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我领悟到西点军校培训的关键点在于:伟大的领导始于塑造性格,要做一个领导首先你要知道自己是谁,这是你做事的基础。如何塑造领导?你要先塑造自己的个性
第一章 由内而外全面造就自己
要改变现状,首先要改变自己;要改变自己,先要改变我们对问题的看法。
因为好面子,我们给予孩子的不是无条件的关爱,造成了他自我评价的低落。
“思维转换(Paradigm Shift)”一词由托马斯·库恩(Thomas Kuhn)在他的经典之作《科学革命的结构》(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一书中最先提出。库恩在书中阐释,科学研究的每一项重大突破,几乎都是首先打破传统,打破旧思维、旧模式才得以成功。
如果我们只想让生活发生相对较小的变化,那么专注于自己的态度和行为即可,但是实质性的生活变化还是要靠思维的转换。
与配偶、子女、朋友或同事相处一定要学会聆听,这需要情感力量的支撑。聆听需要耐心、坦诚和理解对方的愿望,属于品德的高级范畴。相比之下,以低投入的情感给出“高高在上”的建议要容易得多。
经验告诉我,教导孩子也要因时而异。在关系和气氛紧张的时候,教导会被视为一种评判与否定;关系融洽的时候,在私下里对孩子循循善诱效果会加倍。
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曾说:“重大问题发生时,依我们当时的思想水平往往无法解决。”
我们的思维方式,无论正确与否,是我们的态度与行为的根本,归根到底,是我们的人际关系的根本。
我们有不同的思维方式或参照系,就像我们赖以观察世界的眼镜。我们看到的世界并非客观世界本身,而是我们在条件限制之下所看到的世界。
如果我们只想让生活发生相对较小的变化,我们可以把注意力集中于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但是,如果我们想让生活发生实质性的变化,我们必须关注自己的思维方式——我们观察自己和周围世界的方式。
第二章 七个习惯概论
人生本来就是高度互赖的,想要单枪匹马实现最大效能无异于缘木求鱼。
产出与产能平衡的原则告诉我们:你希望员工怎样对待顾客,就要怎样对待员工。
谁也无法说服他人改变,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守着一扇只能从内开启的改变之门,不论动之以情或晓之以理,我们都不能替别人开门。
七个习惯的简要定义
习惯一:积极主动(BE PROACTIVE)
积极主动即采取主动,为自己过去、现在及未来的行为负责,并依据原则及价值观,而非情绪或外在环境来下决定。
习惯二:以终为始(BEGIN WITH THE END IN MIND)
所有事物都经过两次的创造——先是在脑海里酝酿,其次才是实质的创造
领导工作的核心,就是基于共有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创造出一个文化。
习惯三:要事第一(PUT FIRST THINGS FIRST)
习惯四:双赢思维(THINK WIN-WIN)
习惯五:知彼解己(SEEK FIRST TO UNDERSTAND,THEN TO BE UNDERSTOOD)
习惯六:统合综效(SYNERGIZE)
统合综效谈的是创造第三种选择,即非按照我的方式,亦非遵循你的方式,而是创造第三种更好的办法。
习惯七:不断更新(SHARPEN THE SAW)
如果你想获得微小的进步,就改变你的行为,但是如果你想获得巨大的进步,就要改变你的思维。”
第三章 习惯一 积极主动——个人愿景的原则
人性的本质是主动而非被动的,人类不仅能针对特定环境选择回应方式,更能主动创造有利的环境。
