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知道答案》– 跟着感觉走,成为你自己

发表于

你可以问问你自己,在你从小到大的成长历程中,有谁告诉过你,学习与觉知必须与你的体验相结合?若是没有,你学到的就只是别人的知识,而非你自己的。

“尊重你自己的感觉。”

你能否如乔布斯那样,很早就能领悟到:“最重要的是,拥有跟随内心和直觉的勇气。你的内心与直觉知道你真正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任何其他事物都是次要的。”

我们的社会有一个强烈的倾向:将你的灵魂赶出你的身体,而让别人的灵魂寄居进来。

欢乐与痛苦,都必然要有身体的参与。如果人生有很多欢乐,你不会愿意切断与身体的链接;但如果人生有很多痛苦,你就容易想切断与身体的链接。

要使你的生命变得丰盛,要破解你生命游戏的规则,你必须重新与身体建立链接,在头脑与身体之间打通一个通道。做到这一点后,你将发现,生命真的可以是自由的。

Part 1 回归你的身体感觉

当我们心中升起某种情绪或某种念头时,我们常不愿意接受它们,并试图压制它们,这种压制常常成功,我们果真意识不到它们的存在了。然而,它们并未消失,只是被压制到潜意识中去了。并且,它们还一定会寻求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而通过身体来表达,是最常见的方式。

身体的健康,不是想追求就能追求到的,也不能仅在身体层面上追求,因为心灵和身体是相互呼应的,真正的健康应当做到心灵和身体的和谐。

癌症病人多有一个共同特点:特别压抑自己某一方面的情绪。这种情绪可能是愤怒,可能是悲伤,可能是内疚,也可能是其他情绪。

我们不能单纯从生理的角度追求健康,还必须学会聆听并尊重心灵深处的声音。

2. 身体呼应的美

一直以来,因为唯物主义与科学思维的双重影响,在所谓身心灵三个范畴中,身体日益降格为一个纯粹的物质机器。

佛教说慎用三宝,所谓三宝,即眼睛、耳朵和嘴巴,这三者看似让我们很容易交流,但仅仅这三个层面的交流就是巴比伦塔,你不可能听到对方,对方也不可能聆听到你。必须放弃对三宝的依赖,你才可能达到共情,你才可能走出要命的孤独。

3. 身体知道心灵的答案

怎样才能与别人建立真正的链接感呢?一个很简单的答案是,先与自己的身体取得链接。即,先去发展自己的身体智慧,试着用身体去聆听别人发出的信息。认知的链接常是幻想中的链接,而身体的链接则是真实的链接。

做催眠时最大的障碍是,催眠师太注重技巧,而没有建立非语言的链接。

如果只使用头脑,人与人之间就有一个《圣经》上所说的巴比伦塔,在这个塔上,每个人说的语言都不同,而真正的合作就不可能产生,这时不管我们多么渴望与别人亲近,我们最终只能陷入孤独。

头脑是孤独的,如果在人际关系中,试图通过头脑去了解对方,那么这种了解必然是非常局限的,甚至可以不客气地说,是一种自恋幻觉。

德国哲人埃克哈特·托利在其著作《当下的力量》中也提到了一些简单的办法:一、当你的身体某个部位不舒服时,觉察它,只是觉察它,而不做任何分析和想象。二、每天早上起床前,花15分钟,细细觉察你的身体,从脚到头,再从头到脚,不用急,要试着去觉察每一个细微的部位。

4. 感觉:破除内心藩篱的钥匙

小郑的故事很经典,它充分说明了我们为什么会惧怕一些事情。其实,我们惧怕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事情带给我们的感觉。并且,我们之所以惧怕一件事情给自己带来的感觉,经常是因为,这件事和以前的某件事很像,唤起了我们以前的某种感觉。

王阳明哲学的一个核心内容是“知行合一”,他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关键原因是他内心中没有矛盾,而我们普通人之所以做不到“知行合一”,是因为我们内心中有各种各样的矛盾,因为这些矛盾,我们在行动时就有了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动力,所以行动力就打了很大的折扣,也就做不到知行合一了。

假若我们最终能发现,其实自己可以处在任何位置,那么我们就破掉自己心中的种种障碍,而获得充分的自由,那时就可以做到知行合一了。

5. 哺育你的内在保护空间

当遇到挑战的时候,我们很容易焦虑或难受,那时我们很容易将注意力放在外面,试图抓住一些什么东西,希望这些外在的资源能帮助自己去面对暂时似乎超出了自己应对能力的挑战。然而,我们越这样做,就越容易感觉到失控。

