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茧》—要逻辑还是要立场?

发表于

作者:施展

第五章 现代社会即风险社会

  • 风险社会的特点是风险具有不可预测性。

 第六章 共识——风险社会的基石

  • 全社会拥有基础共识,这是现代风险社会能够有效应对风险的前提。

 第七章 要逻辑还是要立场

  • 过去的争论基于逻辑,现在的争论基于立场,这样一种变化在当今世界的很多国家都出现了

 第八章 公共空间的重要性

  • 人们在公共领域中习惯于与不同的观点共存、辩论,在辩论中突破自身观点的偏狭,完成共同体意识的自我更新。
  • 仪式是人们获得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

 第九章 社交媒体、移动互联网和推荐算法

  • 推荐机制大大压缩了人们接触到不同信息的机会,人们迅速进入了单向度的信息茧房。

 第一十章 “黑天鹅”击穿茧房之后

  • 我们可以以清单的方式总结一下:
    1.风险社会的有效运转非常需要社会的基础共识。
    2.过去,共识是通过公共空间/公共领域逐渐建立起来的。
    3.今天,信息茧房让公共空间弥散掉了,也就消弭掉了共识
    4.公共事件的出现,有可能击穿信息茧房的墙壁,逼迫人们重新回到现实世界。
    5.在重回现实世界之初,人们反倒可能会进入二阶茧房;但是随着公共事件越来越多,带给人们的伤害越来越直接、越来越真切,无论几阶茧房都会坍塌。
    6.共同的伤害可能是重建共识的起点。只不过,从这个起点出发,具体该如何往前走,还需要进一步的思考。
    7.共识的基础必须是某种公共性
    8.过去的公共领域式的公共性有可能就此远去,人类必须适应公共性的新结构。
    9.获得新的想象力的前提是,人们必须去除观念的遮蔽,直面事实本身。

 第一十三章 “鸡同鸭讲”的主义之争

  • 意识形态。自由主义、保守主义、社会主义等“主义”都是意识形态——或者说那个故事——的一种形态而已。
  • 意识形态的“主义”提供价值方向,但并不直接带来认同;民族主义提供认同,但无法直接说清价值方向。
  • 目标想要吸引人,需要做的根本不是说服人的理性,而是打动人的情感;因为只有情感才能让人奋不顾身,理性则会让人认真地计算——计算多了,很可能就不愿意奋不顾身了。

 第一十四章 中国与世界的一致性

  • 2020年6月的一条新闻:由于中印两国之间发生了一些冲突,印度民间发起了大规模的抵制中国货的运动,号召国民使用印度本国生产的产品;印度人还为此设计了一些文化衫、棒球帽之类的,上面写着“BoycottChina”(抵制中国),但是翻开产地标签一看,这些产品都是“MadeinChina”(中国制造)。

 第一十五章 中国逻辑与世界运行逻辑

  • 前些年经常有人说中国在国际市场上“买啥啥贵、卖啥啥便宜”,初看上去似乎是因为中国的商业技巧太差,实际上这就是个正常的经济现象。中国的规模太大了,它要买啥,就会在世界市场上形成巨大的需求,当然就会引起价格上涨;它要卖啥,也会在世界市场上形成巨大的供给,当然就会引起价格下跌。

 第一十六章 超级大国的博弈

  • 在国际秩序当中,表层秩序是成文规则,底层秩序是力量博弈。
  • 国际秩序分为两个层次:超级大国层次和一般国家层次,或者说自变量层次和因变量层次。

 第一十七章 如何看待中国的特殊性

  • ,中国只有在成就世界的时候,才能成就自身。

 第一十八章 没有阴谋,只有“阳谋”

  • 阴谋论的信奉者,实际上是一群思维的懒惰者:有了阴谋论,各种问题就有了简单的归责对象,自己的问题也就无须反思了。
  • 阴谋论因此是一种自我证实、自我强化的思维方式,陷入这种思维方式就很难出得来了。
  • 国际政治当中真正的高手,根本不靠阴谋,靠的是“阳谋”。所谓阳谋,就是对国际秩序的格局及其演化逻辑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较为清晰的把握,从而能够恰当地理解当下的棋局,能够根据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和迭代自己的策略,顺势而为,借力打力。
  • 对一个国家来说,国际政治是国内政治的外部约束条件,两者本就是同一问题的一体两面,无法被割裂开来看待。

 第二十章 政治空间与经济空间的日益分离

  • 在20世纪90年代,国际贸易中有70%是制成品贸易。这就意味着,大部分产品都在单个国家内完成生产,各国之间是在不同的产品层面实现国际分工的。而依据2018年的数据,国际贸易中70%以上都是零部件、半成品等中间品贸易。这就意味着,绝大部分产品都是跨多个国家完成生产的,各国之间是在生产流程层面实现国际分工的。

 第二十二章 那些看不见但更加深远的影响

  • 中国企业去参加这种展会,主要是为了学习,为了了解市场趋势和行业前沿技术,以便规划接下来的产品、生产及相关资源的配套安排。

 第二十三章 为什么不应该说“有本事别买我口罩”