在最恶劣的环境中,弗兰克尔运用人类独有的自我意识,发掘了人性最根本的原则,即在刺激与回应之间,人有选择的自由。
积极主动不仅指行事的态度,还意味着人一定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个人行为取决于自身的抉择,而不是外在的环境,人类应该有营造有利的外在环境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积极主动是人类的天性,即使生活受到了外界条件的制约,那也是因为我们有意或无意地选择了被外界条件控制,这种选择称为消极被动(Reactive)。
积极主动的人则心中自有一片天地,无论天气是阴雨绵绵还是晴空万里,都不会对他们产生影响,只有自己的价值观才是关键因素。如果认定了工作第一,那么即使天气再坏,敬业精神依旧不改。
已故罗斯福总统夫人埃莉诺·罗斯福曾说:“除非你愿意,否则没人能伤害你。”
伤害我们的并非悲惨遭遇本身,而是我们对于悲惨遭遇的回应。
弗兰克尔曾指出人生有三种主要的价值观:
一是经验价值观(Experiential Value),来自自身经历;
二是创造价值观(Creative Value),源于个人独创;
三是态度价值观(Attitudinal Value),即面临绝症等困境时的回应。
这三种价值观中,境界最高的是态度价值观。
太多人只是坐等命运的安排或贵人相助,事实上,好工作都是靠自己争取来的。
由于个人的成熟度不同,对尚处于情绪依赖阶段的人,不必期望太高。
在所有进步的社会中,爱都是代表动作,但消极被动的人却把爱当作一种感觉。
积极主动的人专注于“影响圈”,他们专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他们的能量是积极的,能够使影响圈不断扩大。
消极被动的人则全神贯注于“关注圈”,紧盯他人弱点、环境问题以及超出个人能力范围的事不放,结果越来越怨天尤人,一味把自己当作受害者,并不断为自己的消极行为寻找借口。错误的焦点产生了消极能量,再加上对力所能及之事的忽略,就造成了影响圈日益缩小。
婚姻出现裂痕的时候,只顾着揭发对方的过错不但于事无补,而且这种强调“错不在我”的做法本身就证明了你是个连自己都无法保护的受害者,自然更谈不上影响对方。
真正有效的策略是从自身能控制的方面着手,也就是先改进自己的缺失,努力成为模范妻子或丈夫,给予对方无条件的爱与支持。
影响圈的核心就是做出承诺与信守诺言的能力。积极主动的本质和最清晰的表现就是对自己或别人有所承诺,然后从不食言。
两种能够直接掌控人生的途径:一是做出承诺,并信守诺言;二是确立目标,并付诸实践。
英国作家塞缪尔·约翰逊曾说:满意源自内心,那些对人性一无所知的人总是妄图通过改变外在而不是内在性情来追求幸福,结果必是徒劳无功,而本来想摆脱的痛苦却会与日俱增。
人类的本能就是伪装受害者。除非时刻注意,否则这种倾向就会悄悄潜入,你就会开始因为自己的问题抱怨外界的力量,父母、配偶、上司、天气、政府、环境,以及无论是谁的“那个人”。
要想获得幸福应该关注你能控制的事情。
第四章 习惯二 以终为始——自我领导的原则
“以终为始”的一个原则基础是“任何事都是两次创造而成”。我们做任何事都是先在头脑中构思,即智力上的或第一次的创造(Mental/First Creation),然后付诸实践,即体力上的或第二次的创造(Physical/Second Creation)。
领导与管理就好比思想与行为。管理关注基层,思考的是“怎样才能有效地把事情做好”;领导关注高层,思考的是“我想成就的是什么事业”。
“管理是正确地做事,领导则是做正确的事。”
成功,甚至求生的关键并不在于你流了多少血汗,而在于你努力的方向是否正确,因此无论在哪个行业,领导都重于管理。
再成功的管理也无法弥补领导的失败,而领导难就难在常常陷于管理的思维方式难以自拔。
