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不在伟大的思考中,而是在一次次真实的碰触与联结中。
1 关上门,远离真实
你需要先感知到残缺,但你感知到“我”是残缺的,也意味着你看到了除了“我”以外,还有其他人存在着。这时,世界就进入了二元世界。你无须完美,也不可能完美。完美的,是关系,即当“我和你”全然相遇时,才有完美发生。
关系中的残缺,胜过孤独中的完美。
所以哪怕再难,也要试着走出去。偶尔孤独可以,但如果一直都是孤独的状态,这种孤独也许一开始会安慰你,但时间一长,你会发现这个困局走下去越来越难。
若使用头脑诠释情感,则会出大问题,会陷入臆测,最严重时会发展为被迫害妄想。只使用头脑看世界者,思维看似缜密,但其实根本不能容纳别人的信息,所以他看到的只是自己幻想的世界。
真实的世界是混沌的,即便有秩序,也是浑然天成、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秩序,而头脑幻想出来的世界,往往是极度清晰、极度有秩序的。
太孤独、不能与别人建立情感关系的人,会用大脑对外在的事物进行解读。
动机论,是人际关系中一个常见的问题。即你发起的行为,我会考虑你的动机是否纯净。相应地,我也会考虑自己的行为、动机是否纯净。但若太过在意动机,就意味着,我对别人很挑剔,对自己也很挑剔。结果,可能我做了很多事,与人交际也不少,但非常累。或者,干脆我隔绝自己,不做事,也不与人交际。
2 无回应之地,即是绝境
不是所有累都能用休息来缓解的。孤独的累,主要是内耗,是你内心分裂出一个想象中的“我”和想象中的“你”,然后两者争斗不休导致的累。这样的累没法用休息来缓解,因为休息时,你还是一个人,这种内心分裂出来的累仍然会持续。
最好的,是拥有以滋养性关系为主的人际关系场。
你必须明白这样的规律:你构建的人际关系的质量,和你内心的黑暗与光明的占比,是基本匹配的。
无回应之地,即是绝境。在这种绝境中长大的人,当关系中缺乏回应(如对方没及时回复自己)时,会习惯性认为对方不喜欢自己。
不管你有多好,对别人付出了多少,多有才华,多有钱,多有能力……只要你不能给出有质量的回应,你的人际关系——特别是亲密关系必然出大问题。
3 真正缓解累的方式,是进入关系
关系的根本,是你有了一面镜子,可以照见自己是谁,然后借助这面镜子去认识自己、展开自己。
真正缓解累的方式,是进入关系。这里的关系有两种:你和人的关系,你和事情的关系。关系中的累,是可以通过休息来缓解的。不过,即便是关系中的累,常常也不能靠独自休息而缓解。你休息时,身边仍然需要有信得过的人。人,是关系的动物,此言不虚。
生命从自恋出发,然后是一个不断破自恋的过程。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到却很难。感觉太多人的成长,是在不断地积攒自恋,然后变得越来越自我感觉良好,最后却被困在了孤独中。甚至,他们可能对此都毫无感觉。
4 全能自恋阻碍关系
自恋,是试图将别人纳入自己的体系;爱人,是愿意将自己纳入对方的体系;真爱,是两个人走出各自的体系而相遇。
没有很好地体会过活力在关系中流动的人,在建立关系时会很焦虑,并拼命捕捉对方的信息——这有时反而使得他们在反应中有些迟钝,然后他们又紧张地思考自己该如何应对。没觉知到这一点时,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紧张。
察言观色并非共情,而是头脑的猜测。它不怎么碰触对方的情感,是因为当事人主要使用的是思维逻辑。其中的情感,是当事人自己的焦虑和恐惧,当事人还容易把事情朝糟糕的方面想。它其实是当事人童年时活在高度不安或孤独中,难和别人建立情感联结,于是变成用思想去和对方建立关系。所以,所谓“判断”,都是想象,甚至是妄想。
关系中,我们势必对别人做判断,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你对你关于别人的判断有多笃定?太笃定,会给人一种确定感和掌控感,但也伤害了可能性。并且,这意味着是对别人的强加,是一种入侵。所以,哪怕你的判断是对的,对方也会讨厌。更何况,你的判断很可能是错的。
笃定的对立面是模糊。模糊容易让人不安和焦虑,但也意味着可能性。衡量创造力的一个重要标准,是容忍模糊的能力。因为笃定意味着自恋,意味着活在自己的头脑中
自己对于别人的判断很笃定,这是婴儿心理的残留。
