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讨论:人类的未来要往何处?
这本书其实讲了三件事:
第一,推动社会变革的不是我们对真实现实的认识,而是我们头脑中虚构的现实,也就是宗教的力量,而人文主义就是现代世界的宗教;
第二,科学和人文主义有一个交易,使得我们现在对人文主义的信念越来越强,且要根据这个信念去改造世界和自己;第三 ,但是人文主义有个本质缺陷,会让这个故事在未来讲不下去,必须换一个新故事。
什么是人文主义?什么是宗教?什么是交易?
历史上一直困扰人类的三大问题是饥荒、瘟疫和战争,这些都是一旦爆发就让一个国家的人口死亡百分之几甚至百分之几十的灾难。
现在因为科技、经济和政治进步,这三个问题我们都控制住了。整个20世纪只有5%的人死于战争,知识经济时代争夺领土也过时了,2010年,死于饥荒和营养不良的人一共才100万。
现在我们要从智人向神人演化了,为此要干的这三件事是追求获得永生、追求幸福和直接成神。
人类真正厉害的,能让人群实现大规模的灵活合作的,不是意识,也不是个人想象出来的主观现实,而是所谓的“互联主观(Intersubjectivity)” ——人幻想出来的虚构的东西,而且还能让人人都相信。
上帝、国家、金钱、公司、价值观,这些都是我们想象出来的互联主观。比如说,去教堂结婚有什么意义?如果你的配偶、父母、牧师以及围观群众都相信教堂有意义,婚姻有意义,那你这么做就很有意义。这个意义就是一种联合想象。
人比动物强就强在人能通过某种假想出来的意义,把众多的人给高效地组织起来。单个人的力量很有限,集体合作才是关键。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只要配合得当,就能轻易打败没有组织的哪怕数量庞大的队伍。你要想发动个什么革命,不要问有多少人赞同你的观点,要问有多少人能进行有效的合作。
为什么古埃及那么多人能够心甘情愿地奉献自己,去为法老的大计划工作?为什么我们能接受根本就不公平的社会秩序?是因为人类都相信“神的安排”,相信“国家利益”,相信“伦理道德”,而这些东西,都只不过是人们的联合想象而已。
联合想象会不停地发生改变。可能信过上帝,但过一段时间人们又不信了。所以,历史学家最关心的,就是在每一个时期,人们共同想象、虚构出来的故事是什么。而且,我们不但有更强的联合想象,还要用这个虚构的意义去改造世界,甚至改造自己。 虚构真有这么大的力量吗?赫拉利说,现在情况是虚构的比真实的重要得多。比如,公司就是我们的一个联合想象。公司不是它的创立者、经营管理者和股东,但公司有自己的财产、银行账户、纳税义务和法律责任。让“公司”独立于人,是一个非常好的制度,但我们不要忘了,“公司”其实也是个想象的共同体。
人文主义就是现代世界的宗教。
书中给了“宗教”定义,满足下面这三个特点的,就是宗教:
第一,它有一套号称不是人发明的,而且不能被人改变的道德法规,要求人们必须遵守;第二,它给人们一个许诺:只要你遵从这套法规,就会有什么什么好处;第三,它的目的是为了巩固自己设想的社会秩序。其中第一条是关键,宗教就是一套约束人的规则。
科学技术可以告诉我们做事的方法,可以让我们拥有强大的力量,但是一件事做与不做,要面临道德选择的话,我们就非得借助宗教。别忘了刚才说的,不仅仅基督教是宗教,自由民主人权也是宗教。你想要维持大尺度的社会秩序,离开宗教光靠科学是不可能的。宗教关注的是秩序,而科学技术关注的是力量。
宗教不但能把大量的人组织起来,而且还能给人们提供道德判断的指引,以前科学一直在帮助宗教扩大力量,但是就像刚才说的第二步,从此刻开始,科学开始要敲打宗教了。说到宗教,当前最大的宗教不是别的,正是人文主义。
赫拉利提出,对人文主义来说,有这样一个公式:知识 = 体验 ✖️ 敏感度
人文主义的三个派别:1,自由主义。当今欧美发达国家的主要意识形态。2,社会主义的人文主义。认为自由主义者过于强调个人情感。3,进化人文主义。认为“所有人的情感都重要”根本不对。某些人高于另外一些人。【纳粹】
这三派的交战,历经两次世界大战和一次冷战,最后结果是自由主义者胜出。
现在的世界,是自由主义的天下。来看看自由主义的主张:在政治上,自由主义者认为应该听从选民的意见,选民们则要发掘自己内心的声音,你喜欢谁就选谁!在经济上,搞自由市场,把决定权交给消费者,消费者永远是对的。在道德上,你觉得你感觉好,而且不伤害其他人的感情,你就可以做。在教育上,老师不再强调教科书的标准答案,而要启发学生你自己怎么想?在艺术上,我们应该相信每个人自己的眼睛,你认为它美,它就是美的……
在赫拉利看来,自由主义阵营能最后胜出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技术进步。但是如果我们此时此刻向未来看的话,自由主义可就遭遇了危机,也就是这本书的第三个观点:自由主义的本质缺陷,会让这个故事在未来讲不下去,它需要一个新故事。
赫拉利说,自由主义重视每个人的体验,这是基于三个假设:
第一,我有一个不可分割的“自我”。只要用心审视,我就能发现自己内心深处真实的自我,我要倾听这个自我的声音。;第二,这个真实的自我,是完全自由的,也就是说我有自由意志。;第三,没有人比我自己更了解我自己,只有我才知道我想要什么,所以不论是作为选民还是作为消费者,我都必须自己说了算,而不能让别人替我做决定,不管他是谁。
自由主义的危机是什么呢?那就是不用等到未来,就在此时此刻,科学已经有了足够多的证据,证明这三个假设都是错的。
除了左右脑这种分法之外,赫拉利还提到另一种分割自我的方法:“体验自我”和“叙事自我”。简单说,就是叙事自我评估一段经历的时候,对这段经历的长短没有感觉,只在乎这段经历中感受最强烈的部分和结尾的部分。这叫做“峰值-结尾规则”。比如医生给病人做直肠镜检查,这很痛苦吧,医生最好的办法就是在临近结尾的时候尽可能给病人一个好的体验。这样虽然过程可能更长了,而且最疼的时候还是那么疼,但是病人过后对这个的评价会好得多。是病人的叙事自我给出的评价。可是体验自我显然并不喜欢更长的手术,它被出卖了!