我相信为人父母者也难免会走入类似的管理误区,只想到规矩、效率与控制,忽略了目的、方向与亲情。
假设我是一位严厉的父亲,每当子女做出令我反感的行为,立刻会火冒三丈,把教训子女的真正目的抛诸脑后,拿出做父亲的权威,迫使子女屈服。在眼前的冲突中我固然得胜,亲子关系却出现裂痕。孩子表面顺从,但口服心不服,受到压抑的情绪,日后会以更糟的形式表现出来。
以原则为生活中心的人总是见解不凡,思想与行为也独具一格,而坚实、稳定的内在核心赐予他们的高度安全感、人生方向、智慧与力量,会让他们度过积极而充实的一生。
“我们是发现而不是发明自己的人生使命。”
第五章 习惯三 要事第一 ——自我管理的原则
有效的管理指的就是要事第一,先做最重要的事情。领导者首先要决定的,就是哪些事情是重要的;而作为管理者,就是要将这些重要的事务优先安排。从这个意义上说,自我管理的实质就是自律和条理,是对计划的实施。
《成功的普遍共性》一文的作者格雷(E.M.Gray)一直致力于研究所有成功人士身上普遍存在的共性。他发现成功的决定因素并非辛勤的工作、不凡的运气和良好的人际关系,虽然这些因素对于一个人的成功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但是都比不上另外一个更加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习惯三“要事第一”。
按照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的观点,高效能人士的脑子里装的不是问题,而是机会。他们不会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上浪费时间和精力,他们的思维方式是预防型的,总是能够做到防患于未然。
若要专注于要务,就得排除次要事务的牵绊,此时需要有说“不”的勇气。
以第二象限事务为生活中心的时间管理方法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有效地管理生活。
授权是提高效率或效能的秘诀之一,可惜一般人多吝于授权,总觉得不如靠自己更省时省事。
指令型授权是让别人“去做这个,去做那个,做完告诉我”。大部分生产者都具有这种指令型授权的行为模式。
责任型授权的关注重点是最终的结果。它给人们自由,允许自行选择做事的具体方法,并为最终的结果负责。
信任是促使人进步的最大动力,因为信任能够让人们表现出自己最好的一面。
授权的大原则不变,权限却因人而异。对不够成熟的人,目标不必太高,指示要详尽,充分提供资源,监督考核要频繁,奖惩更直接。对成熟的人,可分配挑战性高的任务,精简指示,减少监督考核次数,考评标准则较为抽象。
成功的授权也许是有效管理的最好体现,因为不管是对个人还是对组织,有效授权都是发展成长的最基本因素。
想要克服紧急事件成瘾症,就要转变思维模式,从紧急到重要。
人际关系是生活的产物,高效能人士会把人放在事之前,把关系放在规划之前。
把大部分时间花在第二象限,防止紧急事件,事前计划,建立人际关系,能够收获友谊、客户忠诚度和个人的快乐。
我希望你能够成功地说不,这样你就能对重要的人和事情说“可以”。
第六章 人际关系的本质
所谓情感账户,储存的是增进人际关系不可或缺的“信赖”,也就是他人与你相处时的一份“安全感”。能够增加情感账户存款的,是礼貌、诚实、仁慈与信用。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观念——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是自制与自知之明。
维系人与人之间的情谊,最要紧的不在于言语或行为,而在于本性。
粗鲁、轻蔑、威逼与失信等等,会减少情感账户的余额,到最后甚至透支,人际关系就得拉警报了。