  • 人类历史不是线性匀速运动的,而是量子跃迁式的:社会保持长时间的缓慢稳定的发展状态;然后突然发生某些重大事件,历史进程因而突然加速,秩序发生深刻的变迁;然后再进入缓慢稳定的发展状态。
  • 一个人珍视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决定了他会怎样回答“我是谁”这个问题
  • 当各国之间基本的信任关系还在的时候,人们都是从成本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可一旦基本信任关系被破坏,人们就会转而从安全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了

 第二十四章 “从0到1”与“从1到N”的区别

  • 当今正处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时代,信息技术是这次工业革命的核心产业

 第二十五章 德国的启示

  • 德国通过一种新的超越于民族国家的制度安排,把自己的生产能力“去政治化”,或者说得更深刻些,“去武器化”了。

 第二十七章 第四章 中国经济成长的逻辑[1]

  • 把中国经济比喻为一台电脑的话,中国庞大的基础设施网络就相当于电脑的硬件系统,中国庞大的供应链网络就相当于电脑的操作系统,各种具体产品的强大生产能力就相当于我们看到的各种应用软件在这台电脑上跑出的分。

 第二十八章 《拜杜法案》与美国创新经济的转型

  • 美国创新、中国生产、全球销售
  • 《拜杜法案》做了一个重大调整,它规定:政府资助研究所产生的技术成果,其权利默认由大学保留,大学应当积极推进成果的商业转化,并与发明人分享成果转化的收益。
  • 《拜杜法案》被英国《经济学人》杂志评价为“美国国会在过去半个世纪中通过的最具鼓舞力的法案”

 第二十九章 中国供应链成长的奥秘

  • 外包业务的承包方必须能够同时满足效率与弹性这两个要求。

 第三十二章 如何困死拿破仑

  • 海陆秩序的对抗史,就是海洋秩序不断获胜的历史

 第三十四章 现代国家的制约机制

  • 一个国家中如果社会大于政府,那么它就是开放秩序或者海洋秩序的一部分
  • 一个国家中如果政府大于社会,那么它就是封闭秩序或者陆地秩序的一部分

 第三十五章 陆地霸主为何前赴后继

  • 海洋秩序/开放秩序与陆地秩序/封闭秩序之间的对抗史,是海洋秩序不断扩展,但陆地秩序不断反抗,进而使得海洋秩序不断地朝更加开放包容的方向演化的过程。

 第三十七章 开放的海洋与封闭的陆地

  • “威信”在国际政治意义上可以被理解为“威胁的可信性”;你的威胁没啥可信性,那你在国际博弈中也就玩不长了。

 第三十八章 海权的独霸性

  • 公海没法被占领,上面也不可能有山川险阻,没法在海上设置防御阵地,所以就不存在相持战。一旦在公海上打起来便必定是歼灭战,失败一方的远洋力量被打残,还原为一个海岸警卫队。
  • 现代战争只要进入持久战,首先比拼的就是工业生产和组织能

 第四十章 海洋的贸易属性与中国的机会

  • 海洋霸主在海洋的军事属性上是独霸的,但在海洋的贸易属性上又是倡导自由的
  • 真正的高手谈判,不是把具体的一件事谈下来,而是建立起一套新的规范性秩序

 第四十一章 摆小摊还是开商场

  • 最终能否在这种战争中获胜,不取决于你有几个军事天才,而取决于你的资源动员能力能否支撑你持续不断地耗下去,能耗到最后的人才会胜利。
  • 在这个意义上,这场战争究竟谁胜谁败,从刚开始打的时候就已经确定了。只不过无法确定究竟会打几年,过程当中会有怎样的波折。
  • 中国必须超越民族主义心态和格局,从开商场的战略格局出发,主动为已经存在但遭遇失衡的全球秩序提供公共品。

 第四十二章 美国的国家性和世界性

  • 一旦能够区分美国的双重属性,仅仅反对它的国家性,那么绝大部分国家都会成为中国的盟友。而中国越是反对美国的国家性,就越能成全它的世界性,进而就越能成全世界大多数国家的长远利益,在这种情况下,其他国家都会成为中国的盟友。

 第四十五章 被发明的法律与被发现的法律

  • 对普通法来说,法律是被发现出来的;对成文法来说,法律是被发明出来的。
  • 普通法经过这样不断抽象提炼的过程,逐渐就只剩下程序正义了,换言之,只承诺正当程序,不再承诺实质正义,也就是不承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 成文法系就不一样了,它会承诺实质正义,也就是承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 普通法国家是大社会小政府的结构;成文法国家跟它相比,多半是大政府小社会的结构。

 第四十六章 英格兰的扩张

  • 英国在漫不经心中获得了一个帝国。之所以说是“漫不经心”,是因为这个帝国的成长并不是英国一开始就有一盘大棋,沿着国家战略向外推进的结果,而是民间冒险家出去冒险,成功的冒险家又和英国议会进行各种博弈的结果。
  • 英国法律跟着商人到来,军队又跟着法律到来。军队到来的主要目的是保证各种贸易规则得到执行。

 第四十七章 霸主国统治世界的成本

  • 英国对国际秩序的主导,从根本上来说是通过对规则的主导来实现的
  • 普通法是平台,土著法律是产品,而平台对多样性的产品有巨大的容纳力。
  • 法国的大陆法本身就是个产品,土著法律也是产品,不同产品之间会有激烈的竞争。法国看到殖民地的土著法律传统跟自己所认可的理性原则不一致,就认为那是落后愚昧的,要帮助他们进步,把那些落后愚昧的习惯给改掉。但要改变人们的习惯是最难的,人们会想凭什么我非得跟你一样?