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先去和自己的内在取得链接,找到自己的重心,然后带着这种链接去考虑问题。

现在,她在很多时候都应用了“带着对问题的觉知去行动”这个技巧,学会了很多全然不同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你对身体投入越多的觉知,你的免疫系统就会变得越强,好像每个细胞都被激活并欢跃一样。你的身体喜欢你的注意力,它同样也是一个很强的自我治疗体系。当你不进驻你的身体里时,大部分疾病就会乘虚而入。如果主人长期不在,各种角色将会入住。当你进驻你的身体时,一些不受欢迎的“客人”就会很难入侵。

6. 跟着感觉走,成为你自己

卓越的人和普通的人之间的差异,首先是心理评价机制的差异。卓越的人有一个内在的心理评价机制,普通的人有一个外在的心理评价机制。卓越的人从自己的身上寻找答案,时刻倾听内心的声音,听从直觉的指挥。

三个月后,她的10个愿望都实现了。回来后,她对舒老师说,虽然这10个愿望并不难实现,但这些发自内心的愿望实现后,她觉得自己整个人都变了,她再也不在乎别人的看法,她决心痛痛快快做自己。自杀的念头已经彻底消失了。离婚的伤痛虽然还在,但再也不会彻骨地痛。

既然内在评价系统最健康,但为什么大多数人却形成了外在评价系统呢?舒俊琳引用他最推崇的罗杰斯的观点说,这是因为在成长中,人们得到的积极关注是有条件积极关注,而很少得到无条件积极关注。有条件积极关注的逻辑是:你必须做到A,我才能给你B。B可以是物质奖励,也可以是精神奖励。在有条件积极关注的影响下,一个人会形成这样的经验:只能表露“好的”(或“可被接受的”),否则就会被拒绝被伤害。一个人的成长就是不断学习、修正自己“应该如何部分地表露”的过程,最终就形成了一套外在评价系统。

绝大多数心理问题都是因为忽视乃至扭曲了自己的内心体验所造成的。内心的力量是最强大的,当我们过于在乎别人的看法时,我们就丧失了自由,自我的力量也就越来越弱,最后变得对外界的变化过于敏感。

只有活生生的体验才能改变一个人的潜意识,而再完美的理论说教,如果没有活生生的体验做支持,是一点作用都没有的。

三点努力帮助你“成为自己”

一、远离人格面具

家庭、学校、社会和文化给我们安排了很多“好的模板”,然而,这些模板与我们的健康成长并不一定相符,我们为了得到奖赏接受了它们,但它们仿佛是一张没有弹性的面具贴在我们的脸上,进而限制了我们内心的自由,也限制了我们的健康成长。

面具可以更适应家庭、单位乃至社会,但事实证明并非如此。

二、远离“应该”

很多人,因为父母给了他们太多的有条件积极关注,最终形成了一些强烈的意念,如“我应该是好样的”“我必须是好样的”,但他们要在某一件事情上做到“好样的”,目的其实只是赢得父母的爱,而不是享受这件事情本身的快乐。

“应该”越多,一个人的心灵自由会越小。一个人内心的声音越强大,就越不会在乎别人的看法。

受外在评价系统支配的人,他的方法是理性的,是缜密地去计算成败得失。但受内在评价系统支配的人,他的方法是凭直觉,是倾听并服从自己内心的声音。

三、不再迎合别人的期待

许多人试图通过取悦他人来形成自我,但如果他们得到了自由,他们就会远离这种方式。

7. 尊重自己的真实存在

平等心就是如实地看待并尊重你自己当前的境界,即便很好也不骄傲,即使一般也不自责,总之不和别人的境界去作比较。

平等心,换成我自己喜欢的话语,就是尊重自己当下的境界,尊重自己内心中正在发生的事情,无论外界有何等压力,都不远离自己的内心。

不幸的是,我们多数人通常既不尊重自己的真实存在,也不尊重别人的真实存在,而是生活在想象中,不仅希望自己生活在想象的世界,还希望别人也生活在自己想象的世界。假若和想象不同,就不仅想对自己行使暴力,也想对别人行使暴力。

如实地看待这个纷争,并实事求是地解决纷争。相反,非常忌讳的一点是,动不动就上纲上线,以消灭对方为目的。并且,为了达到消灭对方的目标,甚至求助于自己本来抵触乃至反感的权力。