牢记一点:速战速决是不切实际的,建立和维护关系都需要时间。
这里推荐情感账户的七种主要的投资方式。
理解他人
理解他人是一切感情的基础。
如果你希望别人了解你的实际需要,首先要了解他们每一个人的实际需要,然后据此给予帮助和支持。
注意小节
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小节,如忽视礼貌,不经意的失言,最能消耗情感账户的存款。在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正是这些小事。
人的内心都是极其柔弱和敏感的,不分年龄和资历。哪怕是在最坚强和冷漠的外表下,也往往隐藏着一颗脆弱的心。
信守承诺
守信是一大笔储蓄,背信则是庞大支出,代价往往超出其他任何过失。一次严重的失信使人信誉扫地,再难建立起良好的互赖关系。
明确期望
几乎所有的人际关系障碍都源于对角色和目标的期望不明或者意见不一致。
很多期望都是含蓄的,从来没有明白地说出来过,但是人们却想当然地认为这些事是心照不宣的。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正直诚信正直诚信能够产生信任,也是其他感情投资的基础
勇于致歉
当我们从情感账户上提款时,要向对方诚心致歉
“弱者才会残忍,只有强者懂得温柔。”
无条件的爱
无条件的爱可以给人安全感与自信心,鼓励个人肯定自我,追求成长,由于不附带任何条件,没有任何牵绊,被爱者得以用自己的方式,检验人生种种美好的境界。
一对一的人际关系
联合国前秘书长哈马舍尔德(Dag Hammarskjold)曾说过一句发人深省的名言:“为一个人完全奉献自己,胜过为拯救全世界而拼命。”
一对一的关系是人生最基本的要素,有赖高尚的人格来维系,只有管理众人的技巧是不够的。
问题的反面是契机
在互赖关系中,问题就代表机会——增加情感账户存款的机会。
如果父母能把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看作联络感情的机会,而不是麻烦和负担,那么两代人之间的关系就会大大改善,父母会更愿意,甚至是迫切地理解并帮助孩子。
第七章 习惯四 双赢思维——人际领导的原则
双赢者把生活看作一个合作的舞台,而不是一个角斗场
双赢不是什么技巧,而是人际交往的哲学
法律则硬把人区别为敌对双方,打官司就为分出我是你非。所幸,目前司法界鼓励当事人庭外和解,这表示兼顾双方利益的观念已逐渐受到重视。
若是一味压抑,不能把愤怒情绪加以升华,自我评价将日趋低落。到最后依然会危及人际关系,使原先委曲求全的苦心付诸流水,得不偿失。
如果实在无法达成共识,实现双赢,就不如好聚好散(放弃交易)。
在家里,“不能双赢就干脆放弃”这个原则也能让大家感到轻松自由。如果在看什么电影的问题上僵持不下,那么不如放弃看电影,做些别的事情,总比这个夜晚有人欢喜有人愁要好。
双赢品德有三个基本特征。
诚信:我们将诚信定义为自己的价值观
成熟:“成熟就是在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信念的同时又能体谅他人的想法和感受的能力。”这是赫兰德·萨克森年(Hrand Saxenian)教授多年研究得出的结论。
知足:即相信资源充足,人人有份。
富足的心态(Abundance Mentality)源自厚实的个人价值观与安全感。由于相信世间有足够的资源,人人得以分享,因此不怕与人共名声、共财势,从而开启无限的可能性,充分发挥创造力,并提供宽广的选择空间。
一个诚信、成熟、知足的人在人际交往中很少或者根本不需要用到什么技巧。
因为我们彼此信任,所以才能坦诚相待,不管看法是否一致。不论哪一方阐述什么样的观点,另一方都会洗耳恭听,力求知彼解己(习惯五)后共同寻找第三条道路,这种协作的解决办法让彼此都受益。