很多人情感受伤后会执着地追求:你必须向我道歉,而且要充满诚意,要达到我心中的预期,然后我才会高高在上地原谅你。这是关系中最具有杀伤力的。
尊重别人的自恋,一如尊重自己一样;宽待别人的脆弱,一如宽待自己一样。
对于处于全能自恋中的人来说,道歉就意味着全能感的崩塌,意味着自我的瓦解,所以他们很难主动道歉。并且,任何意外,不管大小,他们都要找人归罪。而孩子是父母最容易归罪的对象,安全,不用担心被报复。
5 亲子关系中的自恋
做咨询久了,我发现,我们社会的有些家庭关系中,权力争斗是主线,情感太匮乏。
这常常是因为,自童年起,他们的父母等养育者都活在浓浓的自恋中,根本没有兴趣也没有能力对他们产生真正的兴趣。
6 与他人在关系中争高低
当体验不到爱时,人就会在关系中争高低,并试着让自己在高位的感觉中保持控制感,以及主体感。
还有人会永远不放下对方的错,一吵架就谈对方过去的错。这是为了在这一刻破坏对方的自尊,而保持自己的优越感。
7 讨好型人格
太讨好你的人,最后多是很难相处的。他们就像在放债,会想办法讨回,并且因为他们会放大自我的价值,有时还成了“放高利贷的”。
伴侣关系的根本逻辑是亲密。亲密,只能通过真实和敞开才能得到,
我们必须牢记这一点:对别人好,可以赢得认可与尊重,但若想与人变得亲密,只有一条路——真实和敞开。
8 关系的本质,是谁为谁承受焦虑
“关系的本质,是谁向谁投射焦虑,或是谁为谁承受焦虑。”英国精神分析师比昂如是说。
但在很多家庭中,常常是父母给孩子制造焦虑,而幼小的孩子接不住焦虑,只能受着。
9 没有麻烦,就没有关系
不敢麻烦别人的人,也逐渐不愿让别人麻烦自己。久而久之,他就会活在致命的孤独中,像被罩在一个罩子或一层薄膜里。其实关系的实质,就在于麻烦彼此。没有麻烦,就没有情感。
缺乏热情的人,可以努力对别人好,但这时,他会产生付出感。他没有享受和愉悦,他会觉得对别人好就像是在割肉。所以,关键是要把热情活出来,而后去爱就不再感觉是付出了。
欲望、呐喊、愤怒、喜悦、爱、恨、歇斯底里……这些都是热情。先是黑色热情流出,被拥抱后,你会发现原来这就是生命力!热情流动起来后,你才能享受到人与人之间热情流动的感觉的美好。这时,你会体验到,付出与索取、对与错都没那么重要。所以关键是,享受流动。
当欲望、情绪等动力在关系中能被接住时,它们就被祝福了,然后它们就可以以人性化的方式表达了。当它们不被接住时,就会被诅咒。
可以在和一个人,或者在和一件事,又或者在和一个物的关系中,尝试一下狂热,即你全然地、毫不保留地把热情都释放在这里,和这个人、事或物建立很深的关系,去体验全然饱满,体验不留遗憾。
10 在关系中能做自己的程度,就是这个关系对你的滋养程度
黏稠的关系场容易导致一个现象:你不能出错。稍有差池,那些眼睛便会不高兴。
除非能在关系中自由表达,否则关系很难直接愉悦你。这意味着,在关系中,你就是在做你自己,而不是在做一个好人或假人,爱与恨、怒与乐、美与丑,你可以让它们较自由地流动。若很难做到这一点,关系就会让你很累。
自由表达,表达什么?用弗洛伊德的话说,是表达性与攻击。用温尼科特的话说,是表达活力。性与攻击的说法让人不安,但这很真实。
在关系中能做自己的程度,也就是这个关系对你的滋养程度。如果做自己的部分匮乏,那么这个关系看上去再好,也会让你逐渐干瘪、枯萎。
11 家庭关系
最好的状态是,夫妻关系是家里的核心。当秉持这个规则时,夫妻关系可以称为家里的定海神针。为什么?因为孩子的心必然是同时爱父母的,如果父母之间的夫妻关系出现了严重失衡,甚至敌对,那么孩子容易“被撕裂”。如果变成亲子关系是核心,那就意味着,丈夫先是和婆婆构成了母子同盟,于是一个小家庭就失衡了。然后在失衡的态势下,媳妇自然容易去和自己的孩子构建同盟。这样就形成了循环。
(2)关于老人带孩子
成年人彼此间找存在感不易,但都容易在孩子这儿找到:一、孩子的心灵是敞开的,易联结,可治孤独;二、孩子的需求简单,一旦被满足会特有感觉,会强烈地感染大人;三、孩子的力量弱,成年人在孩子面前很容易有优越感。带孩子是不易,但这些好处也不能忽视。
从根本上来讲,就是每个人活出自己,从“角色”中解脱出来。父母知道展开生命是什么感觉,因此鼓励孩子去走自己的路。但如果父母还没“活开”,还处于恐惧中,就很难避免要去“抓住”孩子,因为孩子满足了他们的很多需要。
(5)父母对孩子的爱,指向分离
生命的意义在于选择,但每一次选择都是赌博,而用以投掷的骰子就是我们的肉身。
一个人活着的价值,就在于自己可以做选择啊。
