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山下英子
第六章 断舍离的奥义不只是“扔东西”
- 斩“断”物欲 “舍”弃废物 脱“离”执念
第一十二章 断舍离注重的不是物品,而是空间
- “为确保空间的干净整洁,而将物品量尽可能地缩减成最适合的量。”
第一十四章 “无法放手”的人有三类
- “对时间的意识比较淡薄”。
第一十五章 “舍”与“弃”的不同
- 断舍离,不是要求人们随意地“弃”,而是把“舍”作为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 “舍”即为“出”。
第一十六章 人有“获得的自由”,也有“放手的自由”
- 想要的东西得不到,人会难过。但是想扔的东西扔不得,会更痛苦。
第一十七章 第2章 这就是断舍离的工作机制
- 当我们决心进行断舍离时,最先应该做的是什么? 答案就是把衣柜、壁橱、抽屉等所有的收纳容器的盖子打开,让平时看不见的东西全部展现在眼前。
- 首先应该做的是明确描绘住所的蓝图——收拾整理完后,我想在这里进行怎样的生活。
● 简约风格的空间——摆放北欧系家装用品或原木家具
● 民族风格的空间——装饰有东南亚风格的布衣或藤编家具
● 现代流行风格的空间——以办公为主的功能性家具 - 在开始实践断舍离时,要在计划的时间内从少量的、小单位的着手。单位越小,将物品从收纳柜取出来所花的时间就越少。 这种小单位量的断舍离持续下去,不久就会变成大单位量的断舍离
- 以“必要·合适·愉快”为标准进行取舍
- “这个东西对我来说是必要的吗?是否适合我?使用起来是不是心情愉快?”。
- 对“现在”的我来说,那些“不需要·不合适·不愉快”的东西应该处理掉。
- 现在市面上充斥着大量的关于“整理术”“收纳术”的书籍,其中很多书并没有提醒读者思考东西的价值,而把着眼点放在“如何高效率地保管·分类杂物”上。 这样就导致按照书里的方法整理家务后,实际的杂物量并没有减少。收纳箱里囤的东西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派上用场。所谓“整理”并没有达到整理的效果。
- 断舍离收纳概念的出发点在于“如何才能不做收纳”。
- 首先,在把杂物放入收纳箱前最重要的是“分类”。
- 分类方法没有绝对答案,大家可以根据各自的生活习惯,建立自己的三分法
“7·5·1法”
“自立·自由·自在法”
杂物的“自立·自由·自在”的状态也会有利于它的主人“自立·自由·自在”地生活。
第一十九章 有心无力时,先找“出口”
- 凌乱 从收纳箱取出,用过后,凌乱摆放的状况。只要把各个东西放回原位,就能很快收拾干净。 过剩 东西拿出来之后随意摆放置之不理的状况。想整理放入收纳箱,却因为物量多超过了收纳容量,造成无法收纳的状况。 堆积 “物品过剩”的状态长时间持续,东西一层压一层,反复堆积。目前还在使用的或知道存在的东西仅仅是上面几层。压在最下面的处于无意识•无自觉的混沌状态。
第二十章 居所整体进行断舍离的要点
- 从“必要·合适·愉快”三个维度压缩衣服量。
- 冰箱里都是食物,只需从保质期和“好吃不好吃”来取舍就行,所以冰箱正是最容易实践断舍离的地方
- 在对冰箱进行断舍离时,如果看食物的视角从“反正可以放冰箱,饭做多了也没关系”转化成“只做好够现在吃的量就OK”
- 从“易取·好收·美观”三个维度收纳整理,做到使用方便。
- 厕所最重要的是“清洁感”,尽量不要放杂物。
- “一放手,减压力,笑容多。”
第二十一章 第3章 断舍离改变人生
- 那一摞一摞满满当当的衣物并不是衣物,而是我背负的“执念”,只不过这种“执念”具象化成可见的衣物而已。
第三十一章 获得主体性的生活方式
- “人最大的罪就是不快活。”
第三十二章 抛开家庭关系的烦恼
- 不管自己多介意别人的东西,也不要随意地处置。
- 越是介意别人东西的人,其实越没有充分收拾自己的东西”。
- 自己心情愉快地对自己的东西进行断舍离。
- 人的烦恼大部分来自人际关系的问题,这些烦恼绝大部分都是源于“单方面的期待过高”——过多地给对方施加自己的价值观。
第三十四章 断舍离,让人生处处自在怡然
- 不要被人们口中的“常识”所束缚,从自己独特的“必要·合适·愉快”来决定事情的优先顺序,或者减少浪费,或者投资理财。这才是超越节约本身,将各自人生中的杂物进行精简智能化。
第三十五章 “搬”家,遇见新的自己
- ●与物品打交道是个愉快舒适的过程。
●物品不是大麻烦,而是小伙伴。
●空气清新、舒爽,让人想多待在这样的环境里深呼吸。 - “断舍离其实是不搬家的‘搬家’”。
第三十八章 用心珍惜当下的人·事·物
- 所谓“占有”只不过是在物质这一悠久历史长河中随机截取了一小段水流,那么我们要珍惜自己与所谓“占有的物品”之间极为偶然的缘分。当缘分终结时,我们要痛快干脆地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