赫拉利说,我们平时的自我认同,大约就是这个“叙事自我”。叙事自我一直都在讲故事。同样是挨饿,如果叙事自我说这是为了下午的体检,我们就觉得没什么;如果叙事自我说这是为了斋月,我们就觉得比较艰苦;如果叙事自我说这是因为没钱买饭了,我们就会觉得很悲惨。有时候叙事自我不得不讲一个不真实的故事,来让我们感觉自己生活得很有意义,或者至少觉得生活是逻辑自洽的。
从现在看来,世界有三个趋势,对应着人的三种不同的命运: 第一种,人工智能如此强大,人作为一个工作者的经济价值和军事价值都没有了,那么政治经济系统就会认为人没有价值;第二种,也许人类整体还是有价值的,但是每个人作为个体,是没有价值的;第三种,也许有些个体还是有价值的,但他们是经过了生物学升级改造的“超人”。
这三个趋势中哪一个的效果最快最明显,赫拉利没有给出判断。我们姑且假定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三个趋势同时进行。那么就在二十一世纪,全体人类将会被技术进步的趋势给划分为三种人:无用的人、没有自主的人和神人。这三种人不可能是平等的,有可能像现在印度“种姓”划分,也有可能像十九世纪欧洲白人跟非洲黑人那样的划分。那时候我们回头再看现在这个强调每个人的体验有同样价值的自由主义时代,简直就是做了一场好梦!
赫拉利说,计算机算法跟我们的关系,大概分三步走: 第一步,算法相当于是我们身边的先知,也就是一个算命的,你有什么问题问它一下,但是决策权在你手里;第二步,算法相当于是我们的代理人,你告诉它一个大的方向和原则,它去执行,至于执行过程中一些小的决策,它自己就说了算了;第三步,算法就成了我们的君主,你索性就什么都听它的了。
二十世纪的医疗技术以治病为主要目的,二十一世纪的医疗技术可能以给人升级为主要目的。但绝对不是所有人都能升级,只有极少数富人能花得起这个费用。也只有极少数人,系统认为给你升级是值得的。到那时候又该怎么办?自由主义的基本论点是所有人的体验是平等的。可是你想如果神人出现,智人根本看不懂神人的生活,神人也对智人的生活不屑一顾,你说这两种人的体验还能平等吗?神人会用什么态度对待智人?把智人当孩子,当宠物,还是当奴隶?
赫拉利说,目前能看到的新宗教有两个:一个叫“技术人文主义”,一个叫“数据教”。
技术人文主义其实就是前面说过的进化人文主义的一个新版本,虽然还叫“人文主义”,也认为人的体验是最宝贵的,但他们关注的,可是“神人”的体验,也许就是智人所无法体会的一种体验。
数据主义的价值观就是信息要流动。过去我们说“言论自由”,这是“人”的权利,而将来我们会说“信息自由”,这不是人权,而是信息自己的权利。信息,想要自由流动。数据主义者认为哪怕是这个信息的生产者,也不能拥有和控制这个信息,信息自己想要让更多的人看到它。 宗教得有戒律。赫拉利说,数据主义的戒律有两个:第一,是你要跟尽可能多的媒体和信息连接,不断生产和消化信息,最大化自己的信息流;第二,是你要把更多的东西跟万物之网相连,哪怕是有些东西自己不愿意联网,你也要设法让它连上网。
数据主义对人的体验有什么看法呢?那就是必须是上网分享了的体验,才有价值。你应该把你的体验记录下来,上传而且分享。在数据主义者眼中,你的经历哪怕再惊心动魄,如果万物之网不知道,那就没有价值。分享体验,完善万物之网这个人类知识的总和,才是你的体验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