做总是正确的父母,不如做给孩子空间的父母。
(6)牺牲感
“一切为了孩子。”它的真正含义是,一切归因于孩子。
(7)苦情戏
有的人追求“我比你强”,而有的人追求“我比你好”。演苦情戏时,很容易获得这种感觉——我这么好。
(9)喜欢控制孩子的父母
复杂意味着美和创造力,意味着生命力。复杂意味着强大的生能量,而控制背后却藏着阉割与死亡。
控制很重要,但最好是服膺于事物的规律,而不是自己的头脑想象。
(10)人际关系中的界限
一个人能否有独立的空间极为重要。在这个独立的空间里,他说了算,他可以将其他人的目光和评价屏蔽在空间之外。
(11)没有敌意的坚决和不含诱惑的深情
如何拒绝你?没有敌意的坚决。如何深爱你?不含诱惑的深情。心理学家科胡特创造了这两个充满诗意的短语。前者,就是我不答应你时,我坚决,但毫无敌意,不会说你错了。后者,就是我爱就爱了,无条件,也不会诱惑你需求我。敌意与诱惑,都是让对方后退或前进,而躲避你。相反的两个短语是,“饱含不满的犹豫”和“不含深情的诱惑”。
(12)逃离原生家庭
民主与专制,最初就是在父亲与儿子之间。当父亲的权力太大,对孩子的盘剥太严重时,年轻人逃走就是了。这种局面导致老人不得不让步。这是民主的源头。
如果你的家庭让你有窒息感,你可以少回去,甚至不回去。这会倒逼家庭中的一些老人向孩子低头。
12 两性关系
太多人发现自己不能投入地去爱一个人,不能投入地去做一份工作。这应该有许多原因,其中一个常见的原因是,和一个人或事物建立很深的关系,会让我们害怕,我们害怕爱上这个人或这个事物。
(2)婚姻是找一个伴,而不是找一个梦
你的心门完全打开时,你与他就建立了“我与你”的关系。那时,你将永远不会失去他,因为他就在你心里。
(3)自我消灭不是爱
你必须忠于自己。当你热切地、过度地满足一个人的所有要求时,你以为这是爱,但同时,这也意味着,你将对方投射成了一个苛刻的、必须被满足的人。
(5)性格对立的伴侣
两性关系中,当一方要求对方无条件地包容自己,而对方又在一定程度上配合时,前者就很容易成为不断突破对方底线的“疯子”,而后者则容易成为被践踏、被忽视、被玩弄的“炮灰”。
(6)对错游戏
对错游戏,是婚姻的一大杀手。玩对错游戏,追求我对你错,是为了保护自己脆弱的自恋。
(7)相爱容易,相处难
婚姻中常会见到这种情况:一个人认为自己很强,而这其实是幻象,是建立在对方顺着自己、纵容自己的基础之上。这种纵容越极端,对方的幻觉就越强。
(9)真正的爱
真正的爱情的一个重要功能是,突破自我,实现融合。要得到爱情,自我必须有时候能够“死”去。并且,成功可能会成为一种限制,一个角色做得太成功了,你会有一种渴望——毁掉这个角色,做回简单,回到自由。
“爱”是一个有太多意义的词,难以写清楚,那就换成“依恋”吧。每个人都可能将自己逐渐从拒绝依恋,先变成矛盾依恋,再变成安全依恋。拒绝依恋,是根本不信能与人建立深情,所以绝不尝试。矛盾依恋,是开始相信但又极度惧怕失去依恋,而左右摇摆。安全依恋,是将深情纳入内心,而不再惧怕失去。
我们在爱恨情仇中折腾、打滚、厮闹……上演一出又一出肥皂剧,只是为了那样的时刻到来——相信爱是存在的。
爱情会激活我们的生命,当一切情感都淋漓尽致地流淌时,我们就找到了存在感。
爱情最好是追求幸福和快乐,这样才称得上是爱情:有爱,有情欲。但驱动爱情更常见的动力,是追求内心的圆满。因此,爱情有时是最恐怖的自虐,因为是试图拿血肉直接化解内心最恐惧的部分。愿我们都能追求到真正的爱情,有爱才有情。
13 何谓亲密
亲密关系中,呈现你的真实,胜过满足对方的需求。
14 心里住着别人
当你心中住着别人的时候,你对对方说话或做事时,对方会感觉到那份温度;当你心中没有住着别人的时候,你说话与做事很容易成为控制。前者,对方不仅会感觉到温度,还会感觉到自己有自由空间。而后者,对方会感觉到被控制、被胁迫:你必须如此,否则我就会不高兴。
人际互动中,特别重要的一点是:对于不同意见或负面情绪,自己有多大的容纳空间。亲密关系和亲子关系中最常见的“绞杀”,其产生的原因是,对与自己不同的看法与负面情绪没有容纳空间。最严重的情形是,不给对方一点空间,并施加最大的压力,要灭掉不同意见与负面情绪,而让对方与自己的想法和情绪一致。
一个人能有多大的容人之量,这取决于他心中在多大程度上住着一个人。而这一点又取决于他自己曾在多大程度上住进另一个人的心里。所以,父母若想锻炼孩子的情商,特别重要的一点是,做一个好的容器,容纳孩子的不同看法和负面情绪。