极权的真正基础是,一个团体中,大家处理争议时太喜欢上纲上线,太喜欢极端的党同伐异。

8. 穿越心灵的保护层

受伤时,你怎样保护自己?这是一个极好的问题。

我们的心有三层:保护层、伤痛和真我。最外面一层是保护层,接下来是伤痛,而最深处是真我。

穿越保护层,去面对痛苦,这一开始需要勇气,但最后就会获得巨大的好处。

Part 2 破解你的思维游戏

因为对A不满,于是走向-A;因为对-A不满,于是又走向A。这是一种常见的轮回。另一种常见的轮回则是,因为没有得到A或失去了A,所以不断执着地寻求A。

就算我们不将自己的心念有意识地表达出来,它也会对后辈产生极大的影响。

一个心念的产生,无非贪和嗔。贪,是希望重温某一种特定的快乐;嗔,是希望再也不要经历某一种特定的痛苦。

所以,不管多么美好的心念、想法、口号和宣言,都不要过于执着,一定要去觉察它,看看它是如何产生的。

10. 突破思维的心魔

一旦将注意力从思维上拿走,从身体通向灵性的通道就会打开,而答案,总是经由这个通道而来。

心魔是虚的,但是,身体是实的。邓老师说,当我们将注意力从思维转移到身体上时,其实就是离开了虚妄的世界,而进入了实在的世界,这时,事情就会变得不一样了,你每走一步都很扎实。

我们作为一个个体,往往因对这个世界缺乏信任而怀有敌意或恐惧。

以前,我倾向于将梦看得很神奇,认为梦多是在揭示什么真谛,但我现在有了更中庸的看法,认为有些梦是在揭示什么,但多数梦更像是在编造故事

也许最容易引出感受的,是投身于真实世界的洪流中。

很多人会想,等自己变好了才去好好生活,但也许更可取的是,带着心理问题去积极生活。

11. 对抗痛苦才是痛苦主源

这些体验让我确信,一份体验,不管它带给我多大的痛苦,只要不做任何抵抗地沉到这份痛苦中,体会它,看着它,那么它最多半个小时后就会融解并转化。

痛苦究竟是什么?譬如,失去一个亲人,这是痛苦吗?不是。这只是一个事实,围绕着这个事实所产生的体验才可能是痛苦。

不是事件导致了体验,而是你对事件的看法导致了体验。

简单说来就是,我们用思维来对抗痛苦,最终又爱上思维,这导致了种种问题。

“到底是你爸爸买彩票这件事本身的痛苦多呢,还是你们想消灭他这个行为的努力带来的痛苦多呢?”

鼻炎带给姐姐的痛苦,远不如她想消灭鼻炎而产生的痛苦大

当痛苦来临时,我越保持不动就越好,保持不动的同时,我会注意自己内心的种种变化,但我绝不引导这种变化,只是看着这种变化而已。

你会发现,你的思维是何等疯狂,而思维又是如何利用你的恐惧而控制了你,令你对哪怕一丁点的痛苦都无比惧怕。

我发现,随着对身体的觉察能力越来越强,我对身体疼痛的承受能力也越来越强,就好像是因为多了一个内在的观察者在看自己的身体,我和身体的痛苦多了一些距离似的。这种感觉有点怪,因为实际上我对这些疼痛是越来越敏感。

12. 抚平你内心的钩子

如心存斗志,也会激起对方的斗志;如大发脾气,对方也不会冷静,所以必须向对手示好。 一旦坦诚相待,对方就不会存有戒心,就能听你说话。 这是我花了15年才悟出的道理,以后无论我如何多嘴,也不会激起人的反感了。

这个小故事,反映了我们为什么爱用“你……”的句式。因为,当用这个句式时,就意味着,不是我,而是你,要为发生的一切负责。

这个世界上的许多愤怒或攻击行为,尤其是亲密关系中的愤怒或攻击行为,是一种假象,是用来防御恐惧得不到爱而制造出来的。

”他们之所以这样对你,是因为可以这样对你。”

