婪,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 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好朋友翻脸了,不要说对方坏话。成功人士都是相互抬轿子,只有小人才相互拆台。
卷第五 周纪五 (公元前272年—公元前256年,共17年)
- 兵法的原则,先胜后战,不胜不战,胜可知而不可为
- 李世民的大将李靖说兵法,千章万句不出那一句——“致人而不致于人。”调动别人,别被别人调动。
- 人人都趋利,但是战略最大的忌讳,就是“有利必趋”,
- 当你有利必趋,你的前进方向就为利欲所牵引,为利欲所牵引,就没有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未来。
- 要“胜敌而益强”,让自己越来越强,敌人越来越弱,才是目的。各国之前都没搞清楚这个基本原理,只看到胜利,本身就是一种盲目和短视,搞成了“数胜必亡”,胜利越大,自己被削弱得就越多,
- 人要有自觉,要随时知道自己是干啥的。人家对你好,你就要多问自己几遍:“凭什么?”如果你得到了利益,马上要问自己:“我配不配?”一定要让自己的付出覆盖掉自己的收获。
- 要懂得付出不求回报,付出是你的责任,是你存在的意义,这才是原理。
- 为什么东西是你应得的,记住两句话,第一句是“没有什么是理所应当,一切都是难能可贵”,就算是应得的,这个应得,也需要不断获取,需要有新的付出,不能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第二句是“没有什么是一劳永逸,一切都需要不断获取”,
- 读书一定要代入自己。一是把自己代入古人的事,二是把古人的思想代入自己的事。说滴水穿石,就真的滴水穿石;说专注坚持,就真的专注坚持。这样做下来,自己有体会,知行合一,得到收获,更是深信“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 人能自助,然后别人才能帮助你。如果你自己都放弃了自己,所有人都会放弃你。
- 趋利避害是人之常情,但不可有利必趋、有害必避。
- 对贤才,你是要大用,还是要小用?要大用,你就听他的话。要小用,你就让他听你的话,那就是把人家的大材砍小了用。
- 这世界不归我们控制,我们能控制的只有很小很小的一部分,当我无能为力时,天下兴亡,也就不是我的事,一切悦纳顺受,夭寿不贰,自得其乐,回家读书吧!把这天下兴亡,也当一本书看!
- 小人物不要自卑,大人物别把自己太当回事儿。
卷第六 秦纪一 (公元前255年—公元前228年,共28年)
- ,《孙子兵法》有《势篇》,说:“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人都是趋利避害,你只要制造出那形势,有那机制,啥人都能战。比如置之死地而后生,你把他们撵到那绝境里去,必死的形势和求生的欲望,会让一个平时懦弱的人,也变成亡命徒去战斗。
- 荀子所论,用现在的话说,是团队和团伙的区别,团队有愿景,有价值观,有理想,有文化,有爱。团伙就只有岗位职责和激励机制。战国各国,都是武装团伙。
- 知莫大于弃疑——最大的智慧,就是不用疑谋,不用什么奇谋巧计。
- 行莫大于无过——最了不起的行动,不是一举成功,而是从不犯错。
- 事莫大于无悔——做事的原则,是一经决定,就不会后悔。不后悔,说明没有侥幸心理,事至无悔而止,决策的时候,决策到只能这样,不管什么结果我都不后悔就行了,因为你不可以期待必胜。
- 荀子说的无悔,不是豁出去了,败了也不后悔,而是把事情安排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不出这个范围,所以叫“事至无悔而止矣”。
- 不可必,是儒家的价值观,不可“期必”,你不能期待结果一定会怎样。一期必,你就容易贪巧求速,就要拔苗助长,就要侥幸冒险,就出疑谋奇计,就会犯错,就会后悔。