信任,就是万丈深渊。因为信任一个人就意味着将心门敞开,但一敞开,就会觉得外面很冷,甚至感觉正好有一把刀子对着自己的心口。严重缺乏对别人的信任,或者说基本将心门关闭,原因是,生命早期,心门一敞开,就会处在风刀霜剑中。
15 爱的本质是被“看见”
人也可以借助一段关系来实现能量层级的改变。当关系中的两个人情感越来越深,即关系的深度越来越强时,这段关系会成为一个不断扩容的容器,你们彼此的能量表达的层次都会提高。当然,反过来也常发生这样的情况:一段糟糕的关系会让你们越来越萎缩。
看见,就是爱。每个人都在向这个世界要回应,而且希望是积极的回应。
16 关系在碰撞中产生
人生是一条漫漫长路,风景无限,不要期待自己一直保持所谓的“心理健康”,那可能意味着,你一直走在安全的平地上。
“生命不在伟大的思考中,而是在一次次真实的碰触与联结中。”
交流和互动意味着,我的信息和你的信息可以在彼此间流动。好的交流是,我允许你的信息在我的心田——可以想象你真有这么一块心灵的田野——留下,你也允许我的信息在你的心田停留。
在共生式关系中,存在着“共生绞杀”:我和你要形成一个“我们”的共同体,但这个共同体只有一个人的意志该存在,那当然最好是“我的”。
恋人之间,同事之间,甚至家人之间,都需要适当的时候发出分手威胁。当然,这最好不是演戏,不是有意的“作”,而是真正有了这样的感觉时才这样做。这样,双方可以知道彼此的尺度在哪里,然后进行调整,当然也可能就此真分开了。否则,真有了这样的感觉却一直忍着,两个人就会一直按照固有的节奏交流,然后真走向分手。
把关系里的“毒”表达出来,让它显化,看看能不能解决它。能解决,关系继续;不能解决,关系就可能走向结束。
唯有按照自己的意愿展开生命,并与其他存在建立真切的碰触,这才叫活过。
正确地活着如果太乏味,就没什么好称道的。
17 修炼你的攻击性
关系就是一切,一切都是为了关系。这是对精神分析的概括。
不要把关系仅仅理解为你与人的关系,你与万事万物构建的,都是关系。
养孩子,要给孩子这种感觉:父母欢迎你把你的动力延伸到我们这里。同时,父母也会有一些动力——基本是善意、爱意的动力,延伸到你那里。
如果父母一直在拒绝孩子的动力延伸,甚至还压制孩子在其他事物上的动力延伸,那他们就成了孩子精神的刽子手——这并非比喻,而是事实。
人生的一个定律是:必须保持一定量的社会关系,必须投身于一些自己热爱的事。这不仅是为了追求所谓的“成就”,更是在修炼自己的动力,或叫“生命力”,准确的说法则叫“攻击性”。
18 因为真实,所以被爱
因为我好,所以我值得被爱。这是好人的逻辑。真相其实是,因为你真实,所以你被爱。真实,会让你更深入地碰触自己,更好地成为自己。神性,或自性,就在你心中。
爱的最深动力,是让自己圆满。或者说,世间最深的动力,都是让自己圆满。
你的自发行为才能真正滋养你,也是你存在的证明。相反,你围绕着别人的感受而产生的行为系统,无论看似有多好,那都不是你。你需要深切地懂得这一点,当你不够懂得时,你必定是麻木而压抑的。
19 关系中,恨意和爱意一样重要
不要去伪装成一个没有恨的人,恨意,和爱意一样重要。如果没有恨,不能表达恨,我们怎么知道我们在关系中有时做的是错的?恨意的表达,可以告诉对方,“你伤害了我,你该停止你的伤害了”。如果关系中只有爱意的表达,那无疑会让我们有一种错觉:我对你做什么都可以。
20 直接表达愤怒是对关系的尊重
生命的一切努力,都是在追寻这种感觉——存在本身就是对的。
我们要相信人自身的选择,人自身的选择,即自己的生命力在伸展。只有这样,孩子才能作为一个活生生的能量体去伸展和验证自己的生命。
直接表达真实的愤怒,是对关系真相的尊重,不容易导致冲突升级,并且会让情感更好地流动。
21 捍卫自己的空间
自我,大于关系——这该是新时代的新普世意识。
当你身处一个破坏性的关系中,无论它是血缘关系,还是被各种影视、小说乃至艺术美化无数次的恋爱关系,只要它不再滋养你,而是把你的生命严重锁住时,你都要学会果断地离开它。
尊重你的空间,别让别人轻易入侵;尊重你的选择,它会让你成为你自己。
22 沟通,让我们从想象世界进入现实世界
沟通,是让我们从孤独的想象世界进入现实世界的关键。至少你要知道,在没有得到别人的确认前,你的判断只是假设而已。
和另一个自己谈谈心 自恋
自恋,是试图将别人纳入自己的体系;爱人,是愿意将自己纳入对方的体系;真爱,是两个人走出各自的体系而相遇。
1 健康自恋和全能自恋