你对双赢的态度越坚持,越真诚,越积极,越投入,你对他人的影响力就越大。
在双赢协议中,对以下五要素应该有明确的规定:预期结果:确认目标和时限,方法不计。指导方针:确认实现目标的原则、方针和行为限度。可用资源:包括人力、财力、技术或者组织资源。任务考核:建立业绩评估标准和时间。奖惩制度:根据任务考核确定奖惩。
如果人们能够认真思索,将双赢定为最终目标,不论在业务还是生活等每个领域都可以大有作为。我自己经常会为某个人或某组织的积极转变成果感叹不已,其实领导者所要做的就是放手,让有责任心、积极处世以及具有自我领导能力的人独立完成任务。
双赢绩效协议的前提是模式转换,注意力要放在结果而不是方法上,但大部分人都重方法轻结果。
一旦老板成为每一个属下的得力助手,他的控制范围将会大大增加,层层管理和操控的方式反而无用。
双赢协议意味着自由,但必须以诚信作为支撑,否则即便已经签订,也只能半途而废。
真正的双赢协议是双赢模式、双赢品德和双赢关系的产物,它以相互依赖的人际交往为对象,起着规范和指导的作用。
通常情况下,问题都源于体系,而不是人。再好的人置身于一个糟糕的体系中,也不会有好结果。
双赢并非性格魅力的技巧,而是人类交往的一种模式。双赢来自诚信、成熟和知足的人格,是高度互信的结果;它体现在能有效阐明并管理人们的期望和成就的协议中;在起支持作用的双赢体系里蓬勃生长;经由必要的双赢过程来实现。
当你培育自己的双赢心态的时候,你将发现一件美妙的事:人际关系变得更容易
第八章 习惯五 知彼解己——移情沟通的原则
若要用一句话归纳我在人际关系方面学到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则,那就是:知彼解己——首先去寻求了解对方,然后再争取让对方了解自己。
如果你要和我交往,想对我有影响力,你首先要了解我,而做到这一点不能只靠技巧。如果我觉察到你在使用某种技巧,就会有受骗和被操纵的感觉。我不知道你为什么这样做,有什么动机。你让我没有安全感,自然也不会对你敞开心扉。
如果你与人交往忽冷忽热,时而刻薄时而亲切,或者表里不一,很难让人敞开心扉。如果我需要收获爱和影响力,我觉得把想法、经历和真实感受暴露在你面前没有安全感。谁能预料会发生什么呢?
移情聆听是指以理解为目的的聆听,要求听者站在说话者的角度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感受。
据专家估计,人际沟通仅有10%通过语言来进行,30%取决于语调与声音,其余60%则得靠肢体语言。所以在移情聆听的过程中,不仅要耳到,还要眼到、心到;用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体会。
移情聆听还是感情投资的关键,因为只有对方认同,你的投资才有意义,否则就算你费尽心机,对方也只会把它看作是一种控制、自利、胁迫和屈就,结果是情感账户被支取。
除了物质,人类最大的生存需求源自心理,即被人理解、肯定、认可和欣赏。
移情聆听是有风险的。只有当你做好了被对方影响的准备,才能深入到移情聆听的阶段,而这是需要足够的安全感的,因为这时候的你会变得很脆弱。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很矛盾,因为在影响对方之前,你必须先被影响,即真正理解对方。
我们在听别人讲话时总是会联系我们自己的经历,因此自以为是的人往往会有四种“自传式回应”(Autobiographical Response)的倾向:价值判断——对旁人的意见只有接受或不接受。追根究底——依自己的价值观探查别人的隐私。好为人师——以自己的经验提供忠告。自以为是——根据自己的行为与动机衡量别人的行为与动机。
青少年与朋友讲电话可以扯上一两小时,跟父母却无话可说,或者把家当成吃饭睡觉的旅馆,为什么呢?如果父母只知训斥与批评,孩子怎么肯向父母吐真言?