- 在很多情况下,我们都是消极的,不是积极的。消极是知道自己的极限和能力边界,是一种谦卑和敬畏。积极呢,就什么都想搞定,就会贪巧求速,就会上当受骗。“无悔而止,不可必也”,就是不追求最好的结果,确保那最不坏的。止于至善,就是止于最不坏。你想象中那个最好的,客观上不存在。
- 兵法的关键不在于胜,而在于不败。败的一方,总是因为自己先犯错,被对方抓住了他的错误,他就败了。
- 侥幸是人性的大弱点,人们愿意相信一些事情,其实不过是因为自己希望那是真的。要杜绝侥幸心理,相信成功是偶然的,失败是必然的,这样才能带兵打仗。
- 君子的表现,有三个不变:一是他的观点、立场始终不变,二是他始终坚守做事的原则,三是他做的事情一直坚持在做。
- 小人是永恒存在的,不是你能解决掉的,出了问题骂小人,没有用。必须要求自己,学会与小人共存。
- 兵法首先不是战法,而是不战之法;不是战胜之法,而是不败之法;不是以少胜多之法,而是以多胜少之法。
- 等待不是不作为,等待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战略行动。
- 打仗永远不能指望“友军”,要靠自己。
- 人们总是低估了做成一件事情需要的时间,总是一厢情愿,贪巧求速,拔苗助长,动作越快,失败就越快,自暴自弃就越快。
- 这个世界,我们能控制的只是很小很小一部分,主要是控制自己,别想控制别人。
卷第七 秦纪二 (公元前227年—公元前209年,共19年)
-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不是什么慷慨悲歌的英雄壮举,是懦弱轻佻的匹夫泄愤而已。身为一国太子,不励精图治,为国家做长久计,而派豪侠行刺大国之君以泄私愤,图侥幸,国家怎能不亡!
- 当我们面对投入问题的时候,不管是投入时间还是金钱,我们要问自己的是,我能不能再多投入一点,而不是能不能少投入一点,要尽可能多投入,投入越大,风险越小,我们要的是成功,不是省钱。想省钱的人没出息。
- 团结是一个人的事,不是大家的事。你拿个大喇叭喊:“大家一定要团结!”有用吗?没用!你只有自己站出来,自己付出,吃得亏,打得堆,把大家团结在你周围。
- 团结,就必须有一个带头的,他有一以贯之的长期战略,愿意承担责任,愿意付出,愿意牺牲自己,愿意主持公平正义,方针政策始终不变,则大家都团结在他周围。
卷第八 秦纪三 (公元前208年—公元前207年,共2年)
- 君子行道于天下,在于自己的价值观和志向,人都想趋利避害,但是如果你有利必驱,有害必避,那你就不算志有定向,就不能在正道上一以贯之。
- 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不惑、不忧、不惧,是因为有价值观,有原则,有方向,这样才能我心光明,能进能退。只能进,不能退,最终就无路可退。
- 如果当领导只需要看结果,做得好就奖励,做不好就惩罚,那也太容易了。那不是当领导,是当裁判。但是,领导不是裁判,领导也是运动员,是队长,要负责组织,负责激励,负责带头干活。
- 领导力的关键,在于成就他人,首先要让每一个人感受到你发自内心的关心和爱,你真的想成就他们,你才有资格领导他们。
- 仁爱的王者,致力于成就全天下的所有人,还要成就天地万物,让山川河流,一草一木,空气土壤,都成就在最佳状态,这就是明君圣主。
- 做任何事情,我们都应该有一个体会,春风得意总是短暂,当你最得意的时候,一放松自己,马上就会出问题打击你。曾国藩说,有两个字能毁掉一个人的一生,一个字是傲,一个字是惰。
- 宋义得到提拔,是标准的“一语见幸”,因为说了一句话,得到赏识,暴得高位,这本身就是一种危险。
- 提拔人要注意避免“一语见幸”,还得讲资历,因为一来他不一定真有本事,二来他没有群众基础,不能服众
- 领导力有两种,仁爱的领导力和恐怖的领导力。
- 只有爱,没有恐怖,这兵就不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