人对自己的态度,或者说自恋,可分为四个档位:第一档是最健康的,是自信,其活力能自如地滋养自己;第二档,是自大;第三档,是疑病,不敢碰触心理自我的脆弱,而且总觉得身体自我有病;第四档,是妄想,即并无现实依据,凭空想象自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如西方精神病院里有很多人以为自己是耶稣。
一个人的自我,最初必须建立在这种感觉之上:我是好的。
一旦“我是好的”这种感觉攒得足够多,核心自我得以建立,我们就会有这种感觉:无论形势怎么发展,我都相信自己能掌控局势。
绝对不能接受批评的人,是因为“我是好的”这种基本自恋未形成,所以一点“我是坏的”信息就可以让他的自我破碎。
对婴儿或巨婴来说,世界不是分为我和你,而是分为我和非我。
2 成年人的全能自恋
你期待任何事情都做到一百分,那就意味着你在持续不断地攻击自己,因为这根本做不到。
3 全能自恋的程度,决定你焦虑的程度
那些一事无成的人,这种急切感是最严重的。所以,从来不是真正忙碌的人最累,而是一事无成又陷入急切感中的人最累,他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自己的“鞭打”。
7 绝对禁止性超我
当你觉得整个世界都对你极其苛刻时,这不是真的,这只是因为你内在有一个无比苛刻的批评者。
一个人,必须有真正的能力,有真正联结的关系,才能感觉到自己的真实存在。
12 高控制欲
如果你发现自己做不到容纳,主要就是忍让,那最好早点离开,不然对你不好,对对方不好,对彼此的关系也不好。
时间是一个巨大的容器,可容纳我们的各种错误。世界也是一个巨大的容器,让你在干了一件又一件蠢事后,仍然有各种选择的可能。
13 你不能说我错
如果你一直都是正确的,可能真相是,你从未真实地活过。
14 活在事实中,还是活在情绪中?
很多人一遇到问题,立即就陷入严重的情绪中,并会要求外部世界符合自己的想象,而不愿意放下想象,看到外部世界的真相。
当纠缠于对错时,人们就没办法尊重事实本身了。
15 最累是自闭着的孤独
投入地去爱一个人,投入地去做一件事,幸福就降临了。
你投入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你和事情就建立了联系。
和喜欢的人在一起会越来越享受,这也是有联结的发生。
联结,意味着关系建立了,关系成为一个通道,而能量在这个通道中流动。这份流动着的能量,是最好的滋养。
宅在自己的世界里,自闭式的孤独,总伴随着头脑的妄动。并且,头脑的妄动是为了抗拒对联结的渴望,这就导致了累。
16 习惯性拖延
严重的拖延症患者都是在和一个相反的东西对抗,那个东西可以叫“急切”
习惯性拖延,也许最深刻的原因是,对要建立联系的事物缺乏信任感,并因而缺乏意义感。
拖延、迟到、磨叽等,多和一个基本事实有关——不能做自己。
17 惧怕投入
怕投入,多有这样的逻辑:投入,意味着“我”投注了心力,若投入无结果,则“我”就等于被否定了
世间最美好的事,都是因联结而生,而联结的最佳条件,是清明的心
投入最大的价值,不是外在的得失,而是在投入时,在你与其他存在的深刻碰触中,你“锤炼”了自己的心。
才华与成绩,常是孤独中产生的东西,它们并不能帮助我们处理好关系——这才是人性乃至世界的本质。
能力来自你与某个事物建立了深度联系。
能持续投入的人,有这样一种心理:我未必能立即掌握一个事物,但只要持续努力,我就会与这一事物建立联系。
投入时间的长短,决定了你的境界。对此,蔡志忠有一段很牛的表达。他说,当你能专注二十分钟时,它的价值不是专注十分钟的一倍,而是呈几何指数式增长。同样地,当你能专注一个小时时,它的价值和专注十分钟已不可同日而语,更不用说能专注一天,甚至数月、数年了。以此类推,如果你专注一件事一生,那你就有可能抵达无人之境。
专注就是你和一个事物建立了深度关系,这时候会有心流产生。专注的时间越长,心流的质量和宽度、深度都会飙升。
一切价值都来自你作为一个存在和另一个存在建立的关系的深度。
18 真实,远胜完美
自大的妄想,如追求全能、完美、极致、纯美等,都是因为太少体验到真实的美好吧。
真实的美好总是发生在两个人或多个人之间,即关系中。
真实,才能带来亲密。
一个人的生命是否“丰盛”,关键在于他与其他存在是否有活生生的关系。
太想追求完美主义的人,都是为了掩饰自己内在的恐惧,以及没人理就瘫软无力的心。
“真诚”这个词并不可靠。唯一的判断依据是,在这一方面,你有充沛的感觉吗?