当你学习认真倾听时,你会发现自己对别人的感知有了天壤之别。
心情不好的时候,最需要善解人意的好听众,如果你能适时扮演这种角色,将会惊讶对方毫无保留的程度。但前提是,你必须真心诚意为对方着想,不存私心。有时甚至不必形诸言语,仅仅一份心意就足以感动对方。
了解别人固然重要,但我们也有义务让自己被人了解,这通常需要相当的勇气。双赢需要熟练地掌握勇气和关心,因此合作的环境下更需要让人了解自己。
古希腊人有一种很经典的哲学观点,即品德第一,感情第二,理性第三。
品德指的是你个人的可信度,是人们对你的诚信和能力的认可,是人们对你的信任,是你的情感账户。感情指的是你的移情能力,是感性的,说明你能通过交流迅速理解他人的情感。理性是你的逻辑能力,即合理表达自己的能力。
你应该时刻想着先理解别人,这是你力所能及的。如果你把精力放在自己的影响圈内,就能真正地、深入地了解对方。你会获得准确的信息,能迅速抓住事件的核心,建立自己的情感账户,还能给对方提供有效合作所必需的“心理空气”。
认真聆听让你影响圈慢慢扩大,并越来越有能力在关注圈中发挥影响。
你越深入了解别人,就会越欣赏和尊敬他们。触及对方的灵魂是一件很神圣的事情。
如果你真正爱一个人,那么花时间了解对方将有益于今后的坦诚相待,这样一来,很多困扰家庭和婚姻的问题都将被扼杀在萌芽状态,没有发展壮大的机会。
先理解别人。在问题出现之前,在评估和判断之前,在你表达个人观点之前,先理解别人,这是有效的相互依赖关系中最有用的习惯。
“当你觉得自己是对的,就很难听进去别人的话。”
习惯五是很多人以为自己执行得很好,但是实际上做得最差的习惯。“是的,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很好的倾听者。”他们说。但是实际上,他们只是按照自己的角度在倾听,而不是按照对方的想法在听。他们是按照一个程式在听,然后总是想要回应,不是真正的理解。他们不会走进别人的头脑。他们实际上错过了很多,包括没有理解核心问题,没有真正地尽可能走进对方的内心。
如果你处于领导的角色,测试一下自己的理解程度。下次参加团队会议的时候,问问自己:“今天这次会议由我讲的内容要占多大比重?”如果屋里有六个人,但是80%的发言是由你进行,这就是个问题。
科技的应用滤掉了帮助我们用来共情的语调和脸部表情。因此无论何时你在处理一个重要的、涉及情绪的问题,都不要发邮件或者短信。一定要面对面谈或者至少通过电话沟通。一个表情符号说不清楚。
解决冲突其实并不是同理心倾听的目标,理解对方才是。
如果同理心倾听不够真诚,人们会立刻感受到。
如果你真正想寻求理解,就要丢掉诡计和伪善。
第九章 习惯六 统合综效——创造性合作的原则
统合综效的基本心态是:如果一位具有相当聪明才智的人跟我意见不同,那么对方的主张必定有我尚未体会的奥妙,值得加以了解。
与所见略同的人沟通,益处不大,要有分歧才有收获。
统合综效的精髓就是判断和尊重差异,取长补短。
低层次的沟通源自低信任度,其特点是人与人之间互相提防,步步为营,经常借助法律说话,为情况恶化作打算,其结果只能是赢/输或者输/赢,而且毫无效率可言,即产出/产能不平衡,最后只能是让人们更有理由进行自我防御和保护。
中间一层是彼此尊重的交流方式,唯有相当成熟的人才办得到。但是为了避免冲突,双方都保持礼貌,但却不一定为对方设想。即使掌握了对方的意向,也不能了解背后的真正原因,也不可能完全开诚布公,探讨其余的选择路径。
余额充足的情感账户、双赢模式、先理解别人的原则,所有这些加在一起,就是实现创造性统合综效的理想环境。
缺乏安全感的人认为所有的人和事都应该依照他们的模式。他们总想利用克隆技术,以自己的思想改造别人。他们不知道人际关系最可贵的地方就是能接触到不同的模式。相同不是统一,一致也不等于团结,统一和团结意味着互补,而不是相同。相同毫无创造性可言,而且沉闷乏味。统合综效的精髓就是尊重差异。
与人合作最重要的是,重视不同个体的不同心理、情绪与智能,以及个人眼中所见到的不同世界。
