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对转基因作物的态度还取决于另一项重要因素,受体与供体之间的相似性。我们先来看看佛罗里达州柑橘作物黄龙病的解决之道。黄龙病是一种具有高度传染性的细菌感染,会对柑橘植株造成致命打击。它的传播速度快且难以根治。出于对佛罗里达州柑橘产业未来的担忧,种植业者一直在进行有望对抗这种疾病的基因改造试验。其中一种已被证明有效的方法是从猪身上移植一个基因,编码为一种输送抗体的蛋白质。但柑橘业者不愿采取这项措施,因为他们坚信消费者是不会接受水果里面有猪的基因的。他们担心消费者会认为经基因改造的作物将携有供体的属性,远不止通过基因编码输送某种特定的蛋白质那么简单。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或许会想象出带有一点点猪肉味道的橘子。
柑橘业者很可能是对的。在一项受严格操控的实验室研究中,这一效应得到了丝毫不差的再现。相比于供体和受体异种的转基因产品,人们对二者相似度高的产品接受度也高得多。在另一项研究中,近半数的受试者认为将橙子中植入菠菜的基因会使橙子尝起来有菠菜的味道(事实上并不会。)
但凡你对转基因技术有所了解,你会明白这些顾虑都是杞人忧天,但它们的确与直觉相符。人们不太了解基因改造的原理,于是他们就照搬其他领域的因果模型来自圆其说。人们对转基因作物的抵触不仅仅是出于上述担忧。有些人提出环境方面的考量,另一些人则担心大企业对权威技术的垄断,以及有些人就是泛泛地感到焦虑(“这项技术刚刚问世,谁知道会有什么后果”)。但错误的因果模型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对其他争议性技术的抵触也可能源于解释这些技术原理的因果模型有误。食品辐照是让食物暴露于高能辐射之下,以消灭病原体。几十年来的试验都表明,食品辐照是安全的,且能有效地降低食源性疾病以及延长食品的保质期。但这项技术从未得到普及。公众对食品辐照坚决抵制,其部分原因是辐射和放射的概念被混淆了。辐射是能量的发射,可见光和微波都属于辐射线。放射性是不稳定原子的衰变,会放射出对生物造成损害的高能辐射。当被问及为何反对食品辐照时,许多人回答说他们担心辐射会“滞留”在食物当中并造成污染。这样的恐惧完全没有科学依据。
学者郑艳梅(Yanmei Zheng)、乔·阿尔巴(Joe Alba)和莉萨·博尔顿(Lisa Bolton)已找到了减缓此类担忧的办法。相对有效的方法之一是直接为这种技术改名换姓,使它不再引发与放射性有关的联想。当使用“低温巴氏灭菌法”这个称呼时,人们对这项技术的接受度大幅提高。另一个方法是利用某种比喻修正人们的因果模型。将食品辐照与阳光照进窗户作比,人们的观感就会所有改善,这大抵是因为大家都认为阳光显然不会“滞留”在窗户上。[插图]
摘录于《知识的错觉》作者:[美] 史蒂文·斯洛曼