19 真实,才是修行的开始
很多人会习惯性撒谎,其中一部分人撒谎的原因是掩盖真实自我的信息,而避免袒露真实自我不被回应时产生巨大的羞耻感。例如,他们被问到收入时,会说高或者说低,就是不袒露真实的情况。这不关乎利益,也不关乎道德,只是自我保护而已。
但其实,人毕竟要先把自己照顾好。你想构建一个让自己舒服的小世界,就必须自私。如果能把自私合理处理,你对别人表现出的自私也会有更多的宽容。真做自己的人,也允许别人做自己。
直面自己生命的真相和自己内心的真实,是一件很残酷的事,却也是最值得的。
没有爱照亮你的心,没有人用温暖的眼睛看着你,你会觉得自己的真实存在是不被接受的。不被接受,这是丑陋感与自卑感的真实表达。但你还是要打开你的心,让爱流到你的心中,照亮你的灵性。我们总是等着感受到足够的爱才打开心门,但答案是,你必须打开心门才能感受到爱的存在。
自我成长,不是走向完美,而是走向真实。
很多人自诩真诚,但真诚极为不易,它有两个层次:不欺人,即怎么想就怎么说;不自欺,即怎么感觉就怎么想。不欺人很可贵,人靠意识还可以做到,而不自欺则需要充分地认识潜意识,极为不易。
看见就是爱,所以所谓“自信”,是你的真实生命在关系中被看见。
和另一个自己谈谈心 成长
有真自我的人,他的自我围绕着自己的感觉而构建;有假自我的人,他的自我围绕着他人的感觉而构建。
1 自我之壳
可以这样来想象自我:它就像一个容器,容器内有水。容器的壳是一种保护,水就是生命力。
你的内心没必要对谁都敞开。
2 皮肤的隐喻
皮肤的第一个隐喻是边界,如果你守不住自己的边界,你的边界总被入侵,那么你就容易得各种皮肤病。
边界的意思很简单:我允许你靠近,你才可以靠近。不能对别人简单说“不”,就意味着你守不住自己的边界。
皮肤还有一个心理隐喻就是亲密。所谓“皮肤饥渴”,指的就是对亲密的渴求。如果亲密的渴求得到了相应的满足,那么皮肤就有被滋养感。
3 自我攻击
让人挫败的事情发生后,正确的处理方式是:在事情的层面上自我归因,但不过分,同时也能客观地归因外界;情绪层面上自我安抚,并寻求他人的支持。同时,让一些必然出现的情感(如悲伤)得以流动。并且,不管如何归因和有什么样的情绪,都要自爱。
5 假自我
婴幼儿时,孩子是可以按照自己的感觉来,还是淹没在父母的意志与感觉中,这是一个重要的命运分界点。前者是以自己的感觉构建的自我,即真实自我(真自我);后者是以别人的感觉构建的自我,即虚假自我(假自我)。
考虑别人的感受和以别人的感受为中心,这完全是两码事。如果既以自己的感受为中心构建自我,又能考虑到别人的感受,这是自然而然的高情商,属于比较完善的人格。但以别人的感觉为中心,就是失去自我。
失去自我的人很难活在当下。 活在当下,是很难得的智慧。这意味着,你和当下的一切在一起,与当下的存在,包括你自己,建立了全然的联结。这也意味着你接纳了一切。
养育孩子,其实最好是鼓励孩子自由选择,即尊重每个个体、每个家庭的自发性,可以鼓励和支持,但不要轻易使用惩罚措施。惩罚措施,就像死神的隐喻。
7 裸身梦和虚假自体
自体即self,而自我即ego。前者是一种完整意义上的“我”,后者是头脑自我。
“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兽性,失去一切。”对于这句话,我的理解是,如果一个人太懂事、太文明,就意味着活在文明的条条框框中,而失去了他的身体,这是巨大的缺失。
人最难承受的一种感受,是自体虚弱带来的羞耻感。例如,你对一个人很好,那个人却无耻地利用你,并羞辱了你,而你不能很好地还击并保护自己。这时,你会觉得自己很虚弱,同时也会斥责自己怎么这么愚蠢!这种心理如果不能化解,一个人就会走向黑暗,甚至成为黑暗,因为黑暗会让自己貌似更强大,至少更会自保。怎么化解?办法是,淬炼自我,增强自我。想爱的,好好去爱;要恨的,狠狠去恨;要报复的,在做好自保措施的情况下,运用一切智慧去报复。
感觉,是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的证明。当你的感觉处在严重被压抑的状态时,你就会去寻找特别在乎他们自己感觉的人,围着他们的感觉转。围绕着别人的感觉转,即会形成虚假自体。
有两种存在:你头脑编织的存在,它使用的词语是“应该”;真实存在,它使用的词语是“是”。当不断用各种“应该”编织你认识的世界时,你需要提醒自己:我很可能活在一个虚假的世界中。
8 假自我形成不了存在感
关系中,我与你互为镜子,我想从你这面镜子里看到我是好的。当没有信心时,我就会通过讨好、性感、权力、依赖等方式诱惑你对我好。但真得到时,我却会怀疑你是假的,因为我是假的。
我们必须勇敢,拿出真实的自己,投入关系中。我们也必须有耐心,给对方自由,信任对方的自发反应。真爱,发生在我与你的自发反应中。
9 将他人视为自身的一部分
对外部的评价太过敏感时,就不可避免地涉及一个问题:别人的评价在不同程度上定义着你是谁。
太在乎外部的评价,是还处于这个阶段:外部世界定义着你是谁。更高的阶段是:你可以反过来定义这个世界。
很多人生的挫败,如失恋、丢掉工作、离婚等,之所以让我们觉得难熬,除了事实上的困难外,将这些失败归因于“我是不好的,所以才会有这些遭遇”也是造成自己痛苦的原因。这种现象很常见,甚至是关键原因。一旦放下这种归因,挫折商立即就会大幅提高。挫折商高的人,他们会做内归因,但是就事论事,绝不是自我否定。
敏感有两种:一种是敏感地觉知到自己和别人,但自我不动摇;另一种是敏感地捕捉到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别人对自己态度的好或坏,会引起自己内心的极大动荡。
10 只有目标综合征
你要追随你的心,而不是追随一个目标,除非这个目标是从你自己的心中生出的。
11 你是环境的响应器,还是主动的创造者?