我解释说,每个人都喜欢做有用的事,而不喜欢做无效的事,如果你的属下发现,他们可以不尊重你,那他们就会越来越不尊重你。

也就是说,假若你只会使用耐心、没架子、充分考虑对方的需要等方式对待属下,而没有一点厉害手段,那么就是在教你的属下对你不尊重。

假若你只是很纯粹地去体会某种感受时,这种感受最终会被化掉,而这种感受背后所藏着的种种情结,一旦被发现也会消失。

通过这样的自我理解和理解对方,我们的心就会变得宁静下来,就不会盲目地去攀缘或被攀缘,而且心中还会产生慈悲与宽容。这时,对方不仅无法投射愤怒,还可能会被感化。

无论遇到什么事情,你首先要保持和自己内在的链接。具体而言就是,你首先要把注意力抽回一部分放到你自己身上,去感受自己的身体,并保持一种身体和内在的平衡。

无论遇到什么情形,首先将注意力抽回到自己身上。

13. 警惕可怕的心想事成

一个成年人的人生,不管多么不幸,都是他自己追求的结果。

通过生病的方式表达不是那么正确的动力,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很多人想控制自己的亲人,但他们不能直接说,我就是想让你听我的,所以就使用了生病的方式,最常见的一种方式就是心脏病。

我们希望健康、幸福和快乐,但我们更希望世界按照自己的意志运转。然而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健康、幸福和快乐就是鱼,而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这个世界就是熊掌,无数人选择了后者。

我们的事业格局,也是心想事成的结果。

要想破掉这些糟糕的心想事成,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觉察。其实,很多可怕的心想事成,当事人都知道最初是怎么回事。

14. 认识你的生命游戏

依照心理学的理论,他之所以会有这样的际遇,是因为他内心中有“充满提防的内在小孩”和“经常实施迫害的内在他人”这样一个内在关系模式,他的外部关系模式,不过是这个内在关系模式的自然展现而已。

我们有可能通过一轮的投射和内摄后,变得更宽容、从容、灵活、信任,也有可能变得更狭隘、焦虑、偏执、怀疑。 决定我们去向何方的关键因素是觉察。

我们要明白,自己看到的一切外在,都是自己内在投射的结果,我们要有这样一个明确的意识。有了这个意识,我们就不会轻易地埋怨别人,并将事情的责任一味推到别人或其他事物身上,而知道首先要看自己。

不愿意向内看自己,那一定是因为,自己内在有很痛苦的东西。如果内在的痛苦太强烈,那通常需要一个很安全的环境,例如心理医生与来访者之间建立的深度信任关系,一个人才愿意去面对,要不然,我们更愿意做的,是将其投射出去。

我的绝大多数文章都指向这一点——认识你自己,觉察你内在的心理变化过程,而不要迷失于自己的外部世界中。因为你看到的外部世界,其实是你自己的内心投射出来的一个心理游戏。

记得2007年在上海学精神分析时,一个女同学说,她去找德国老师做治疗,结果德国老师说,她不需要做治疗。 她很惊讶,为什么别人都需要,而她不需要呢? 德国老师回答说,因为她对自己的内在有很好的觉察力,而这本来就是精神分析治疗的目的所在,但她已经有这个,所以不需要治疗。

15. 心理问题是一种选择

我们一切悲观消极的想法或信念都是陷阱,而我们对自己的每一种悲观消极的想法或信念都很留恋,因为这些陷阱其实曾经给过我们很多好处。

无论一个习惯性言行看起来多么不好,都不要恨它,因为它最初保护过你。

16. 想要什么,先给什么

如果你想要任何东西,你先把这个东西给出去,给别人。”

如果你想拥有一个什么样的伴侣,先要在你的内心中种下相应的种子,“你那个完美的伴侣是你由你自己的内心所创造出来的”。不仅如此,甚至周围所有事物“都是经由你的铭印制造出来的;你周遭的世界,周围的人,甚至你自己,都是过去或好或坏的行为、语言以及思想的产物”。

罗区说,真爱的密码是“你希望伴侣做到的,你自己首先去做”。

如果你希望你的伴侣不再生气的话,你自己首先要停止生气,你自己先要停下来,不要等他停下来,他是你自己的一面镜子。你首先要停止愤怒。不要跟你的伴侣生气,也不要去求他,说你别生气,别生气,千万别生气。 你只要熄灭你内心的愤怒。就这样子,你坚持做一两个星期,你的伴侣的愤怒就会消失,这就是阻止你伴侣愤怒的唯一方法。

认真地去认识自己,并且一遍遍地对自己说,只有我才了解自己。

通常,我们过于关注别人,并且无意中会认为,别人才是我们的答案,但真正的答案永远在我们心中。

Part 3 深入你的潜意识之井

意识或头脑中没有答案,如果他问头脑“我该怎么办”,那么他是找不到答案的,但每当他问自己更深的内在的潜意识时,潜意识总能告诉他答案。

相比起艾瑞克森来,一般人拥有的命运的馈赠要多很多,然而,或许是拥有的东西太多了,我们反而喜欢抱怨,为什么我拥有的还不够多呢?为什么命运对我如此不公呢?