 第四十八章 国际政治中如何做到恰如其分的反应

  • 英国一直能做出恰如其分的反应,不是因为英国人聪明,而是因为英国特定的内政机制,其政策生成机制能够把各种要素都包含进来,并且成比例地应对,这种内政机制是跟普通法传统紧密相关的

 第四十九章 普通法和成文法的经济效应

  • “从1到N”的创新,追求的主要是大规模复制效应,有利于财富的普遍扩散;在经济上,它更多的是拉动外延型增长。“从0到1”的创新,追求的不是复制效应而是原创效应,有利于财富的巨大单点突破;在经济上,它更多的是拉动内涵型增长。

 第五十章 香港对于中国的重要性

  • 过剩人口只有在封闭的经济体系中才会“内卷化”,一旦加入开放的世界经济体系,过剩人口会转化为一种竞争优势。因为加入世界经济体系,就能在全球范围内获得比较优势,所以过剩人口就意味着在劳动力成本上有着巨大的优势,也就打开了一种更宏阔的潜在可能性。

 第五十二章 清教精神的核心——信仰的无条件性

  • 信仰的无条件性。一个人信仰上帝并不是因为信仰上帝有好处,而是因为信仰上帝是对的。为什么信仰上帝是对的呢?因为上帝是一切意义的来源。

 第五十四章 清教伦理下的个人主义政治原则

  • 在非创世论背景下,既定的命运是主宰,个体要顺从命运;在纯粹的创世论背景下,全知、全能、全善的上帝才是主宰,它赋予个体以自由意志,个体要去主宰、创造自己的命运。
  • 民族主义认为世界是由一个个独立的、不可被还原的国际法实体(国家)组成的,每个国家都以其自己的命运—传统或曰民族为认同的基础,个体要从属于国家、民族;清教政治伦理则将世界作为一个无差别的整体来看待,个体才是权利的基础,国家则是个体聚合在一起,用来为每一个个体服务的工具。

 第五十五章 美国的两面——日常时期的松散与非常时期的力量

  • “美国是一个无法被从上到下动员起来的国家,这个国家很难被惹急。但一旦它被惹急了,九头牛都拉不回来,被动员起来的力量惊人,全民都是自发的,要捍卫自由。”

 第五十六章 核武器对战争的重新定义

  • 核武器因其超强的破坏力,反而终结了核大国间的战争。这也是为什么中印两国在边界地带发生冲突时,居然是用冷兵器进行的。初看上去这种打法很匪夷所思,细想一下就知道,这是两个核大国之间的一种默契。
  • (核)威慑所必备的三要素:实力、使用实力的决心,以及对手能够意识到你的实力和决心。

 第五十八章 空天战与战争行为的警察化

  • 外交问题就成了美国的内政问题;同样,美国的内政问题也在相当程度上成了外交问题。

 第五十九章 恐怖主义与警察行为的战争化

  • 很可能我们对未来的可能秩序的想象,必须基于互联网技术来展开。

 第六十一章 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产业

  •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核心产业是纺织工业。
  • 蒸汽机只是一种新的动力来源,本身并不构成巨大规模的产业,以蒸汽动力驱动的纺织业才真的形成了大规模的产业,并对传统社会形成了极为深刻的改造
  •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核心产业是重化工业
  • 中国则是通过扶持国企将重化工业发展起来的,在这个过程中对国民福利也产生了一些影响。
  •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产业是电子技术产业
  • 至于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产业——信息技术产业

 第六十二章 “全球双循环”结构的进阶版

  • 对中国经济及其与世界经济关系的理解,必须分层次、分位阶展开。进一步来说,中国经济所需要的政策也要分层次、分位阶制定

 第六十五章 信息经济时代,“个人权利”的再定义

  • 在工业经济时代,人的尊严来自劳动,社会价值的创造也来自个人的劳动。而在信息经济时代,社会价值的创造却未必来自劳动了
  • 在农业经济时代和工业经济时代我们所熟悉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逻辑不复存在,社会可能会出现严重的贫富分化,分化又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偶然的。

 第六十七章 中立性:国际性数据公司的未来之路

  • 国家秩序对其他秩序的全方位遮蔽,是在法国大革命之后才出现的,到现在不过200多年。

 第七十章 数据交易中心

  • 人类的合作秩序,是通过市场、交易过程建立和扩展起来的。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