主动的创造者,有一个清晰的意愿——希望关系朝一个方向发展。我向你发出声音,即便没有得到我想要的回应,我仍会持续地传递我的热量。如此一来,关系就有可能朝我想要的方向发展。历史大事中、各种爱情故事中,都可看到这样主动的创造者。
是环境的响应器,还是主动的创造者?其中的关键是如何处理无回应。环境的响应器会对无回应很敏感,并很容易将此理解为对方有主观恶意。但这多是误解,对方未必有恶意,甚至都不是无回应,而是我们发出的信号太弱,连自己都未必能接收到。
主动的创造者则在面对无回应时仍保持主动,并很少将对方的无回应理解为恶意。并且,主动的创造者能站到对方的角度看问题,这也减少了误解与敌意。当然,也有一些主动的创造者会忽略对方的拒绝。这时,偶尔也能创造奇迹。
12 自我的疆界
一个人的自我能延伸到何处,取决于控制感的范围。
13 内聚性自我
情感与性,必须完成各种分化。有的人一旦与另一个人建立了好的关系,就立即想建立终极关系,这也是混沌、共生。但当情感和性逐渐分化后,我们才会明白,好的关系有太多种表现形式,只有极少数关系能走到性与爱结合的地步。
归因,但不归罪,既不归罪于自己,也不归罪于别人。
归罪,即事情做不好,是我不好,或环境不好。本质上是要找到破坏了这件事的罪人(坏人),把他(或它)灭掉。一个人必须“超越”这种感觉,才能正确归因——找到导致挫败的真正原因,从而让事情得以改进。
14 核心自我的诞生
当能有分寸、有尺度地要适合自己、让自己舒服的东西时,就意味着“我”诞生了。
15 主体感
要真能说出“这是我的选择”这句话,首先需要学会说“不”。
16 哪里有问题,一切都是存在
试着让那些看起来很糟糕的体验自然流动,同时放下对好坏、对错、高低的评判,会发现所谓“负面情绪”和积极情绪一样美妙。
18 逃离真自我
灭掉性欲(至少灭掉性魅力),灭掉攻击性,也灭掉情绪与火热的情感,而徒留一个好人外壳的人,这是最常见的逃离真自我的方式之一。
还有一些不那么起眼的逃离真自我的方式。譬如,多位来访者会习惯性撒谎,多是无伤大雅那种。最严重的,简直想在任何一件事上撒谎。我们如果去觉知,会发现他们是为了让呈现给别人看的自己与真实的自己保持一点距离,这样别人就伤不到真实的自己了。
19 自我观察与自我觉知
比起高明的评价、正确的建议,觉知是最为重要的。
20 扩展你的觉知
每个人目前的生活状态,往往就是他内在心灵所能呈现的最佳状态。这就引出一个推论:在你的内在心灵状态没有得到改善前,如果你只是使劲地改进你的外在生活状态,那这种改进就未必有效。甚至,对别人而言的好东西,对你来说可能就是毒药了。
觉知是为了流动。
文字只是一种说法,目的是引出你的感受,让感受流动。
21 尊重你自己的感觉
要想有真自我,就要尊重你自己的感觉,让你的心、你的感觉指引你的人生。
22 找到真实的自己
多少人是混混沌沌长大的?没有真正的生命教育(如如何爱自己、爱他人),没有性与爱情的教育和榜样,没有被教导尊重自己的感觉,也没有学习一些必要的生命哲学,就是活着。而最明确的就是要挣钱和出人头地,然后就是像大家一样活着。
自我是一切的开始。太多积极的行为,是因为我说了算;太多消极的行为,是因为你说了算,而我不能失去自我。虽然人人想追求幸福和利益,但如果代价是严重失去自我,我们就宁愿不要。
一个人的自我该是这样的整合体——发达的头脑、敏感的身体和饱满的情感,即身、心、灵的整合体,这时的自我是真自体。
有真自体的人,你能感觉到他的饱满,而有假自体的人,你能感觉到他的干瘪。
如果感觉自己内心破碎不堪,自己的人生也很不幸,如何破解?有两点很重要:第一,认识自己;第二,在一个有爱与接纳自己的环境中认识自己,至少有一个爱自己与接纳自己的人。少数极其不幸的人可单独完成自我认识,但多数人需要在温暖的环境中认识自己。
最好是,人一直在遵从自己的本心,走自己的路,路上有理解、陪伴、支持,而不是各种对你的期待,对你的控制、干涉和塑造,甚至“强力打断”。最好的人生,都是指向成为你自己。
23 生与死的隐喻
生与死的隐喻,藏在各种生命的细节中。例如,如果只在乎结果,那么你其实是在避免死亡焦虑。结果如你所愿,你就感觉到生;结果不如你所愿,你就感觉到死。并且,结果即便如你所愿,也只是一瞬间的事,所以即便享受到生的感觉,也很短暂。
除了生死,都是小事,可生死的隐喻无处不在。最基本的生死感是,你发出一份动力:它得以实现,即为生;它没实现,即为死。
如果克制成为生命的一种基本色调,那意味着死能量在彻底把控着你。然而,如果可生的时候生,须死的时候死,这样掌控(或顺应)生能量与死能量时,人就活得明智,且更为自由。