艾瑞克森恰恰相反,他对他所拥有的一切总是心存感激,他永远是在享受已拥有的资源,而不是将注意力放在欠缺上。

很多人都将自己的一些“问题”视为敌人,试图消灭它,但艾瑞克森反而会建议他们接纳“问题”,同时用更优雅的方式去和“问题”共舞

中国书法的寓意,你要很有力地去表达,力透纸背,但同时又不会破坏纸张。这也像是弹钢琴,你可以猛敲键盘,但当你带着优雅去敲时,出来的就是一首曲子,而不是噪音了。

艾瑞克森催眠治疗的核心是,对潜意识的信任。

我们通常处于一个找答案的状态,结果肌肉产生了压力,这就是所谓的紧张。但当我们全然信任潜意识,信任内在的灵性时,我们的身体会放松下来,这时,我们就穿越了由肌肉所组成的身体,而进入了“内在的身体”,或者说“内在的灵性的空间”,而答案会自然从这个空间升起,我们只需对此保有好奇就可以了。

当你不知道该怎么做时,就试着放松下来,对内心深处的潜意识说,请你教我。

18. 借天才的策略唤醒你的心灵

通过模仿天才们的身心灵模式,帮助我们自觉地将糟糕状态转化为我们曾经拥有过的最佳状态。

莫扎特的说法是:“我真的从不曾研究或追求创意……音乐不是由我而来,音乐是透过我而来

“不是用拿掉‘坏我’,不是用‘好我’消灭‘坏我’,不是消灭与挣扎,而是接纳和转化”。

第一件事,把自己放在一边,把那些‘我想要’的想法放到一边,记住莫扎特的策略,‘这些事情只是透过我而实现,而不是由我而实现’。”

他说:“每一种疾病都是一种表达,当我们压抑一些东西,不允许它在心理和灵性层面表达时,它会通过身体而表达,这就是身体的疾病。可以说,每一种症状,都是一部分自我在说‘不’,但我们不倾听这种讯息,最终它不得不通过破坏性的方式来表达。”

生命不断用各种方式呼唤我们,聆听并尊重你的灵魂,如果我们做到了这一点,那么我们都可以成为天才。

19. 问问你的疾病想说什么话

当发现身体有些不对劲的时候,问一问自己,如果这种症状可以说话,它会说什么?

我们常讲身心灵,一个人的健康必然是身心灵三者的和谐。所谓身心灵,也就是身体、心理和灵性。这三者中,心理也可以被视为意识或思维。

罗杰斯说,真诚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所说的和所想的是一致的,这叫不欺人,一层是所想的和所体验的是一致的,这叫不自欺。能做到前一层真诚的人是相当多的,但能做到第二层真诚的人就很少了。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或许是我们太依赖于头脑了,而头脑很容易自欺。

20. 修炼你的第六感

我们渴望爱,可我们又都沉浸在自己的小我中,自恋地以为自己是这个世界的中心,并试图将自己的小我强加到周围的人身上。而一个人对我们越重要,我们这种强加的动力就越强,所以,对爱的渴望反而成了压制彼此的精神生命。

但其实,我们又生活在一个时刻都在进行着心灵感应的世界,我们时时刻刻地在影响着彼此,只是我们意识不到而已。 心灵感应就在身边

一个优秀的心理治疗师,不会轻易地使用分析,更不用说评论,而是会靠自己的感受与来访者沟通交流,而一个充分了解自己的治疗师,在咨询环境下的多数感受都是来访者投射的结果,所以他能捕捉到这些感受,也就是能理解来访者,当他将这些感受回馈给来访者后,也就帮助来访者更清晰地理解了自己。