即使处于不利境地,也不应该放弃追求统合综效。不要在意别人的无礼行径,避开那些消极力量,发现并利用别人的优势,提高自己的认识,扩展自己的视野。你应该在相互依赖的环境中勇敢而坦率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情感和经历,借此鼓励他人同样地坦诚相待。
如果你只能看到两种解决问题的途径或道路——你的和“错误”的,那么你可以试着寻找统合综效的第三条道路,一般情况下它总是存在的。如果你坚持双赢模式,确实愿意努力理解对方,你就能找到一种让每一个人都受益更多的解决方案。
要想找到第三种选择,首先要相信它是存在的。你一定要相信通过一起工作,我们会找到一种比脑海里更好的解决方法。
想要找到第三种选择的一个关键步骤就是要抛开自我意识,承认你需要所有人共同的智慧参与,才能找到最佳方案。
哈佛大学教育学院的心理学专家霍华德·加德纳,把智力分为九个不同类型,认为每个人都拥有一种或多种智能:1.空间智能:无论是大的空间还是小的空间,都能表达自我的能力;2.言语智能:使用书面或口头语言的能力;3.逻辑-数学智能:能够处理逻辑、数字和推理;4.动觉智能:合作,时间观念,柔韧性好,双手灵活;5.音乐智能:对于声音、语调、韵律和音调的敏感性;6.人际智能:对于他人的情感、动机有敏锐性;能够跟他人合作、交往、成为团队成员的能力;7.自知-自省智能:能够反思并且分析自己感觉的能力;8.自然观察智能:能够在自然界根据重要特征辨别动物、植物、云朵或其他形状的能力;9.存在智能:能够提出关于生命的重大问题,并且去寻找答案的能力。
第十章 习惯七 不断更新——平衡的自我提升原则
工作本身并不能带来经济上的安全感,具备良好的思考、学习、创造与适应能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拥有财富,并不代表经济独立,拥有创造财富的能力才真正可靠。
习惯七就是个人产能。它保护并优化你所拥有的最重要的资产——你自己。它从四个层面更新你的天性,那就是:身体、精神、智力、社会/情感。
每个人都是由四部分组成:身体、社会/情感、智力和精神。这四部分相互依存,需要不断滋养。就像汽车的四个轮胎,如果一个轮胎气不足,四个轮胎就会失去平衡。如果你体力透支(身体)就很难表达爱(社会/情感)。另一方面,如果你感到动力满满,与自己相处融洽(精神),你就会有更好的判断(智力),也会发现尊重他人变得更容易(社会/-情感)。
第十一章 再论由内而外造就自己
刺激与回应之间存在一段距离,成长和幸福的关键就在于我们如何利用这段距离。
我在本书中特别强调的是,有些不良的行为模式是上一代遗传下来的,但我们可以努力改变。
如果一个人无法改变自己的思想构造,就永远无法改变现实,也永远不可能取得进步。
个人领域的成功
习惯一
1.按照原则和想要的结果停下来回应。
2.使用积极的语言。
3.关注影响圈。
4.成为能够转型的人。
习惯二
5.行动之前先定结果。
6.创作个人使命宣言,并按照它生活。
习惯三
7.关注首要任务。
8.摒弃不重要的事情。
9.每周做计划。
10.做选择的时候真诚面对。
公众领域的成功
11.开设你与别人的情感账户。
习惯四
12.精神富足。
13.平衡勇气和思虑。
14.既考虑别人的赢利也考虑自己的。
15.制定双赢协议。
习惯五
16.使用同理心倾听。
17.带着尊重的态度以获得理解。
习惯六
18.尊重不同之处。
19.寻找第三种选择。
习惯七
20.获得每日个人领域成功。
21.平衡产能和产出。
要开始七个习惯,请考虑下列-步骤:
学会安静、沉思和在沉默中生活。
不断磨砺,每天花时间在四个方面让自己休整更新:身体、精神、智力和社会/情感。
在关键的人际关系情感账户中存款,向与你关系密切的人追加存款。家庭中的成功与和谐要高于其他-一切。
花更多的时间于第二象限(重要而不紧急)的事务。
负起责任为自己的家庭做出各种判断。
定期复习七个习惯,并向他人讲授。
在这个过程中对自己要有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