每个愿望的实现,即是生;愿望的失败,即是死。
24 生命的存在只能“体验”到
生命的存在只能“体验”到,而不是“想”到。
你有多喜欢评价,就可能说明你离自己的体验有多远。
只有当感觉流动时,你才能体验到你存在着。
和另一个自己谈谈心 梦想
投身于自己热爱的事,不仅是为了追求所谓的“成就”,更是在修炼自己的生命力。
1 英雄之旅
真正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一种:直面痛苦,认识痛苦的意义,寻找到问题的来源,并由此成长。
4 挫折感
大江大河的流淌,都不可避免有各种阻碍与波折,但它们还是能冲破障碍奔向大海。我们也需要学习,我们的能量会不断地遇到各种阻碍,但我们仍然能冲破、绕过这些阻碍,而奔向自己的目的地。
在常不如意的世界,仍然不断地焕发热情,并实现重要的梦想,是真正的生命哲学。
5 创造欲和毁灭欲
精神分析既谈生,也谈死,因此有了极为丰富的层次和纹理,如同一首恢宏而又无比细腻的史诗,具有非凡的魅力。—【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毁灭,是一种强大的力量。我们不仅要毁灭自己无望的东西,挑战自己的自恋,也要去毁灭别人加在我们身上的不合理的东西,以挑战别人的自恋。
我们不仅可以释放自己的创造欲,也可以合理地释放自己的毁灭欲。
6 直面自己的“坏”
不能接受关系中的不愉快,是担心这些“坏”会破坏好的关系。人特别难以面对自己是不愉快的发起者,是因为更深处的担心:一旦自己发起了“坏”,好的客体就会远离自己,不要自己了。但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纳,自然也包括对这些不愉快或“坏”的理解和接纳。
早点懂得: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是先照顾好你自己。
7 坦然地伸展自己的能量
心理健康的一个基准是,你能坦然地伸展自己的能量。
不能充分表达自己意志的人,也难以真诚地支持别人合理的选择。
一个人必须按照自己的意志伸展生命,成功也罢,失败也罢,都能不断体会自己的生命与其他存在碰触的感觉,由此不断淬炼自己。
跟随你的感觉,真诚地活着,以自己的肉身与这个世界产生丰富的碰撞和联系
感觉无所谓对错,讲感觉的对错,是因为两点:一、担心别人(特别是权威)觉得自己的感觉不对,这时,如果感觉到自己能量的流动,就害怕会被惩罚、嘲笑;二、自己一表达感觉,就要追求结果,期待世界一定如自己所愿,否则就会觉得自己很失败,然后会有巨大的羞耻感。
追随自己的心,按照自己的感觉而活,最初需要养育者的支持,之后需要的,是勇气和智慧。
8 边界意识
当不能把握自己的节奏,时间总被别人的意志占用时,人们就容易有拖延和凌乱的节奏。
界限与独立,其实就是不轻易入侵别人的空间,也能强有力地守住自己的空间。
10 生命的意义在于选择
成为你自己,完整的表达是:我选择,我自由,我存在。
11 你想要什么?
特别想积极、有效地过好每一天的人,往往有严重的拖延症,并且很颓废。也许这是无意识地在追求“我可以不那么焦虑”。
“第一次人生是为别人而活,第二次人生是为自己而活。”
自我成长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你对自己的不情愿越来越敏感,发现自己有多么容易在压力状态下迎合别人。于是,你不再轻易承诺,也能轻松拒绝,而那重要的一点也将到来——你能从容而主动地激发出自己的动力。
13 聆听内在的声音
成长最好是,我们的本性在关系里得以呈现,而变化,而发展。
14 “负能量”也需要表达
在关系中表达情绪情感很重要,但必须得知道,你的感受你负责,你的人生你负责,你是一切的根源。
爱,是接纳你本来的样子;优秀,本质上是为了获得更好的生存机会。所以,有这样一个扎心的道理:你永远不会因为优秀而被爱,你会因为优秀而被需要。
16 思维系统和视觉心像
有研究发现,通过想象用正确的方式打网球,甚至好过实际训练。因为实际训练时,你的动作仍然沿袭着自己的一些惯性,想象却可以避免这个问题。
18 放下头脑,信任身体
头脑里源源不断出现的、一刻都不能停的念头,是最常见的防御,防御自己碰触存在。
身心合一地做成一件事,会有一种舒爽的感觉,它是对生命力的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