我们太信赖我们的思维,而我们的思维太信赖两种信息来源:五种常见的感觉和语言。

24. 寻找属于你自己的真理

别人证悟到的真理,只是他自己的真理,而不是你的真理。

任何一个理论都是一个模模糊糊的框架,它的价值就在于,能不能引出你的一些感受,而每一个感受都会打开你的一扇门,让你更深地发现自己。

所以,千万不要迷信任何理论,一个好的理论自然有一个体系,但这个大厦是靠不住的,它的价值不是让你膜拜,那样你会迷失自己,它的价值在于帮助你唤醒自己的感受,而每一个感受都会点燃你自己。

尊重自己目前的境界,尊重自己当下的感受,这是我一再强调的。但有意思的是,感受真的是靠不住的,因为当你真正做到尊重一个感受时,这种感受就会融化掉,接着更深一层感受就会产生。并且,这似乎会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最终你会抵达非常神奇的境界。

实际上,将一种感觉或看法视为对,将另一种感觉或看法视为错,正是问题产生的原因。当将一种感觉或看法视为对时,我们就允许它出现在意识层面,而当将另一种感觉或看法视为错时,我们就会不允许它出现在意识层面,而将其压抑到潜意识中。

我听过很多故事,从中发现一个共同的道理:假若一个人对本应该挚爱的亲人有着不满、愤怒甚至仇恨,那么,允许不满、愤怒甚至仇恨在心中涌动,允许它们在一个不被批评的空间内存在,这些所谓负面的情绪会融化消解,最终爱意会再次流动,而那时的爱,就是真正的爱。

25. 找回失去的自我

当你的情绪被触动的时候,把焦点放在自己身上,而不是触动了你情绪的那个人身上,就是累积内在力量的开始。

时刻保持与自己的链接,当发现与自己失去链接时,要有意识地回来。

假若我们失去了与自己的链接,我们就会拼命与别人去链接,别人对于我们的重要性,将远远胜于自己。

首先,我们需要将焦点调回到自己身上。很悲哀的一点是,多数人的焦点都不在自己身上。多数人找心理医生,一开始在心理医生面前谈论的不是自己,而是自己的亲人,最常见的如配偶、孩子或父母等。

头脑能发挥作用的前提,就是与身体一致,而假若头脑和身体不一致,甚至完全相反的话,那么迟早一个人会发现,他的身体拒绝接受他的头脑的指挥。

罗杰斯说:“我就是过去一切体验的总和。”所以,远离自己的体验,也即远离自己,而与自己的体验取得链接,也即意味着开始回归自我。

不必非要去做一些重要的事,一开始只需要留意自己在生活中一些细节的感受就可以了。

其实任何一个时刻,我们都是在与这个世界建立联系,而建立联系的通道,就是我们的感觉,感觉就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证明。”

当发现自己有些失控,或注意力已集中在别人身上时,可以立即将注意力拉回来,并把注意力放在小腹部的丹田位置,或心口的位置。

吉利根认为,我们之所以拼命去和别人链接,一个很常见的原因是,我们这时自己身体有很难受的感受,为了逃避这种感受,我们把注意力放到了别人或别的事物身上。但其实,在多数时候,我们若和自己的感受取得链接,不需要太长时间,这些难受的感受就会发生转化。

和自己的身体取得链接,和自己的内在取得链接,是一件无比美妙的事情,也是一个很长的旅程。

26. 不含敌意的坚决

觉察和接纳,是消融负面情绪冰山的最好方法。

化解这个矛盾的一个原则是我常提到的“温和而坚定”。首先是坚定,即我坚守我的立场,无论如何都不改变;其次是温和,无论对方有什么情绪或做什么事情,我的情绪都是温和的,不会失控。

假若你以为,对方的敌意是针对你的,那么你也会有敌意产生,这很难避免,但假若你试着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感其所感,想其所想,那么你很容易会理解他,那时就会产生不同的情感。

王阳明有一句名言:“此心不动,随机而动。”对于这句话,我的理解是,我的心是空的,我此时此刻没有欲念,而你的心一动,我会知道,我会理解,而同时我会洞察到其中的一切虚妄,于是我可以对此做出行动。

我们之所以会埋藏着很多敌意,关键不是人性恶,而是人性被压抑得太厉害了。

我们将一些行为或情绪视为可以接受、可以表达的,而将另一些行为或情绪视为不可以接受、不可以表达的。于是,我们心中就淤积了太多的东西,而这些东西都会藏在潜意识中。结果,一旦有些信息刺中了藏在潜意识中的这些东西,它们就会被激活,于是我们就会失控,而表现出自己无法控制的敌意来。所谓失控,就是潜意识暂时控制了自己。

不含敌意的坚决,这真的是我们可以做到的事情。

27. 每天给心灵片刻宁静

不知你是否体验过,假若你的心先抵达了一种空境,那么随即而来的直觉会非常清晰、敏锐而且有穿透力,是非常值得信赖的。

做法越是可怕的人,他们的内心越是可怜。

全神贯注时,我们会浑然忘我。 全神贯注,原来也是一种空境。

我们之所以不敢进入空境,也许正是因为我们会以为,一旦进入空境,就会碰到这个要命的感觉——我不值得爱

28. 清空心灵深处的噪音

不是通过思维去学文字,而是通过感受去学文字,这并不仅仅是特殊孩子的特殊教育方法。实际上,这是远胜于用思维去学文字的办法,也是现在逐渐流行的蒙特梭利幼儿教育法、华德福幼儿教育法等教育方法的关键所在。

其实,关键还是感受,因为真正的思考能力,总是建立在感受的基础上,而缺乏感受的思考,并不是独立思考,而是在重复别人灌输来的教条。

这个道理,我们的祖先是非常看重的,“体会”“体悟”“体察”和“体证”等很多词汇都是在说,一个道理必须经由你自己身体的证悟,否则这个道理就不是你的道理。

当下的关系模式是童年的关系模式的再现

试试看,从任意一个触动你的瞬间开始,试着向内看,你或许会开启真正属于你的人生

29. 让你的身心重归流动

人是软弱的,所以要觉知,让自己定下来。问题在自己处,不在别人。

所谓体会,就是通过身体去领会。

绝缘体是没办法歌舞的,要能歌善舞,就必须允许自己的感受在身心中自然流动。

对此,吉利根老师有一个形象的形容,他说,孩子有任何东西想要表达的时候,他会有一个节奏,譬如是“啦,啦,啦”,那么父母可以回以同样的节奏“啦,啦,啦”,这种韵律的共鸣,会在父母与孩子间形成一个场,如此一来,感受不光是在孩子身上流动,更是在父母与孩子的这个关系场中流动。

我们的管道之所以能保持畅通,是因为我们发现这样子可以被别人接受;我们的管道之所以关闭,是因为我们觉得这样子别人不会接受。

30. 重塑自我意象改变人生

在这个地球上,不经你允许,任何人都无法让你觉得低人一等。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幅用来描绘自己的精神蓝图或“心像”。对我们的意识来说,这幅图像可能模糊不清、朦朦胧胧、不甚分明,甚至一个人的意识根本没有觉察到它的存在,但它的确就在那里,完完全全,纤毫毕现。

这些关于自己的看法,大多数都是根据我们过去的经历、我们的成与败、我们的荣与辱以及别人对我们的反应,尤其是童年时代的早期经历,而无意识地形成的。

罗杰斯对“自我”的定义是:自我就是过去一切体验的总和。

在我的理解中,关于“自我”的一切内容都是先在关系中发生的,即,先是“我”与某个人发生了一件事情,而“我”将这个事情所带来的一切体验当成了“我”的一部分。于是,先是别人怎么看自己,而最终,“我”也接纳了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如果某人认为自己是“失败者”,那么无论动机多好,意志力多坚强,他总能找到失败的方式,即便机遇来临,他也会失之交臂。

要想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关键不是去做积极的暗示,而是重塑自我意象。

把目标交给潜意识 我们都渴望“梦想成真”,而我现在认为,宇宙或上帝是非常慷慨的,你的愿望一定会实现,问题是,你是否真的只有这样一个愿望?

只要你的目标很单纯,或者说,你真的设立了一个目标,潜意识就自动会帮助你实现它。

只要你设定了一个目标,你就可以将其交给潜意识去工作,这时你甚至不需要努力,反而越放松越好。当然,为了更深地唤醒潜意识的力量,你需要通过努力去积攒一些素材,这些素材会是线索,可以更好地激活潜意识,这样潜意识可以更好地帮你实现这个目标。

实际上,播放“精神电影”已成为很多体育训练的办法。美国学者就篮球运动做过一个实验,一部分人通过实战练习投篮,另一部分人通过想象练习投篮,而经过相同时间的练习后,结果发现,两批人的投篮成功率不相上下。

先去塑造一个自我意象,而后这个自我意象就会在现实中展现出来。

2 条评论

  1. 偶尔回来看看,在纷繁枯燥的生活中找到一片心宁的居所。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